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班主任 > 民族美声唱法_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美声唱法_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来源:班主任 时间:2019-12-01 07:47:28 点击: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摘要:作为两种不同的歌唱形式,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 法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 也存在着不同点。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 升声乐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实现对二者的有机融合,这样做 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更好地借 鉴与融合美声唱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目的,提升我 国的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声乐教学对美 声唱法的融合,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
融合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 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 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 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 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 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 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 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 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 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 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 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 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 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 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 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 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 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

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 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 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 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 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 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 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 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 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 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 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 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 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息运用方面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 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

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 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 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 为气息的支点[2]。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 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 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 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 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
在演唱《小白 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 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 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 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 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 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 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 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 些技术的有机融合。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作为一种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 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 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 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 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 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 法[3]。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 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 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

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 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 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 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 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 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 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 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 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 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 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 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 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 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 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 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 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 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3.共鸣应用方面对于 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

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 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 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 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 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 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 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 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 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 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 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 《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
在演唱一 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 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 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 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 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 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 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 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 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 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 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 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 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 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 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 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 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2.声乐理论研究 方面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 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 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 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 《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 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1997年,石惟正先生正式 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 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97 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 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 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 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 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 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 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 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 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 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 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 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 音乐时空,2015,(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 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5):104-105.[3]许静哲.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 北方音乐,2016,(10):26. [4]孙加航.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 文艺生活旬刊,2016,(01):118. [5]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 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