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为儿童亲近中华经典搭桥] 儿童中华铭的内容

[为儿童亲近中华经典搭桥] 儿童中华铭的内容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0-15 08:02:56 点击:

为儿童亲近中华经典搭桥

为儿童亲近中华经典搭桥第一论文网DyLW.NET 在以“国学热”为代表的文化寻根时代背景下,学生对 待中华传统经典(以下简称“经典”)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是,只要深 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尽如 人意,大部分学生对经典没什么亲近感。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搭桥”的工作。

一、醇厚氛围,搭好兴趣之桥 积极情感效用论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情感投入, 对学生的向学情感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所以,每次领读经 典的时候,我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学生受移情作用 的影响,也会逐渐从情感上亲近经典。

当然,一味让学生捧书诵读,难免会让人腻烦。我尝试 过其他一些办法:利用学生喜欢听老师表扬的心理,对诵读 过程中表现认真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组织“国学小明星” “国学好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自费购买一 些典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实际表现赢取老师的“经典大 奖”。这些办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捧书诵读给学生带 来的乏味。

还有,我经常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心理和发展实际的开放 性问题,如“你最喜欢的诵读方式是什么?你喜欢跟谁一起 诵读?我们换一下诵读的地点,到学校花园里怎么样?经典 中的哪一部分你觉得挺有意思?为什么?”等。依据这些问题,我会适时选取唱、画、演、做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 进行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因诵读方式多样化而积极投入其 中。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 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所 以升入到中高年级后,学生的诵读可以向典籍的内涵方面延 展。把经典和《语文》教材进行对接和融合,就是一种很重 要的方式。

记得教三年级的时候,我带领学生把《道德经》诵读熟 练了,《语文》教材中的《亡羊补牢》《扁鹊治病》两篇课 文我们也已经学完。这期间,我偶然听到一位学生在饶有兴 致地跟他人说:“‘病病’俩字放在一起,多有意思呀!” 我一想,这个“病病”出自“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当时我灵感乍现,兴奋地跟他们说: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病病’好不好?”学生们纷纷说 好。上课后,我先领诵了一遍,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 由讨论“病病”的内涵。待他们愤悱之际,我把恰巧放在教 室里的饶尚宽的《庄子译注》呈现了出来,引导学生在仔细 阅读译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由讨论:我 们自身存在的“病”主要是什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 待它们?最后,在各小组推荐发言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做了 这样一番总结:一切事,都是福祸相依的,最聪慧的做法,就是“治未病”,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防微杜渐;
还算聪 明的做法是亡羊之后能听得进他人的劝告,及时修补“羊圈 上的那个窟窿”;
最愚蠢的人,会像蔡桓公一样,即便是他 人善言相劝也听不进去,等到病入膏肓了,后悔药都没得吃 了。看着学生们认真聆听若有所悟的样子,我心中暗喜:兴 趣,有时候就产生于经典内涵在心中的安静流淌。

二、辨析字理,搭好思维之桥 据我了解,支持经典诵读的人,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 主张“无心而读”,或者“死去活来”;
二是主张“有理解 地背诵”。前一种观点是基于“先记忆,后理解”的儿童记 忆模式。但何为“先”,何为“后”?学生小时候是“先”, 长大了是“后”?还是中年级是“先”,高年级是“后”?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与“后”,只要能紧 贴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要语言/活动的组织方式能紧 贴儿童,熟读便是“先”,理解可随“后”。所以,我更主 张“有理解地背诵”。

但是,如何才能“紧贴儿童”呢?笔者家乡莱阳出过一 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左安民。左老先生在他的代表作《细说汉 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书中曾说过:“倘若我 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 和掌握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是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化 典籍有着极大的帮助。”近几年,通过对字理教学的研究, 我慢慢发现从“字理”入手进行思维搭桥,可将经典诵读、语文和传统文化等课程有效融合起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 供一份更易消化吸收的“精神套餐”。

例如,教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诵读《论语》。

当我们读熟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时候,我设计了 这样的思维搭桥流程:首先,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孔子 喝的是什么水?”然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向他们 呈现出了■字,并解释道:“这是‘水’的甲骨文,这个■, 是自然界的流水,因自然界的流水多是冷水,所以这句话中 的‘水’就是‘冷水’的意思。”接着,我又向学生抛出了 第二个问题:“这个‘水’作‘冷水’解,说明了什么问题 呢?”待学生的思维深度碰撞后,我继续引导他们:“这里 的‘水’作‘冷水’解,更能凸显出孔子当时生活的艰辛。

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孔子依然安贫乐道,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孔子有人生的大境界,一种在逆境中能活出阳光来的 境界。境界何来?来自孔子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 生底线的坚守!” 讲到这里,整个教室一片沉寂,沉寂得让人能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这是学生素养安静蓄养的时刻。这时,我并未止步, 而是继续乘兴“搭桥”,向学生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水’ 在古代有‘冷水’的意思,那么‘热水’是什么?”这时, 我看见有学生起了半个身子想抢答,但又坐了下来。稍停了 片刻,我朝学生笑了笑,把“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 儿辩日》)呈现了出来。这时,班里的李睿第一个站起来说:
“‘汤’是‘热水’的意思”。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我朝李 睿用力地翘了翘大拇指,然后,又把“赴汤蹈火:赴,走向;

汤,沸水;
蹈,踩。即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投入、 踩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以PPT的形式呈现了出 来。学生读了一遍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授课至此,本可结束,但借“赴汤蹈火”一词,我又向 传统思维领域迈出了一步:“‘艰险’的意思比较抽象,表 达起来不太容易,于是,聪明的古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们 借助‘赴汤’之艰和‘蹈火’之难来表达‘艰难’的意思。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思维方式,叫‘意象思维’,它有一个很 典型的特征就是借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意思。要想 学好语文,一定要注意‘意象思维’的问题。” 三、再现情景,搭好生活之桥 《周易·蒙卦第四》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为了 培养学生的美德正行,我从“慎行”入手,引导学生在生活 的细节中规范言行。例如,以前新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对“课 前应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这一教学常规,我曾这样引导 学生:出示《童子礼·座位》:“端身正坐,书籍笔砚等物, 皆令顿放有常。其当读之物、当用之物,随时从容取出,不 得信手翻乱。读用已毕,复置原所,毋使参错。”在领着学 生一起诵读熟练后,我通过意思讲解、动作示范、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课中反复效仿。经过一个多月的坚 持,班里的学生基本上能够依礼束行了。

当然,依礼束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学生放学在家也 应如此。根据孩子在家里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经常将《弟子 规》《三字经》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家长/学生,鼓励他们 依循典籍的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例如,当时班上有一位叫王姚欣(化名)的小女孩,特 爱打扮,每天必须换一套衣服,而且如果新换的衣服不合意 就不穿,妈妈如果执意让她穿的话,她就哭闹着不去上学。

妈妈对此甚为头疼。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心平气和地找她做 了一番思想工作,并鼓励她按照《弟子规》中的“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的要求,回家给妈妈背一背,鼓 起勇气来做一做。第二天,王姚欣的态度有所改变了,家长 看了很高兴。在班上,我及时表扬了她。后来,通过将近一 个月的引导,王姚欣的表现就判若两人了,当月她还被全班 同学评为了“生活之星”! 若想知行需先知止。我曾接手过这样一批三年级学生:
班里相当一部分人做事沉不下心来,心思怠惰散乱,甚是浮 躁。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这些学 生的家长都太溺爱孩子了,是外在的诱惑(游戏、电视、玩 具、零食等)太多,“架空”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我们 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好习惯,就没有好未来。于是,我 借助正在诵读的《道德经·第十二章》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学生中开展了剔除贪欲杂念的比赛 活动:“比一比”谁能不玩暴力游戏,少看动画片;
“晒一 晒”谁能不向父母索要零花钱买玩具、零食;
“说一说”谁 能不让父母叠被子、洗袜子等。在引导学生“知止”的时候, 我也极力“导行”,鼓励他们“议一议”谁能在课后多读书、 多运动、多培养特长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

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在“知止”和“知行”两个方面, 班里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有所改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因为我忠实践行了济南大学文学院赵宗来教授“博文约礼” 的经典诵读主张。

四、敬畏经典,搭好文化之桥 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经典浸润在 炎黄子孙的血液中、骨子里,经典塑造了我们独有的思维模 式和行为方式,所以说,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经典。可 是,泱泱华夏历经风雨五千载,值得诵读的经典浩如烟海, 一一诵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认为,采撷精华而咏诵之 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采撷的依据,我们可以依循中华文化的主线来进行。

张岂之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指出:在中华文化中 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儒学,一条是道家学说。依据这两条主 线,我认为儒家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周易》《诗经》是必读的;
道家的《道德经》《庄子》需要读一读。另外,虽是外来文化,但早已被吸收、 改造成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佛经亦应纳入其中, 《金刚经》《心经》等可以读一读。此外,借鉴陆毅先生《学 易明道》一书中的观点,我认为三家经典的分支,《黄帝内 经》《孝经》《孙子兵法》可以读一读。最后,《三字经》 《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声律启 蒙》《百家姓》《幼学琼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的选 编本等,均可选读。特别要指出的有两点:一是《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等,对当下“家训·家教·家风”的传承具有 很大的启示意义,可以引导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一读;
二是古 代的经典诗词气象万千,读起来朗朗上口,坚持诵读,对学 生的熏染作用很大,我们可以参照“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 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好好读一读。

罗列以上经典,我依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些基本精神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 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负阴抱阳、 中庸和谐”的“奇偶”精神;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包 容精神;
“破执扫相、放舍身心”的“空观”精神。

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精神,是我们选经时应该秉持的大 方向。此外,还有一些原则问题,我们也应注意一下:
第一,诵读的阶梯性。我认为,小学低年级诵读,以朗 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诗经》以及 唐诗为上;
中年级学生可以诵读《幼学琼林》《道德经》以及宋词等;
高年级学生可以诵读《大学》《中庸》《孙子兵 法》《黄帝内经》《易经》等。

第二,诵读的基本原则。我的体会和建议是:精切入, 广熏习;
先熟诵,后慢悟;
家与校,同协力;
长坚持,不言 弃。

第三,诵读版本的选择。传统典籍因年代久远,在传抄 过程中难免产生讹误,故而版本的选择格外重要。我认为, 中华书局“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南京大学出 版社“尚雅”国学经典书系和绍南文化编修的“儿童中国文 化导读”教材系列等可信度较高,均可选取。

以上这些,就是我为儿童亲近中华传统经典所做的“搭 桥”工作。此时的我站在“桥”上,装饰着孩子的梦;
明月 洒下的朦胧,也装饰了我的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