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多元文化下儿童传统美术教学|儿童美术教学方法

多元文化下儿童传统美术教学|儿童美术教学方法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1-16 08:18:30 点击:

多元文化下儿童传统美术教学

多元文化下儿童传统美术教学 一、让“感悟”体验 “传统”是保留艺术性的传承所谓感悟,即是无需法则 等抽象理解上的直觉感受和体会。在这个阶段,表象上是完 全的涂鸦,实质上是视角、表达方式的启蒙,是对笔、纸、 墨、水等工具、材料性能的开放式体验。这种体验,看似放 任自由,实际上是老师有意安排下的过程。对笔墨的浓淡、 粗细、强弱、长短,在这时完成是真实心理的反映,没有任 何符号化、程式化训练的局限与束缚。这也是说,要让笔纸 水墨成为他们意识的自然延伸。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上,我们 认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历时性地再现前人的经历。因 此,这种“创新”的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美术史的“传统” 之上。对于知识从零开始的儿童,选择与之相应的人类早期 美术门类(以中国书法绘画为例),并加以适当的因材施教 的方法,他们便欣喜地开始了“人类美术”的第一步。在课 程进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价值评判。价值评判的失误 对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儿童自身并不知道他们的作为什么 是好,什么是不好,“无善无恶心之体”,告诉他们好或不 好的,往往是有“善恶”观的我们。儿童的作品如果有令我 们惊讶之处,他们对此却并不讶异,因为他们处于“自然境 界”,而不是“天地境界”。因此,感悟过程中,对孩子们 作品应如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教者用善恶概念去 灌输或打击了正在某一良好感悟阶段儿童的美术行为,将对儿童阶段的艺术天性―――这一原生态的艺术能量产生误 导、打击或是扼杀。因此,感悟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道 法乎天”“以史为鉴”,看似新奇,实质上其始终在传统之 中,并未越雷池半步。艺术教育除了要对美术发展和艺术精 神加以重视外,不能忽略掉教育的接受者“孩子”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被忽略,美术教育才能保证其艺术性,而 非技术性。

二、书画同源在儿童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施 书画同源。中国画“写意”的要点,在于形象以外的抽 象表现。“写”比起“画”来,不求细节的真实,而求性情 意气的传达。孩子的作画过程往往是天生的“写意”,而非 “写真”,他们是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喜乐。所以无论书 法或是绘画,在这时都是写意画。孩子们作画的旨趣不在于 呈现完美的形象,也不是有意地夸张扭曲造型,他们只是在 要求画面能顺从他们个人独有的观感和笔势律动的要求罢 了。我们或许可以说这就是传统中国画的“画如其人”。许 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视了用笔的法度, 使笔法正轨消弭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知笔法 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书画同源”的画字训练,其着 眼点正是放在渐被人们淡忘的笔法上,以图从书画最基本的 形象环节恢复中国画的笔法基础。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 石刻书法的感情,是要加深其理解、记忆,养成以金石书法 为坐标的审美眼光,用之审视古今绘画流派的笔墨质量。中国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 是图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之 间又与两者互有重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 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 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积淀、 发展、创新的结晶。它既有延续性,又有灵活性和感性的外 观,这些正符合孩子的视角和兴趣。孩子的画是无法复制的, 甚至他们自己都无法复制自己,因为这些画都是特定的时空 里,有意无意娓娓道出的真实和自然。好的儿童画是“超再 现艺术”,它们是反装饰和反写实的,孩子自身所特有的质 朴、纯真、率意、自然等艺术气质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作品 中,这些气质是无法由后天学习苦练能得到的。因此,保护 这些特质并将他们与传统经典艺术相融通(因为这些气质也 是真正优秀传统的气质),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课题。通俗地 讲,作为授方,我们应该在最好的时机把握最好的火候,而 不是适得其反地用工艺去模仿手艺。孩子画画不是根据记忆 中的形象,而是在他们看来被认为是主要的特征,是应该画 出来的东西。作为外形的线是最显著的,看得最清楚,所以 孩子们的作品往往着重线条,忽略墨色变化。我们正以此来 培养他们对线条(及用笔)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孩子们 作品的透视因素是把各个部位用巧妙的方法拼凑起来,这种 画法利用了特定时刻的目视印象,却不管各种特征能否同时 看到。他们的这种透视方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是如此的相似。

三、社会多元文化对儿童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的艺术中存在两种元素,一种是给 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这些随 意挥洒的点线虽然并不一定表现具体的对象,但有时是代表 较为抽象的思维。正因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展开无法完善化进 行,因此,家庭文化背景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教育 的一部分。而社会文化背景也应发挥其积极的现实作用,纳 入到美术教育中来。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多元化影响下的教育, 教师之外,家长、社会背景对孩子们的影响其实至深。在孩 子们恣意挥洒他们的天性才能时,往往吸引家长驻足观看, 此时,需要家长不能以成人的习惯审美条框加以评判或是误 导,会与老师的教育相矛盾。一旦家长融合其间,就给予了 孩子宽松的发展空间。此外,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孩 子们在课后得以交流的基础。家庭文化背景的特点是单元不 可替代与复制,其优点是个体差异,其缺点是不具备社会化 意义,但就文化本身的多元而言,这又是其优势。当今中国 家庭文化背景的构成,与三十年前的差异已经非常之大。学 历、经济、观念均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家庭 文化背景、家长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 经常看到美术类招生考试的火热,实质隐藏着许多家庭文化 观念的影响。家长的决策、观念和选择是早期对孩子的决定 性影响。家庭之外,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风景区、古迹、园林、名人故居、 书店、民俗民艺等等,这些公共文化资源都应成为校外的课 堂,在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从历史和自然、人文中不 经意地发现到与课堂知识相对应的内容,让他们能发现美, 欣赏美,认识到美术就在身边。而深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的 艺术家、艺人,也是孩子们应该接触的大善知识。这有助于 孩子开阔各艺术门类的眼界,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学 会初步的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广阔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活动习 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认为,以感悟传统作为美术教育新的 契机,综合课堂上的个性化引导、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 社会文化资源的滋养,组成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模式,将是中 国美术传统获得真正传承的可贵探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