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非技术素质培养探析: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非技术素质培养探析: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0-10 07:54:37 点击: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非技术素质培养探析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非技术素质培养探析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可持续 发展理念指导下,关注高校学生非技术素质的建构,不断探 究高校学生非技术素质培养的策略与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意 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使当代大学生 更快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 要:
可持续发展;
高职学生;
非技术素质 1 可持续发展 1.1 背景 2000年联合国召开世纪峰会将可持续发展列为21世纪 人类发展的基本模式。200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10年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 教中心把当今国际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即 全民的职业技术教育, 面向工作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面向 合格公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 育。2004年,UNESCO-UNEVOC发布了对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 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位,系统阐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 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键与行动计划。[1]作为21世纪万 能钥匙的职业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学生可持续发展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以人为本,培养可持续 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教育的终极功能——人的 素质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外部 环境的协调;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 即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包 含两层含义: ①发展性,从旧质到新质的变化即个体从较低 级发展水平到较高发展水平;
②可持续性,即个体的发展是 能够保证持久发展力的发展,持久发展力包括持久发展的动 力和持久发展的能力。[3] 2 非技术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概括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 术应用性专门人才。[4]在国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格 一般用Knowledge,Skill,Attitude三个单词表述,我国香 港地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译法是知识、技能、态度,这 三者构成“素质”总和。[5]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特点,决 定了它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观念、专业品格等 在内的相应的专业素质,而它同时具备的成人教育、职业教 育和社会教育的性质,又决定了它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 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广义的科学素质包括技术素质。《美国国 家技术教育标准》提出,技术素质指的是使用、管理、评价 和理解技术的能力。[6]非技术素质,是指除技术素质外的 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这些素质与技术素质共同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知识、生理、 心理、智能等方面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态度。[7]对于高校学 生来说,技术素质主要是面向就业所需的专业素质。非专业 素质和非技术素质内涵基本是一致的。非专业(技术)素质 是是对专业(技术)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具有基 础性、根本性等特征。非专业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 它涵盖了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层面的诸 多内容。

3 强化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其毕业后的岗位适 应能力、就业创业素质等相关因素,是衡量高职学生质量的 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加强非技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 必然趋势。仅仅通过专业技术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 的机器,但是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麦克思就业 报告每年发布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企业 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如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表 达能力均占60%的比重,而专业和外语能力只占50%以下。这 表明非专业素质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因此,在实现 传统知识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和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非技术素质教 育的优化 4.1 宏观策略 4.1.1 观念的转变 实现由专业能力本位论向专业技术素质和非技术素质 教育并重的观念转变。专业能力本位论导致学生技能单一, 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后劲,不仅自身提升需求难以满足, 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践中必须努力 扭转“重职业,轻人生”,“重知识,轻心智”,“重技能, 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8] 4.1.2 成长平台的转变 要实现由自发自为的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协同配合并倚重第一课堂的转变。第二课堂有利于开发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过去,在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时,第二课 堂和第一课堂很少得到综合性的整体设计,第一课堂对学生 的非技术素质培养贡献率较低,第二课堂多处于自发自为的 零散状态。

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和 谐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片面认识,要树立第一 课堂、第二课堂同样有为,第一课堂更加有为的正确认识。

4.4.3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战略要实现由各自为政向整体推进的转变。非 技术素质教育目前还只是处在较为零散和低水平的状态。要 实现非技术素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必须进一步增强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意识,不仅要在软硬件设施建 设上下工夫,更要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做文章,使非技术素 质教育融入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各 个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和非技术素质融为一体。

4.2 非技术素质教育的途径 4.2.1注重教育学校文化建设 完善校园非技术素质培养的软环境。挖掘校园文化的内 涵与拓展校园文化的外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核 心竟争力的体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非技术素质能力 锻炼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非技术素 质教育在课堂外和校园内得到延伸和补充,让学生的自我认 知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得 到锻炼和提升,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个体,个体发展的根源在于心理健 康,也就是在于各种非智力素质的优化程度。其次,师资素 质上,应加大教育学培训力度。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实属必 要。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另 一方面可以更新业已陈旧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 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式,以期完善受教育者的 非智力素质。第三,课程设置上,应把心理学相关知识列为 必修的基础课之一。4.2.3从非智力因素着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从学生的内涵素质挖掘潜能,以就业为导向注重 开展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与创造力,培养学 生的意志力与进取心,培养高职学生主动克服自身约束因素 的能力,使之适应不断变化与进步的社会。非智力素质和智 力素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非智力素质对智力素质的 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2.4 整合非专业(技术)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 改变单一专业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技术素 质与非专业技术素质培养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指导思想,除 开设大量的非技术素质选修课程外,还应在专业课程上强化 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融会贯通。各高职院校还可以推行 校际合作,通过师资及教学资源共享来促进各高职院校的非 技术素质教育。

5 我校非技术素质教育的经验与亮点 5.1 “邓建军”学校文化 5.2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学院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培养的成功经验得到大力推广。

2012年4月,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光明日报联合主 办,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全国 职业核心能力研讨会在宁波举行。研讨会上,围绕“营造一 种文化、抓住二项重点、树立三个观念、培养四类能力、实 施五步方略、注重六大环节”等最新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的主题演讲激起了与会代表 的广泛兴趣与热烈讨论。

5.3心理健康活动月 参考文献 [1] Rupert Maclean,Man-Gon Park Work.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 Netherland Springer,2007. [2] 翟国静等.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 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 马修斯·莱博格·非瑞(Matthews Lebogang Phiri). 博茨瓦纳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到TVET 中的实践与经验调 查[J]. UNESCO-UNEVOC 专讯,2011,(6). [4] 黄春麟.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改革行动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6). [5] 倪成伟.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探讨[1]. 职 业技术教育,2011,(4). [6] 黄懿,刘立. 技术素质的定义及内涵初探[J]. 社 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8). [7] 吴健,付庆向. 浅谈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非 技术素质[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8,(6). [8] 桑冬平. 非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 [J]. 教育与职业,2010,(11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