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幕式 > 清末民初农业教育论文|清末民初社会变迁论文

清末民初农业教育论文|清末民初社会变迁论文

来源:开幕式 时间:2019-12-01 07:53:56 点击:

清末民初农业教育论文

清末民初农业教育论文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和近代教育一样,也是在“实 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潮流下开端的。无论是明清时期 还是民国时期,直隶省为京畿要地,行政长官均为朝廷重臣 或政府要员,较其他省份地位重要。它是创办农业学堂、发 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1896年创办的遵化 “农算学堂”是全国最早创立的三所农学堂之一,1902 年全国第一所办学规范、历史延续的高等农业学堂由直隶总 督袁世凯在保定创办。

一、清末农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传统农业遇到了一系列的矛 盾和挑战,包括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 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强烈、西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经 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等等。随着西学东渐和维新思潮在国 内的传播,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创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当时的 普遍要求。尤其是人们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行劝农 政策,推动农业发展,从而振兴国家经济;
美国在1862 年《莫里尔法案》后,兴办学院、发展农业教育、培养农业 人才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其它西方国家发达的农业技术和教 育体系。提倡农学、振兴农业成为清末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新政的第一条 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举行经济特科。

新政的实施,改革了旧科举教育制度,推动了近代学堂的创办,农业学堂亦随之兴起。1898年,亟图改革的光绪皇 帝四次下诏令兴办各类实业学堂,命总理衙门议奏学堂开办 章程,命各省督抚饬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西法,编译国外农 业书籍,切实兴办。命各省府县绅有田业者,设立农务学堂, 广开农会,刊发农报,购置农器。19世纪末,在一些新兴 学堂中开始开设农业类课程,如:1895年,直隶省天津 中西学堂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开设花草学、考究禽兽学等科 目。清末初创的各类学堂,没有统一的标准,名称各异,农 业类学堂名称有:农务、农政、农务实业学堂等称谓,还有 的称为学馆、讲习所、养成所、公所、公学等等。直至19 02年,清廷开始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也是我国新学 制的开始。这套章程由时任管学大臣张百熙牵头拟定。19 03年,清政府又对章程进行了修改,史称“癸卯学制”, 具体规定了各层次农业学堂的开设办法,其中包括与农业教 育相关的章程。在《奏定高等农工商学堂章程》中规定:招 收中学毕业生,讲授高等农业学艺,以培养公私农务经理人 和各学堂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在《奏定中等农工商学堂章 程》中规定:招收高小毕业生,讲授农业所需之知识艺能, 使之能从事农业为宗旨;
在《奏定初等农工商学堂章程》中 规定: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讲授农业最浅显之知识技能;

在《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中规定:招收从事各种实 业的从业者,以简易教学方法传授实业必须之知识技能;
在 《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中规定:招收中学堂及初等师范学堂毕业生,进行实业培训,为各实业学堂培养教员[1] (P24-29)。新学制颁布实施后,各地相继兴办一些 农业教育机构,其中以直隶、湖北、江苏、山东、四川等省 份成绩较显。湖广、两江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四 川总督锡良及继任赵尔巽、山东巡抚周馥等新政代表为晚清 农业教育的创办做出了许多贡献。

二、直隶农业教育的发端 19世纪末,在农业学堂创办之前,通过农学类报刊和 翻译农学论著,如《时务报》、《农学报》、《农学丛书》, 外国传教士、教会学校和归国人员的介绍等形式,已有一些 西方农业科学知识传入我国。10多年间,编译农业论著2 00多部,为近代农业教育的兴办打下一定基础,有的译著 当时被选为教材或参考书。据目前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农学 堂教育最早创建于1896年,共有三所学堂。分别是:两 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江宁储才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创 办的“高安蚕桑学堂”,直隶遵化知州陈以培创办的“农算 学堂”。遵化县志记载:1896年,遵化知州陈以培创办 了一所“农算学堂”,学堂选址在遵化城东北角龙泉文社内, 招收20岁左右的青年入学,学额40名,但该学堂尚不规 范,存时不长,1902年停办。虽然,该学堂和其它两所 学堂一样,办学时间短,史料记载少,历史影响有限,但它 们对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影响。1901年, 洋务派代表人物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1902年,他奏请清政府在保定创办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两所学堂,一所是北洋 行营将弁学堂,拉开保定军校的序幕;
一所就是直隶农务学 堂,开启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1902年2月,直 隶总督袁世凯派道员黄�Z偕同楠原正三赴日本就置试验场、 设学教授,考察该国农务各新法。5月开始在保定西关霍家 大园筹建,黄�Z为总办,李兆兰为提调。7月袁向清政府 奏请成立农务学堂:“外洋虽以工商立国,尤注意农务,专 部以统之,学堂以教授之。臣前在省城设立农务局,于城西 设立农事试作场一所。派黄�Z赴日本购办农学器具,就试 验场,设学教授,并考察该国农务各新法回直仿行。”慈禧 太后钦批:知道了。9月,聘日本国楠原正三、岩田次郎等 10多名外籍教员来堂任教。11月,学堂正式开学,设农 学、蚕桑两科。分速成和预备班,速成一年卒业,预备五年 卒业。招收学生60名,生源主要是本省各州县,也有山东 咨送和京旗选送的部分学生。当时,外籍教员教授专业课, 有专门人员进行翻译,同时整理成文,编为专业课教材。学 堂附设农业讲习所和直隶农事试验场,试验场分蚕桑、森林、 园艺、工艺4科。袁世凯专门为农务学堂题词“儒通天地人 技近道矣,学纵亚欧美一以贯之”,悬挂于当时学堂图书馆 正门两侧。1903年,学堂办学一年后,袁世凯在上奏筹 办农工诸政情形折写到:“学堂教以动植物学及各种农学, 数学、理化、地理、历史、金石学,限五年毕业,科目较备, 讲习较精,为农学高等程度。速成班第一班学生毕业。”光绪皇帝御批:“著即切实整顿,次第扩充,期收实效。”1 904年,直隶农务学堂归属清学部管理,更名为直隶高等 农业学堂,增设林科和农业教员讲习所;
1905年升入本 科;
1906年,直隶农务局归学堂兼办;
1907年本科 生毕业,相当于今天的专科层次。此时,直隶高等农业学堂 相继在天津宝坻筹办了农桑学堂、农桑会,在高阳筹办了农 业小学堂,在曲周县筹办了农桑会。此外,学堂还向天津小 站、宣化县、荥阳浚县等初、中等农业学堂选派教员、技师。

由此,直隶高等农务学堂开直隶农业教育之先河,省内各地 相继出现了一批初、中等农业学堂。如保定东关的北洋马医 学堂、天津县和顺天府的中等农业学堂、清苑县农务学堂、 静海县初等农务学堂、景州和望都县的农业小学堂。同时, 还出现许多其他农业教育机构,如直隶水产讲习所、天津和 河间农业练习所、顺天和肃宁蚕桑讲习所等。从1896年 遵化农算学堂开办到1911年民国成立的10多年间,直 隶先后兴办农学堂等教育机构近20所。虽然有的机构存续 时间不长,但在当时出现了兴办农业教育的热潮。根据清学 部1910年的奏报统计,全国高等农业学堂共5所,在校 生530人,其中直隶1所,在校生149人,在校生占全 国总数的28%,为全国之最;
全国中等农业学堂31所, 在校生3226人,其中直隶4所,在校生176人,处于 全国中游;
全国初等农业学堂44所,在校生2272人, 其中直隶2所(不含讲习所等其他类别机构),在校生47人。

三、直隶农业教育的发展 清末,我国农业教育办学宗旨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 后以西学启其智,学生毕业后仍按科举形式封官,再加上师 资教材匮乏,照搬日本模式,外籍教师不了解中国实际等情 形。虽开启近代农业教育,但仍有很大局限性。民国初期, 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由封建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性转变,同 时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国民政府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进行学制变革,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到1 922年又颁布了新学制―“壬戍学制”,新学制加入了美 欧等国家的成功模式,比起封建教育制度和完全照搬日本模 式,有了很大的进步。直隶农业教育是在这种形势下不断发 展变化的。新学制仿照美欧将“学堂”都改为“学校”,将 “高等农业学堂”、“中等农业学堂”、“初等农业学堂” 分别改称为“农业专门学校”、“甲种农业学校”和“乙种 农业学校”。1912年直隶农务学堂率先改为直隶公立农 业专门学校,1921年更名为河北大学农科;
1917年 顺天中等农业学堂更名为京兆乙种农业教员养成所,192 8年更名为京兆甲种农业学校;
1914年直隶水产讲习所 更名为直隶甲种水产学校;
1912年北洋马医学堂更名为 陆军兽医学校。一些农业中小学堂、讲习所也由实业教育转 向职业教育。《农业专门学校规程》规定:“以养成农业专 门人才为宗旨。”修业年限本科3年。学校可内设农学、林学、兽医学、蚕业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科。并规定各科 所学课程门数。直隶农业专门学校作为当时全国8所公立农 业专门学校之一,设农学、蚕桑、林学科。在办学理念、专 业设置、教学设备、办学实践、毕业生数量等方面在全国一 直占有重要一席之地。1917年,校长郝元溥在学校成绩 报告书中提出“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 精微”[8](P9)的办学理念。学校注重理论教学与实 习、试验相结合,对试验场所力谋扩充,加意整理,未曾专 恃纸上空文用事。当时学校占地10万多平方米,其中设备 齐全、管理规范的实习试验场地就占了2/3以上。种植桑 园40多亩,让每名学生亲自动手养蚕2万余条。还购置平 山县、灵寿县滩涂地近500亩、易县山北镇之山沟一座, 辟为实习场所,供实习和研究[4](P3)。1918年 创办了《农学月刊》,面向全国发行。在发刊词写到:法理 既得,实施是从。高谈学者,求非所供。一般农者,固步自 封。编刊成绩,普赠要冲。当业诸老,有所法宗。月刊内容 分为十类。包括调查报告类、实习实验类、著述论说类、农 事应答质问类、农家馀兴类等。薛培元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曾 指出:学院之任务系适合本省需要研究高深农林学术,培养 农业专门人才。一切设备,几为全国冠。1920年,学校 还举办了留法勤工俭学班,招生30名。1912―192 1年直隶公立专门学校时期,毕业学生470人;
1921 ―1931年河北大学农科期间,毕业学生430人。毕业生数均占到全国的1/10以上。1922年资料统计显示, 直隶省甲种、乙种农业学校的数量分别是5所和11所,占 到全国的中游水平。1912至1921年10年间,直隶 农业教育在不断摸索中前行。1922至1931年10年 间,军阀混战频仍,院校合并,校长连年更换,农业教育发 展受到较大影响。1928年,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19 31至1937年抗战爆发,以河北大学农科独立设置成立 河北省立农学院为标志,河北农业教育又进入一个发展时期。

1936年,教育部设立农业教育委员会,首要任务就是规 划农业教育方案,河北省立农学院院长薛培元与农业教育家 邹秉文、邹树文、章之汶等5人一起担任农业教育委员会委 员。由此可见河北省立农学院在全国农业教育中的地位。

四、直隶农业教育的影响 1.开启了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之先河。1923年,我 国早期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邹秉文认为我国近代农业教育 的起点是1902年成立的直隶和湖北农业学堂。1981 年,中国农科院院长、著名农业教育家金善宝撰文指出19 0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是最早用近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 教育和研究的开始。1994年,知名农业教育研究学者周 邦任、费旭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史》一书中指出:直隶高 等农业学堂是我国大学专科性质的农业教育的开端,190 3年成立的北洋(保定)马医学堂是我国军队兽医教育的开 端。由此可以说,直隶的农业教育史就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形成史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创办最早而且办学延续至今 的三所农业高校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南 京农业大学。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18 98年创办,至1906年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 农业学堂。南京农业大学源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业 博物科,1914年,开办大学高等农业教育。河北农业大 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在1902年办学之初就属高等教育, 是全国开展高等农业教育最早的学堂,从1903年袁世凯 的奏折和清学部立案各省高等学堂一览中得到印证。

2.探索形成了近代农业教育理念。清末民初时期,我 国的教育处于新旧教育思想并存,新旧学制更替的过渡时期, 农业教育也是如此。凡是地方政府重视,学校掌校人有真知 灼见,任期稳定,善于争取经费,积极开展办学实践的,农 业教育办得就有生气,有成绩。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对 诸多农事改革率先倡办,包括建立农务局,创办新式农业教 育,开办农事试验,成立农会组织等。委派自己得力助手 ―――四品道台黄�Z掌管农务学堂,后任动植物学家、农 学举人黄立猷为掌校人。直隶公立专门学校10年间,早期 留日学者郝元溥任校长8年,非常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现结 合,筹办农展会、开办科普刊物,购置实习试验场,提出“非 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思想。民国七 年(1918年),校长郝元溥奉教育部召集全国专门学校 校长会议,研讨农业教育问题[9](P9)。可见直隶农业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在全国的地位。还有顺天中等农业学 堂“以养成农业所必须之学识,使将来改良农事,开导农民” 的办学宗旨,无不在探索近代农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3.培养了一批农业教育科技人才。据杨士谋主编的《中 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显示:1909年,全国5所农业高 校在校生493人,直隶省高等学堂在校生149人,中等 学堂在校生176人,初等学堂在校生47人,总人数37 2人;
1915年,全国农业4所农科大学,8所农业专门 学校在校生1554人,直隶省高等学堂在校生189人, 甲、乙种学校16所,在校生381人。1919年,教育 部第569号令专门照准《直隶公立专门学校章程》。19 20年直隶公立专门学校是全国唯一举办留法勤工俭学班 的学校。至1937年抗战爆发,直隶共培养农业高级专业 人才900多人,初、中级农业人才几千人,领全国之先。

但和全国情形一样,就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数量对广大农村来 说,还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如星星之火投身于我国农 业教育、科技、生产各条战线,如以遗传育种学家祖德明, 海洋湖沼学家张玺,农学家孙醒东等为代表的农业专家,为 我国农业教育科技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4.促进了农业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农业科技推广是对 农民进行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清末,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 推动下开展起来,民国时期,开始探索建设推广教育体系。

伴随着农业学堂的兴起,农事试验场也渐成风气。1902年,在保定创办直隶农事试验场(隶属农务学堂),内分4 科,初步具备农业综合试验的性质,在全国创立时间早且成 效显著。1907年,直隶农务总会在农务总局(归农业高 等学堂兼办)内成立,“以提倡改良农事,保护农民为办事 宗旨”。1918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举办建校十六 周年附展览会,会展展出了直隶、辽宁、安徽、河南、福建 等地30多个县公署、农会、商会、农事试验场的新农具和 农产品,展示了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等六七 所农业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展会采用陈列参观、报告讲演 等方式,接待参观者4万多人,简直就是个“准全国农业科 技博览会”了。《农学月刊》为展览会出版专辑,通过“校 庆+会展+期刊专号”的特别形式传播农业科技,是一个创 造。当时,直隶农业教育领域还先后出版许多科普刊物推广 传播农业知识,如:《农话报》、《农务官报》、《农学月 刊》、《河北通俗农刊》、《农民须知》、《园艺季刊》、 《河北农林学刊》等,广受欢迎。1905年创办的《农话 报》是最早用白话文推广农业科技的刊物;
1935年时任 教育部长李书华为《农民须知》题词:“稼穑先声”;
在1 937年《园艺季刊》发刊词中写到:“本省素种园艺天府 之区,同人等深感责任重大,而诸学子亦兴趣浓厚。以师生 素日研究译辑所得,汇刊成册,公诸社会”。可见,直隶农 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