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构造创新型音乐人才培育分析:培育创新人才

构造创新型音乐人才培育分析:培育创新人才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1-30 07:50:28 点击:

构造创新型音乐人才培育分析

构造创新型音乐人才培育分析 构造创新型音乐人才培育分析范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衡量人才的 重要标准之一。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在培养合格的中 学音乐教师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此,构建一个将课程教学、艺 术实践和教育实(见)习融为一体(即“三位一体”)的新 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课程观包括课的设置和课的进程两方面。课程改革 要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能力提高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以 培养“音乐+教师+人”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将课堂教 学、教学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

(一)调整课程设置 现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除学校基础课程外,专业课分为 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大块,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教 育方面的课程仅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论, 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30。即使加上教育实习6个学分,也 只占1/15,因此,应增加音乐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如中学音 乐教育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案例分析、中学音乐教育思想 (史)、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等,将教育与音乐教育学科方 面的学分调至18-25学分,使其占总比例的1/10-1/7。选修 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部分,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学校及本土的文化特色, 切实保障学生有选修的机会。如通过整合湖湘艺术文化资源,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设湖南民间、民族音乐课程,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
充分利用湖南师范大学综合性和师 范性的优势,整合系列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如文艺 评论学、歌词写作、中外教育思想(史)、音乐哲学等课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的讲授法和技法课 的指导训练法,教学显得过于单一、陈旧。新的理论课程教 学要以促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激发学 生创造性思维为重要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开展研究性 教学实践,课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任务。

技法课程的教学,要突出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讲究实效性。

要学会运用缄默知识理论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要将 教与学的过程转化成师生平等交流、教学互补的共同探索过 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 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改革过去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法, 形成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 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 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 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如 理论课应在闭卷考试外,还要让学生提交论文、报告或心得体会,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与论文(报告、心得体会)水 平综合起来进行评分。技能课不但要评价其表演技能,还要 评价其二度创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二、构建“采、编、练、演、录”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等学校音乐 专业的学生实践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
参加竞赛或协助演 出活动的多,自己组织的社会演出活动少;
少数优秀学生的 实践机会多,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少;
模仿别人的演出 多,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和演出极少;
模仿表演 流行曲目和外国作品多,表演民间、民族的曲目少。将学生 音乐实践纳入教学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 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达到相应的要求才算完成此门学业, 其本身就富有实践意义。为了将学生艺术实践落到实处,培 养学生保护、传承和发扬湖南民间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 意识,提高学生挖掘、整理、编创、表演等方面的创新知识 和能力,增强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推出“采风、编 创、排练、表演、录制”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来保证实践教学 的质量。“采风”就是组织学生在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去搜 集、挖掘民间、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带 领学生去工厂、学校、农村去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生活, 收集社会音响资料。“编创”是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音响 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排练表演”就是组织学生对编创的作品进行学习、排练,并到社会去演 出,特别是去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表演。“录制”是利用现 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进行录音或录像,制 成音像成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水平, 自选参加“一体化”实践过程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评价 学生的方式既要看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也要看艺术实践成 果。

三、推行创新型教育实习模式 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习主要强调综合 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熟悉自己将从事的职业,为未来 就业作好准备,忽视了实习也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 力培训的重要环节。实习不仅是检验与准备的过程,更是学 习与创新的过程。音乐专业的实习有教育实习和表演实习两 种形式。由于师范大学师范性的特色和音乐专业学生就业渠 道相对狭窄,以及学生就业观念局限等因素,音乐专业70% 以上学生的就业去向为音乐教育领域,教育实习是目前学生 最为主要的实习方式。为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 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拟 将过去“试讲―实习―实习总结”的简单程序改进为“见习 ―课程设计与试讲―实习―开发校本音乐课程―撰写论文、 报告与实习总结”的“实习+创新”的综合性实习模式。见 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仔细观察、 用心揣摩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总结他人经验与教训。结合见习,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撰写音乐 教育小论文竞赛、音乐课堂教学模拟(包括“分解实践法” “微型实践法”和“预备实习法”)等。见习拟分散在1-3 年级的各个学期进行,每学期见习1-2次,共进行10次左右。

实习前,指导学生不但要进行教学准备,还要进行研究 课题准备,设计好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即进行课题设计。实习过程中,不但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还要以实习组为单位,开发地方音乐资源,编制校本音乐课 程,并引进课堂,即将国家课程实习与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相 统一。由于实习的要求和任务变化,实习方式应使用传统的 统一分组实习方式,摒弃分散实习或就近实习的做法;
实习 地点应选择当地音乐文化较有特色,且能接纳实习队伍的学 校;
实习时间应在已有的4周的基础上增加至6-7周。实习小 组人数可相应增加至15人左右,每组指导教师应考虑派两人 担任。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实习总结,还要撰写 研究论文报告。培养创新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将课程教学、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见)习三者一 体化进行实践还远远不够,还需在教育教学管理、隐性课程 建设方面作出探索。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在传统的教 学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增加教学投 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