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道德阶段【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道德阶段【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1-13 08:38:46 点击:

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意味着教师专业发 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培养教师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 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教师培养 模式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师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对教师的发 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专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 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国家新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出台, 要求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 准则。由此,教师教育的师德培养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变,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本文试从教师教育加强培养学生专业 道德的必要性入手,针对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培养 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一、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专业道德是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发 展。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逐渐形成的比 较稳定的,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教师道德价值以及教师人格品质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其具有不可替性、示范性、深远性等特征。ra它是由教师的专业师德 理念、专业服务精神、专业责任、专业理想和专业自律等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转 变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专业道德是教师 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 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 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 提高的精神,因此它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职业”则是人谋生的手段。教师 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 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专 业道德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利和职责。从传 统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 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诸要素来看,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 且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 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 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

这份正式的文件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此后一系列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为新时 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 培养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二)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必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 求,主要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 共同的劳动方式,接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 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 要求,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道德素质。

随着人们对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种职业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水平 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具有历史 必然性。“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道德规范教育,从 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需求,而是有现实 的推动,这种推动力源自传统师德已不能适应当下师德的发展。也就是说师德自 身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从其生成方式上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 注重经验性的推衍,即从“万世师表”身上提炼出优秀的教师形象,并由此概括出 了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使其最终失却对于教师、 学生的可能价值。教师专业道德针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制订相应的道德规范, 反映教师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教育师德培养必 须立足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师德的培养方式,真正地培养专业 化所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专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职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报端,教师教育师德培养任重道远。2008年《教育部关于做 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师德是教师绩效考 核的主要内容,师德主要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 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 备的基本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也对教 师教育师德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 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 国家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 培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二、传统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缺失 师德的形成不是一织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培养机构 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也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开端,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的师德培养面临发展理念片面化、 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缺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道 德培养的质量。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理念的片面性 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以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促进教师 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没有建立与教师 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专业道德 规范。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导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 教学能力和指导应试的能力。教师教育者普遍相信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的 技能,就能产生优质教学,因而帮助新教师掌握有效教学技能成为教师教育的中 心任务。所以,我国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只停留在技能层 面,从而导致其面临着“伦理困境”。在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忽视了 教师专业道德在促进专业化之发展中的隐形作用,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 业发展的需要背道而驰,最终导致教师教育师德培养长期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 尴尬境遇。

(二)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的缺失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的载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包括三大学习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其中每个领域 由若干科目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是 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所占总课时比重较大,包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学科 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即心理 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

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 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严 重失调。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用思想道德 教育来替代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教师专业道德相关课程也只是靠以往 经验的总结,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落后和陈旧,没有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发 展同步的专业道德课程。这同时也反映出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课程制 度对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的价值定位。

然而,就在大陆越来越淡化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和思考时,国外和我国 的台湾地区却保留了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良好传统,在职前教师教育广泛开设伦 理课程。存在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大陆的师范院校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学科专 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一非专业性的教师 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师范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对教师教育课 程的开发与探讨,使得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处于被轻视和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师教育专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 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传统的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其主 要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灌输教育,缺乏其它的 教学渠道和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师德教育中,教师教育者 往往通过言语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或利用古今中外典型的模范人物 和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熏啕,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师德知识,形成一 定的师德观念。但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行为,还必须借助大量的道德实 践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是由知、情、行、意四部分组成,师德观念必须内化到学 生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才是专业道德培养的最终目的。知行断裂的 师德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专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师德远离他们的生 活世界,他们在虚构的师德情境中学习师德,从而丧失了师德培养的本质。

最终导致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道德责任处于“无认知”或“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与矛盾缺乏深入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 活的各类问题时暴露出专业道德素养缺乏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评价是学生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 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挥棒和调解器的作用。科学 合理的专业道德评价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专业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专业道 德修养的提高;
反之,则会以错误的方向误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利学生专业道 德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严格而又详细的评价标准而对 教师专业道德的考核松散且模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并没重视学生专业道德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 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其所在学科专业的成绩占居了 重要比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评价主要内容是师德知识,师德行为考核地 较少;
没有具体专业道德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
评价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大 多学校采用他人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进行师 德评价的方法一般是在期末采用终结性的定性评价,或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如 果学生没有犯重大的错误,评价结果也基本相同。虽然我国的《教师法》和《教 师资格案例》等教育法规已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 重要考查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职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教 学技能的考评,对学生的品行、人格、责任心等都有所忽视。这就难免会造成师 德评价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

三、教师教育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建议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 养教师专业道德需要用正确的发展理念做指导,通过系统的专业道德课程和多样 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逐步确立教师专业道德准则,并逐渐把外 在的要求内化为内心的准则,在未来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专业道德行为来践行。

(一)教师教育应当确立培养学生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灵魂,是教师无怨无悔地从事于教师职业的根本,它对教师的职业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 它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当首先关注学 生专业道德的养成,确立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核心 地位。

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而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肩负着未来教师师德培养水平的重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 道德培养不能只作为德育课的附加成分,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在教师教育的目 标体系上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教师教育必须成为强化其专业道德、知识、能力 与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体现实践 性特征,还要在专业道德教育方面加强实践性。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来引领 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全 过程,把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个人的道德要求,逐步提 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 提高学生专业道德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备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 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设计方面,国家要重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现有课程 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课程资源,积 极开发设计相关的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专业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开发,要适时增加 现阶段国家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最新要求和规范,以增加内容的时效性。此外, 还应注重专业道德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满足普遍意义上的学生群体专业要求之外, 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学生专业特殊性相匹配的 专业道德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专业道德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其专业道德自主性和自律 性为目的。首先,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适当增加学生教育专业课程和以教师专业 道德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道德课程及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道德和法律 法规教育,同时把握好它们与学科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平衡。其次, 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渗到专业课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思想的渗透作用,引导学 生在入职前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规范。专业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使学 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和认同教师职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专业道德是教育客观规 律的反映,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意志化 和规范化了的规律,它意味着如果要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专业道德就必须反映 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因此,学生的专业道德课程内容应以强化专业意识与提升 专业精神为主。内容选择要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 命感的培养,力图突破传统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形式化。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需要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高度一致。

在这里,信念不是指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指他们怎样把知识变为行动,由道德 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就是实践。15]可见,要想使学生树立专业道德信念,培 养学生的专业道德习惯和专业道德意识,就必须把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由课本走 向实践。这意味着教师教育在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理论 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超越传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的重理论轻实 践、重认识轻练习的状况,加强学生专业道德的实践,将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 式融入学生专业道德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丰富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等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形成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

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不断完 善的重要途径。学生用所学的专业道德理论来指导实践,反之,师德实践也会加 深学生对专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师范生的“顶岗支教”、“顶岗实习”等都是很 好的体验教师专业生活的方式。在支教、实习中学生才会发现自身的专业道德问 题,受实践活动的感染、熏啕,激发他们的专业情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 和正义感。这些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待教师专业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态度,使他们自 觉地把教师工作所涵盖的目标、目的、愿望、计划与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相 联系,从而解决学生专业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学生专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其良好的效果,应积极鼓励学 生接受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道德效果的监督与考评来 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有利 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评价标准方面,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判断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 德行为善恶的准绳和标尺。在确立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时要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 力求能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评价细则。从教师专业发展的 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教师教育者应用发展的眼 光来看学生专业道德评价问题,在考察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时,不能用静止和一 成不变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专业道德,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用变化、发展 的理念来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和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专业道德评价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价中 的专业地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 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和全面化。在评价内容上, 除了对学生师德知识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对其师德行为进行严格的考核。在进 行教师资格认定时,应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结果方面,建立健全师德激励、考评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 提高专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学分比重,把专业道德的学习同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和 评价结合起来、与学生评优和奖学金结合起来等来鼓励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学 习。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发现学生在专业道德 方面的不足,从而改进不足。要想使学生专业道德考核真正发挥作用,其中非常 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健全的考核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它是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重 要环节。对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地向学生反馈考核,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为他们提供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作者:委立志,张玉(山东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