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讲话 >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_中医学理论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_中医学理论

来源:领导讲话 时间:2019-10-26 08:07:14 点击: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 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 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 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 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 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 阳相济的理念;
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 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 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 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中医较为 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 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以 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 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 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 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 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 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基于此,人需要对 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 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 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 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后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 在不断摸索与探索中形成了中医学上的精气神学说,在这里“精”蕴含了生命, “气”承载了运转,“神”代表了觉知和主宰。精、气、神三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存, 这也是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艺术、引导术、中医等完美结合, 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人体文化,其包含了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 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基于中医阴阳 理论看,太极拳传承了中华武术“惜精”、“养气”、“凝神”的三大观念,同中医学 “阴阳相济”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太极拳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的动作中 吸纳了“存思”和“内丹”的基本经验,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内外的阴阳平衡。

太极拳更为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内在的行气、调神达到阴阳的相 济协调,使人的身心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让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状态,这明显区别于西方体育所强调的极限性、高强度、大力量的特点,也区别 于西方医学的实体还原理论,而更趋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敛性、修身性特点。

2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 中医认为,“经”的意思是“纵线”,简言之即:系统中的主路径就是经络, 在身体内部,其具有连贯内部和外部的作用;
“络”的意思是“网络”,简言之即:
主要通路的辅助部分,遍布于机体表面。古人很早就重视经络的疏导,《吕氏春 秋》载:“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 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 疾,这种“舞”其实就是今天的太极拳的原型。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系 统,其主要调节控制人体的生命通路。传统中医极重经络,认为它是调节控制人 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其指出经络的重要作用是: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和 协调阴阳的作用。在《灵枢·经别》又载: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 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的重要性。而经络能否通又是考察经络 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灵枢》中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通络的重要性。

在太极拳形成的初期就已将经络理论融入到拳理体系中,例如太极拳 的起势和收势的朝向都是面朝南背向北。《黄帝内经》中载,面朝的南方谓广明, 背向为太冲,广明为阳,太冲为阴,此为合和自然之态,是以经络对照自然的方 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房屋在建造时习惯于坐北朝南。另外在打太极过程中,都 较为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同时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在打太极 拳时特别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头部要求 “虚灵顶劲”百会穴轻轻上领,有醍醐灌顶之妙,此时百会穴与会阴穴呈现出垂直 之势,任督二脉方才彻底贯通合于人中,此起势之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 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太极拳整体上松静为本、形正气顺,并且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 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其舒展的动作、轻柔的招式迎合了经络的 传导,其在放松过程中的不同招式、大小交错的技术动作,使全身的经络得以全 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调和与疏导。

3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是维持人体生命运行的基础。中医学上将人体器官组织 分为五脏六腑。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称之为五脏;
胆囊、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称之为六腑。五脏负责身体所需能量的存储,六腑负责身体所需 能量的转化以供给身体之需。传统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①相生:肝生 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
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
脾 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
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 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
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②相 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
肝(木)的条 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
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 水的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

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在人体中,血气的 平衡适应是基于人体中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五脏的相互协调、相互制 约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保障了机体抵抗力增加,提髙了人体的 健康水平。从中医理论视角看,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主要原 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致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性紊乱,导致身体气血不畅。

针对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治疗,无非是气血调和,并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和 外部,进行引导、疏导,通过节奏性的肢体活动或身体控制,达到气血通畅。

4小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是 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 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同太极拳的内核具有相通性。本研究基于中医学 的阴阳之理与太极拳、经络之说与太极拳、气血之论与太极拳等方面阐述太极拳 理论,丰富了太极拳与中医学的相关性理论。

作者:孙亮亮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达州 6350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