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致辞 > 大学精神【关于凝炼特色大学精神的研究】

大学精神【关于凝炼特色大学精神的研究】

来源:开业致辞 时间:2019-10-13 08:00:41 点击:

关于凝炼特色大学精神的研究

关于凝炼特色大学精神的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大学精神 逐渐成为了实现大学健康生存、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国发展状况良好的大学普遍拥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 化。同时,大学精神是指规范行为、追求价值的抽象过程, 展现了大学的特征与优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引领大学建 设走进公众的视野、社会的中心,因此,大学面临着来自外 部环境的压力与诱惑。除此之外,大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存在 一定的矛盾性,这为促进大学开展教育体制改革活动,重塑、 追求大学精神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精神的内 在涵义与特征,探讨了欧美国家著名大学形成大学精神的过 程与现实意义,并将之与我国大学形成大学精神的过程进行 全方位对比,且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学校发展方向与大 学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

现代化时代的到来,表明坚定不移的促成并守护大学精 神文明,成为了一个大学校园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 大学精神文明的破坏会为大学带来潜在的管理危机,其影响 结果的后期表现难以想象[1]。除此之外,大学精神文明建 设是大学开展教学体制革新的支撑,是大学最为宝贵、核心 的部分,大学精神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培 养群体意识、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为大学构成现代化信念体系提供良好的基础,从而提升大学的文化涵养[2-3]。这就 表明,无论是我国国内还是其他国家,都应重视大学建立大 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实大学精神的现实意义,提升大学精 神的层次。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一旦形成优秀的大学精 神,则该大学将会产生显著的凝聚与引领反应,因此,形成 水平较高的大学精神,能够在延长大学生命力的同时,弘扬 我国民族文明的传统美德。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般而言,大学精神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范围:1. 广义范围内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 般精神,主要体现为相对稳定、优良的精神状态、群体意识、 校园校风、开拓精神、团队意识、追求实践经验的精神等;

2.狭义范围内的大学精神是指具有一定个别性、特殊化的大 学精神,例如,某所大学受特定教学理念的影响,通过本校 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淀共同的、稳定 的发展信念、理想与目标[4]。在此含义内,大学精神是体 现大学内在魅力的主体,展现了大学文化的核心与净化,对 大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与决定作用,例如,人们所 熟知的著名大学精神有:北京大学以创新作为大学精神、浙 江大学以坚韧作为大学精神、南开大学以笃实作为大学精神、清华大学以严谨作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带动我国大学提升活力、水平与特色的内在 动力,凝聚了大学的生命力与创造力[5]。伟大的哲学家黑 格尔曾指出:大学的发展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但大学精神 文明的超脱与激励,才是大学实现知识传授的动因,大学精 神的现实意义展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 境界。具体而言,以下几方面深刻体现了大学精神的内在涵 义:
1.大学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创建大学精神文明的基础 与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本文所探讨的 大学价值理念的形成需要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校园 生活中,通过长期积累,形成共同的文化定势、心理趋向与 价值理念,即大部分甚至全体教师与学生都将赞同对大学精 神文明的判别。

2.大学创建目标与发展导向:大学需始终将国内外先进 的教育体制、科学技术、经济特点作为引导本校发展的导向 与目标,同时,大学应充分尊重我国教育体制的内在规律, 综合考虑大学的发展现状,了解国家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从 而通过规划长期发展目标、改革活动的方式,引导教师与学 生认识大学精神的深层含义。3.大学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创建大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与理想,我国大学应实时开展创新与改革,加大对各项事业 进行开发的力度,并强制教师与学生遵守科学、合理的信念、 信条,例如,著名的德国柏林大学,将统一大学的国立地位、 组织非政治化的活动,作为建校理念,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 充分体现了对传统社会的批判,主张最终形成研究、教学与 启蒙的真正统一,从而提升教学机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4.大学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共同、全面的组织体系, 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与目标,要求各大学领导层在日常管理 中,制定相关制度,以便保障大学的组织机构能够发挥其积 极作用。与此同时,全体教师与学生应尊重组织体系的约束 性与纪律性,即形成统一的组织信念,正确认识学校的教学 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且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二、欧美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精神的最终形成,能够在多方面激 发大学教育活动的作用与功能,诸如:规范大学师生的行为, 调整大学师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大学师生的励志情怀等。目 前,欧美国家的大学精神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早在中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大学深受教会思想的影响,而随着时代 的进步,欧美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思想、体制控制,摒弃 了附庸于教会组织的地位[6]。例如,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 属于学者获取知识的象牙塔与学术机构,该学校主要从事为 学者提供高深的知识、学问,以便学者能够开展各项深度研 究活动。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纽曼先生,曾发表了一篇关于大 学精神的作品——《大学理念》,该书明确指出:大学能够 充分保障知识、原理的思考、实验、探索过程,它能够形象 的界定理性的范围,在理智的思想领域内,不存在任何形式 的卑服与侵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高等学校出 现了服务社会的繁荣时期,美国科技园的建立、斯坦福大学 的举办充分展现了新型办学模式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欧 美大学逐渐培养了特色大学精神,具体表现如下:
1.美国哈佛大学将追求民主、自由作为大学精神。成立 于1636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已经成为了美国大学的重要研究 代表,该学校的校训为:以真理为友,以亚里士多德理念为 友,以柏拉图精神为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将“veritas” (真理)作为本校的校徽。鉴于哈佛大学的建校理念,研究 学家认为哈佛大学将注重认为、追求民主作为了大学精神, 其最终目标为向国家提供具有自由、民主、独立精神的学者。

除此之外,在近400年的发展过程中,哈佛大学在经历了教 育体制改革之后,仍坚持“寻求真理”的教学理念,例如,艾略特校长曾说过:哈佛大学不能成为独裁者的天下,在这 里,学术研究应坚持其自身的基本原则,学生享有获取知识 的权利与自由。

2.美国斯坦福大学将创新求异作为大学精神。众所周 知,斯坦福大学培养出了多位美洲科学奖、全球诺贝尔奖的 获得者,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世人逐渐将斯坦福大学称作 是将科学技术成功转化为经济生产力的宝地。斯坦福大学获 取如此荣誉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将追求创新作为的支撑大学 发展的灵魂、精神。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的创立宗旨为:
为学生提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获取学业上的 成功,这就表明,斯坦福大学将创造人类文明、促进人类进 步视为办学的最终目标。

3.英国牛津大学将同情、宽容、博爱作为大学精神。创 建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成为了全球影响最大、发展历史最为 悠久的世界性大学之一。创立初期,牛津大学将探索学问作 为其办学的目标与宗旨。同时,牛津大学坚持将“主启发我 (Dominus illumination mea)”作为校徽,这充分表明牛 津大学教学理念深受宗教体制的影响。然而到十九世纪中期, 牛津大学掀起了创建大学精神的潮流,例如,学者将牛津大 学比作:探索各种理论、知识的源泉与场所。此后,牛津大 学始终将追求宽容、卓越作为大学精神与办学目标。三、我国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主导思想始终重视哲学的思维导 向作用,例如,曾子(孔子的得力学生)曾在《大学》中详 细论述学习心得的重要影响力,曾子所坚持的大学精神形象 的体现为著作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7]。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时期以来,对大学的建立充 满着憧憬,蔡元培先生任职于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思想 自由、学术民主、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即为北 京大学所坚持的大学精神。同时,蔡元培先生在《大学令》 的创作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大学需将科目明 确划分为文科与理科,两类学科的成立应将教授学术知识作 为教学体制的中心内容。除此之外,我国著名大学的大学精 神形成过程与内涵主要体现为:
1.北京大学将树立自由与民主的思想作为大学精神,追 求牺牲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蒋梦麟先生在蔡元培校长 所提出的北大精神基础之上,认为思想自由与大度包容是北 京大学的精神所在[8]。与此同时,鲁迅先生针对北大精神 指出: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北京大学充当教学体制改进的 先锋,因此,北京大学能够带领中国教育走向新道路。马寅 初先生将北大精神总结为牺牲精神。总体而言,正是因为北 京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校风,并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北京大学拥有勇往直前、不被外界 因素所干扰的气魄。

2.清华大学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作为大学精神。上世 纪三十年代,朱自清就清华大学精神做出解释:清华大学的 精神主要体现为实干。刘达在任职于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指 出:清华精神代表了一种创新、求实、勤奋、严谨的精神, 清华人应始终将追求真理、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作为求知原 则,培养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与此同时,徐葆 耕作为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认为:清华大学的特色精神具有 实干优先、重视科学、不耻下问的特点。

3.复旦大学将团结、牺牲、服务作为大学精神。创建于 1905年的复旦大学,拥有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外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复旦大学由马相伯先生创建,创建初期复 旦大学被称为复旦公学,其中,复旦二字的意思来源于:日 月光华,且复旦兮,该句话总结出做人需树立自强不息的拼 搏精神。李登辉先生任职于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指出复旦精 神是指团结、牺牲与服务,这三点也是复旦大学全体师生服 务于社会的重任。

4.浙江大学将牺牲与求是作为大学精神。竺可桢先生曾 任职浙江大学校长一职达13年之久,在任期间,竺可桢校长指出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浙江大学所追求的大学精神。同时, 1938年年终,竺可桢校长提出浙江大学的校训定为“求是”。

其中,“求是”是指中庸中所提出的明辨之、慎思之、审问 之、博学之。

四、大学精神与学校发展的互联分析 大学精神与学校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联关系, 这是因为大学精神的形成源于学校全体师生树立共同的价 值取向与理想,并通过确立价值评判标准,规范行为,来带 动大学进行体制改革,从而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理论、精 神铺垫[9-10]。同时,大学精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校 的发展轨迹与总体方向。具体而言,大学精神与学校发展之 间存在如下互联关系:
1.大学精神为学校发展提供规范导向。大学精神的本质 在与体现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且大学理念的形成为大学精 神的树立提供理念指导。这就表明,越发先进、科学、合理 的大学精神,必然会在学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而引导大学的全体师生培养规范的行为。同时,由于大学精 神对学校发展具有规范作用,因此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学 校能够抵挡外界的冲击与侵犯,保障学校朝着光明的未来前 进。2.大学精神具有凝聚、感召的作用。学校的师生通过努 力共同树立起来的大学精神,具有高强度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大学由看似松散的不同学科组成,属于较为特殊的社会结构 形态,由于学校所设立的专业、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 此,各学科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象。而大学精神的 形成能够为学术研究着提供统一的场所,满足学者的理想目 标与精神需求。同时,大学精神还具有汇集、吸引人才的重 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校能够通过增强师生的荣誉感、责 任感与归属感,来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平台。

3.学校发展过程激励大学树立特色大学精神。学校的全 方位健康发展,必然会让师生体会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与社会价值,并将学校发展需求作为强烈的原动力与激励因 素,从而通过树立开拓创新、战胜困难的拼搏理念,将带领 学校迈入一个新台阶作为支撑理念。学校发展对大学精神的 形成还体现为“榜样”作用,我国大学的成功发展史表明学 校的发展为学者实现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目标提供了良 好场所,通过培养一代代学界楷模,激励后人创立并发扬大 学精神的导向作用。

4.学校发展为大学精神的树立营造环境。一方面,学校 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场所,让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拥有获取知识、感受大学精神的保障, 且在学生走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能够坚持做到让更多的人领 会大学精神的魅力;
另一方面,学校的科学有助于提升自身 的文明精神气质,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大学精神传播给 社会各界人士,例如,近年来,发展较为成功的学校已吸引 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自由、科学、民主的大学精神。

5.大学精神的树立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大学精 神可被归类为文化领域内的精神文明,且大学精神泛指大学 所展现的气质与良心,在带领学校发展的道路中发挥着保障、 导向、激励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大学精神可被广大师生 传播到社会中去,引导社会人士将大学精神视为优秀文化财 富,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为学校 的科学发展营造完美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学校需始终坚持 树立大学精神、颂扬大学精神、守护大学精神。

五、结束语 大学精神的树立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随着 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精神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呈现衰败的 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大学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将恢复、建设 现代化大学精神提上日程。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凝练特色大 学精神的目标,我国各所大学学校应努力获取外界对本校大 学精神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历史, 建立独特、科学、新型的价值理念,通过全校师生的共通努 力,积淀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大学精神,同时,将国际化市场需求与本土化特色相结合,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 充分认识大学精神对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以便保 障大学精神的顺利形成,为实现大学学校的正常、合理运行 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后盾。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解读大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36(3):47. [2]唐耀华,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 社会发展,2005(1):41. [3]陈利民.学术自由理念与哈佛大学的发展[J].高等 教育研究,2005(5):103-107. [4]饶武元,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 术月刊,2010(1):44. [5]张治理.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中国 高教研究,2006(3):10. [6]高有鹏,梅东伟.河南大学暑期实施“沿黄”考察行 动[J].民间文化论坛,2004(5):116. [7]张光正.“教授治校”的迷思与“理念治校”思维 ——中原大学教育宗旨与理念之分享[J].新世纪大学教育, 2001(6):169-170. [8]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 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3. [9]田径,李荫榕.论大学文化)的多重维度——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及其关系[J].教育探索,2008(2):
35. [10]刘向兵,伍聪.如何认识一所大学的精神——以中 国人民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