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与生命博弈_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及思考分析

与生命博弈_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及思考分析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10-13 07:57:51 点击:

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及思考分析

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及思考分析 每一个生命都期待拥有优异的成长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个体可以享受生命 成长带来的幸福。不可否认,在生命成长过程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每种因 素往往又呈现出两组态势相反的力量,这些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有形或无形 的博弈,生命成长过程中占优势的力量在不同时空、不同个体身上呈现出态势各 异的情形,故而形成钟摆之势。它们或影响或左右着生命成长的质量。那么,生 命成长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教育博弈呢? 一、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 经分析发现,生命成长在目的、衡量尺度、节奏、动力、范围、力度六个方 面存在着质与量、本与末、快与慢、多与少、大与小等不同向度的教育博弈。它 们展开博弈的情形具体表现如下。

1.成长目的:“成才”对“成人”。

在成长目的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力量也即“成才”与“成人”,这两种力量 的教育博弈在个体生命初期阶段因自我意识、自我能力有待发展而呈现出相当大 的不自主性,因此,它们主要借助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呈现出来。

生命成长的“成才”目的具体表现为: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成长为栋梁之才, 成长为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让人“成才”在当下社会很有市场,对之, 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成才”对国家、社会及个人有着不可估量的 影响:民族复兴及社会发展需要“成才者”的积极推动,这也正是“成才说”的 社会效应。反观教育世界甚或生活世界,不难发现,一些人将“成才”粗糙定位 为学业成绩的提升以挤进名校为未来生存谋得优异的方向。这一理解太过于偏执, 真正意义上的“成才”应该是每一个生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好的发展并以 此为民族复兴及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和是否好成绩、上名校、好工作不完 全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成才”需要“成人”的支撑。

无论对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还是对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当然,这样分类并不 合理,因为有些家长也是教师,但为区分不同时空中的教育主体暂作此区分,后 文中的父母亲及教师分类同此)而 “成人”的成长目的视每一个生命都是作为人的存在,它认为每一个阶段的生命成长都具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 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 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 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样慢慢成人,逐 渐拥有一种好的生活,拥有完整的生命与丰富的精神,这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幸福和道德生活都要据此衡量。按照周国平先生的观点即:“幸福在于生命的单 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

如若有一天,当我们谈及生命的成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命的“成人”, 在“成人”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才”,我们则可以看到这样的生命本相: “很多很多个世纪以前,在一个名为拔摩的荒芜的海岛上,一个名叫约翰的人看 见从天上降临的新耶路撒冷的远象。约翰说‘那城……长、宽、高都是一样。’ 约翰真正想说的其实是这样:生命的理想本相,就是在各方面都平衡而完整。” 2.成长的衡量尺度“功利”对“人性(人生)”。

在生命成长的衡量尺度上摆着两个不同标准:“功利”与“人性(人生)”。

生命成长的“功利”尺度即违背生命成长的节奏,急功近利地为生命“拔苗”, 这一尺度的初衷可能是良善的—为生命的尽快成长。但这恰恰违背了生命成长的 规律,与教育作为一门慢的艺术也相违背。现在的人们面对生命的态势太过于急 躁,不愿放慢节奏聆听生命成长的节奏。生命成长的“功利尺度”往往容易造成 失却理想生命本相的“小大人”与苦不堪言的“成年人”,它的后果是双方面的。

而生命成长的另一衡量尺度是“人性”,它是指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 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生命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 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 不是灌输规范。和“人性”尺度极为相近的“人生”尺度是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 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开拓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这合而为一的 尺度对每一生命而言是必要的,能够得到这样衡量尺度的生命是幸运的,也将能 够得到舒展的生命发展。3.成长的节奏:“快”与“慢” 教育不是以父母亲及教师的意志行事,而是要遵循生命成长与心性成长的规 律。教育受制于生命成长与心性成长的规律,遵循生命成长与心性成长规律的教 育,才是遵循教育的规律。生命成长与心性成长既具有一般规律,又存在差异性。

现有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的一般规律,而对个体差异性关注 不够。即使在一般规律的遵循上,也未必完全是合理的。当下为生命成长所提供 的教育教学往往太过于追求速度,太急于数逃《礼记·学记》云“今之教者,其 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 也悖,其求之也佛。”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慢,而是成人 们没有耐心。如若成人认识到,孩子的心理、行为速度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其 实,这种差异在同龄人之间也是存在的),孩子往往要慢一些,那么,成人则不 会以自己的速度去要求孩子。孩子的生命成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其心智成长也 逐渐实现,而精神成长也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在关注生命成长时,成人应有足够 的耐心去教育每一个生命个体。

教育,包含教学,从来就不只是一个追求效率的领域,正如学者张文质所言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正如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以及孙云晓 的教育著作《孩子,别慌》所彰显的慢教育理念,他们借此看到了教育最本质的 东西,看到了教育最为原初的东西。从原初意义上讲,教育是人们寻求生命答案 的活动,其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教育,更类似于农业而不是工 业。我们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并不是我们特意追求教育的慢,而是说我们要遵循 生命成长的规律。教育存在的理由,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等之外,还有一 个理由就是它能够加速人的生命成长。但这种加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人为任意 的,而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加速。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追求“快”的 时代,生命成长也在追求速成,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快速记忆……生命成长追 求快,并没有错,但过犹不及。如果不顾及成长的速度而盲目加速,就会伤害孩 子生命的成长,就成为拔苗助长。面对慢的教育,需要耐心。教育的耐心体现为我们对生命成长的耐心等待。

等待是教育艺术,甚至是教育大艺术。没有耐心,不会等待的人,不配当家长, 更无资格成为教师。成人的急,其实是一种教育的扼杀,因不善等待或不能等待 而扼杀孩子兴趣与积极性的事例不在少数。当然,那些等待时机成熟而教育孩子 的也大有人在。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那是在等待教育的时机, 就是一种耐,“诲人不倦”也是耐心的体现。面对生命成长,大人要有耐心,在 教育过程中等待生命慢慢地理解、慢慢地领悟,慢慢地成长。这样的成长才是快 乐的成长、健康的成长、有生命力与潜力的成长。

4.成长的动力:“被动”对“主动”。

每一个生命成长都需要力量的推动,这种力量有两个向度:一个是来自外部 即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生命的成长,这种外部力量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反观每一个体生命的成长,有谁不需要这样力量的助推呢?特别是 在生命处于成长初期,这样的助推显得尤为必要。正是在这样的力量帮扶下,一 个个生命实现了身体由不甚强健到足够强健,心智由不太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精 神由相对弱发展到足够强大;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种力量向度来自生命本身, 也即自我成长,每一个生命内部都存在着这种力量,即便在生命初期这种力量就 已显现出来,只是往往因其过于弱小而极易为人们所忽略,当生命渐长,生命成 长的内在力量逐渐强大,到成年之时,生命成长的内在力量则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引领着生命前行。

不过,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这两种力量关系如若处理不恰当,则容易出现两种 不良现象:一是“被生长”,也即个体本质力量已经逐渐强大时,生命仍被束缚 在不当或失恰的外部力量之茧中,难以破茧而出;二是“全放手”,即个体生命 的成长处于“无主体”“弱主体”之时,本应帮扶的他人不作为,放任弱小的生 命完全自然,结果生命因为缺失有效且得力的帮扶而出现“不生长”或“逆生长” 的情形。尽管生命成长到某一阶段会意识到这两种不良生长所带来的负效应,但 纠正之时往往因为失去了关键期而“事倍功半”。

5.成长的范围:“褊狭”对“全面”。因成长环境、教育力量、生命主体自觉性的不同,生命在成长范围上自然也 存在差异,或“偏狭”或“全面”。有些生命在某些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或是智力或是非智力方面,这样的生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展。有些生命在智力 与非智力两个方面则得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发展,生命的舒展度则更为充分。我 们在自我生命成长及见证其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亲历或耳闻目睹了这样的生命 成才样态:某一方面发展的相对完好而另一方面的极为缺失导致生命发展的“褊 狭”,或是两个方面发展均不甚完好,这样的生命成长范围就显得“褊狭”或“过 于褊狭”。由生命成长的历程可以见证,每一个生命都是可教的,而每一个可教 的生命背后都有着成长空间,虽则大小不一,但总能够实现相对全面或较为全面 发展的目的。

6.成长的力度“维持”对“发展”。

对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其成长的力度自然不同,此乃常理。不过,面对成长 力度,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一是有些人认为,面对天资聪慧或不甚聪慧的生 命个体,一些人为拥有这样的孩子而深感幸运或悲伤叹息,于是对这样生命个体 的教养仅仅是“维持”。或许,他们认为即便维持天资聪慧生命个体的现状,也 将会拥有一个出人头地的孩子,而有些人甚至连“维持”都无法做到,仅仅任生 命自行成长。可想而知,如若没有积极而有效的引领,加之生命个体在初期阶段 自我意识乃至自我能力发展都不甚强大的情形之下,生命个体的成长必然难以实 现,极有可能的后果是聪慧的生命个体如方仲永般“泯然众人”,不甚聪慧的生 命个体则极有可能将生命放逐,生命的发展成为遥不可及的梦;而另外一种做法 则是面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有些人总能够认识到,无论在哪一阶段,就其本质而 言,生命都具有“未完成性”,“生长性”是生命的固有特征,也即每一个生命 个体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发展空间。基于这样的认知理念,为了每一个生长着的个 体,在每一个成长阶段让生命都得到积极而充分的发展,这是用合乎生命成长的 方式来对待生命,而每一个生命在此理念关照之下,极尽舒展,自由生长,不断 发展,成长成为拥有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也即精神上 的优秀之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在有些时期、有些个体身上表现为不顾及生命成 长规律的快速而功利,成长范围褊狭,动力不足,任其维持着生命的原状或者放 任生命自在成长,这样的生命即便成长着(或许还可能成才了),我们仍将这种生 命样式称之为教育负博弈的胜出。那么,教育负博弈胜出的原因何在?为了更好 地实现生命的成长、发展及完善,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二、教育负博弈胜出的原因 1.发展不充分的成人。

面对着未成熟生命个体的成人,至少一些人的生命是发展不充分的(更有甚 者生命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由这样的成人担任未成熟生命个体的教养, 当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形,较为理想的一种情形是:这些发展不充分的个体(无 力但有心)认识到因为个体、家庭、社会等原因,造成了自我生命的不充分发展, 面对孩子,他们则可能积极创设其能力范围内最适合生命个体成长的空间,为生 命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对于生命的成长,这种状态是理想的。不过,需要注意 的是,这种情形要防止生命成长不太充分的成人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转嫁于” 在孩子身上,不然,孩子则极有可能因为担负着难以完成的重负而在很大程度上 削减了成长动力。另一种情况,则是极为糟糕的,发展不充分的成人(无力且无 心)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要义,因此,也没有认识到自我成长的必要,面对 本应适时而教的生命个体,他们作为很小或无以作为,致使生命错失成长关键期, 孩子的生命成长更无从谈起。教育负博弈由此轻易胜出。

2.功利化的社会。

当有心且有力教养的成人恰恰遇见了功利化的社会,面对渴求成长的生命个 体,他们愿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 阔光明的地方去”,为需要成长的个体拨开路上的荆棘,和他们共同面对成长中 的风雨,亲子同生共长的生命实现着并实现了对功利化社会最有力的阻击。而当 无心也无力的成人遭遇功利化的社会,简直可谓是一种不幸,他们可能没有意识 到在这样的社会中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来实现生命成长,或者他们可能 忽略了生命不同层面的需求,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忽略中,生命悄然流逝,两者生命的成长都无从实现。教育负博弈在功利化的社会中与无心且无力的成人较量 时更易胜出。

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的目的即生长,可见,生命就其本性而言是渴求生长的, 在不断生长中实现生命本来的样子。那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正博 弈,也就成为我们积极思考的论题。

三、实现教育正博弈的思考 1.先期成长。

要实现生命的成长,用人性(生)尺度来衡量生命,把握生命成长的慢节奏, 实现生命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首先向对孩子生命成长担任重要角色的父母亲及教 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先期成长。当下,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成长是一件 持续终身的事业,没有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停止成长的脚步,为人父母为人师 尤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父母及教师逐渐认同了为人父母并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自 动升级;为人师,也不仅仅意味着自然具有教育资格;为了自我及孩子生命的成长、 发展及完善,父母亲及教师明确认识到这样的身份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正所谓, 父母比孩子更可教,教师比学生更可学,父母及教师素质的先期提高是教育正博 弈实现必须积极饯行的首要课题。当然,伴随着父母亲及教师素质先期提高的是 生命发展的习惯性,而这一习惯实现着的是父母亲及教师素质的终身提高,这样 的提高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是尤为必要的。

2.有心之教。

在教育活动中,总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诉求,每一个生命成长、发展及完善 是教育的最终指向。教育应引领人建构有价值的意义世界、健康的精神世界、积 极的心理世界。拥有这些世界的人,才会不断地被这些力量激励着,才会坚持人 生的追求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滋味,活出人生的力量。教育应该 给予生命成长的正向力量“因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 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 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心的一项事业。” 教育在人生命的成长、发展及完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相信教育可以为人生命的成长、发展及完善提供巨大的力量。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建立在“人是可教的”, 即人的可教性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体现了教育永远是有“心”的,教育没有了 “心”也就没有核,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了价值与意义。在有心之教的关照下, 教育是一种照亮。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个你、他(她、创、我、你们、他们(她们、 它们)、我们,照亮自然、社会、地球、宇宙。作为父母亲、教师与孩子沟通交 流的过程是现实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也是奠定每一个人生命成长、发展 及完善之基础的过程。在实现教育之光照亮的过程中,父母亲、教师与孩子在沟 通与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为每一个需要成长的个体提供了“发现自我” 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需要成长的个体提供了“发展自 我”乃至“相互发展”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下,生命不断实现着成长、发展及 完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教育正博弈显现力量的过程。

3.同生共长。

先期提高的父母亲及教师面对孩子进行有心之教,这为生命成长又增加了一 个新的向度,即生命的同生共长,这是真正教育所内蕴的东西。以世界作为中介 而进行下去的。这里所言的教育,毋庸置疑,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无论在何种层面上,真正的教育都需要教育双主体的共同参与,双方通过一 定媒介实现的是互为学习从而达到同生共长。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孩子与孩子家 长、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是成立的,在这一个过程中,有心且有力的生命个体实 现了生命的成长,并逐步实现生命发展及完善的理想本相。这既是保证教育正博 弈胜出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正博弈胜出的有力彰显,更是每一个关注自我生命 成长及关心他人生命成长的人必然积极思考的论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