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大学生实践教学总结【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大学生实践教学总结【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1-18 08:18:01 点击: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摘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应用型人才能力体系 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 要场所。但由于企业缺乏参与热情、高校缺乏统一规划、基 地建设无序化,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支撑平台的大学生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我国还显得比较薄弱,且与社会需 求不相适应。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实践 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了一种以产业 园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 模式。该模式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由政府主导、园区企业和 高校共同参与,从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能够有效构建政校 企利益共同体,激发多方参与共建的热情。在现有法律框架 内,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实际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 广价值。

[关键词]产业园区;协同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 教融合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国家发展对应用型 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以一线生产 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培养过程更加重视与生产实践的结 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实现这一结合的重要载体,又是 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还是学生了 解社会、体验真实工作状态、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桥梁。为 此,国家非常重视,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性文件,为各地高校积极探索提供方向性的政策保障。但总体来看,因受各 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不 尽如人意。

一、国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命令和高校对行业的依托,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开展还比较顺 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行业背景的淡化以及招生规 模的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逐渐陷入困境,严格符 合教学质量标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 校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仅谈不上 有效的管理,而且更达不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一)企业缺乏参与热情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企业缺乏参 与的热情。[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再承担实践 教学的义务,反而认为学生实习除了给工厂的正常生产活动 造成干扰外,看不到任何直接的利益。因此,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一般都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高校往往需 要依靠私人关系,才能勉强为学生找到实习场所,但基本上 限于较短的认识实习。对于时间较长的生产实习,许多高校 只能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也无法保证。

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挂名某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 但除了挂牌时的热闹之外,很快就陷入荒废,根本没派上用 场。高校在处于这种“有求于人”的弱势方的局面下,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已是万幸,但要想对 企业提出管理要求,使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则 比较困难。

(二)高校缺乏统一规划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统一 规划、资源利用率低。[5-9]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每 所高校甚至每个下辖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基地。这样势必造成 “专业壁垒”,不仅影响资源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导致基地 重复建设,而且制约基地功能的复合化和专业的交叉融合, 难以符合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地建设不易,各 院系都将其视作“私人领地”,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再 加上领导层又将基地数目的多少列为院系考核指标之一,则 更会加重基地使用率低的情况。

(三)基地建设无序化 基地建设的无序化,也是抑制企业参与热情的潜在因素 之一。一方面,企业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基地,却仅为 几十个学生使用一两周,这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显然是不合 算的。另一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的基地仅在“实践教学”的 小圈子里打转,而单打独斗的高校院系也不能给企业提供丰 富的资源,从而很难激发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热情。无论教 育部门如何规划,缺乏企业的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永远是一张“画饼”,无法落到实处。教育部出台了诸多政 策和要求,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仍无重要进展,症结正在于此。二、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借鉴 (一)德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二元制”模式运行:学生 在学校课堂里接受文化与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在企业中接受 职业技能培训。[10]企业不仅仅是学生的实习场地,还是 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与核心作用的培训主体。德国从 国家层面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令,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义 务做了具体规定。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校企合作的 具体事务,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能够 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和税务优惠,从而有利可图。在多方机 制的作用下,企业能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使德国 应用技术大学能获得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澳大利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采取了迥异于德国的实践教学模 式,[11]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建在校内,但其投资主体不是 学校,而是政府和企业。由于有资金保证,基地设施先进、 数量充足,与企业实际生产水平接近。而且,实训教师全部 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实践经验丰富。专职 教师除了至少有三年的实践经验之外,还需定期去企业进行 专业实践。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建在校内,但与企业环境高度 相似,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和技能训练。

(三)美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美国高校主要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教学。[12-13]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面 的要求,适时制定法律、法规,并运用立法手段确保职业教 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如美国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开始, 就有关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条款;20世纪90年代又制定了 著名的《帕金斯法》,使产学合作双方有法可依,强化了政 府与社会各界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并成立了国家合 作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全美院校的合作教育工作。在法律 的约束和财税政策的支持下,美国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为 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花旗银行与美国40多所著名大学 开展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向这些高校提供1850万美元用于教 学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斯坦福大学通过创立 斯坦福研究院,吸引大量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斯坦福大学的 重要实践教学基地。

(四)其他国家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通过第三方培训机构向高校提供实 践教学基地。[14]如:丹麦由社会合伙人和地方当局的代 表一起组成学校董事会,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向学校提 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日本政府在1986年设立了实施 专业能力开发的公共教育机构―――专业能力开发服务中 心,开设各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教育课程和讲座, 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英国于1975年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 司,由教学公司出面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 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在私有企业和公共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费用一般由政府承担。虽然发达国家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两个共同的前提:一是拥有 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 是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其中,政府主导是关键。

因为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没有政府的组织和协调 很难构成利益共同体。

三、国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 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下,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强制性的规定, 同时又缺乏鼓励性的财税政策,企业既没有承担人才培养的 义务,也没有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这两方面的限 制决定了德国“二元制”模式暂时不可能在国内实行。国家 有限的教育投入也使得高校不可能像澳大利亚那样在校内 建设完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 设应该另辟蹊径,走与国情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表面看来,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只涉及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但基地 要想长期稳定运行,按照中国的国情,政府绝对不能缺位。

政府不仅不能缺位,而且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产业园区 为载体,政校企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是现行条件下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案。把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建在产业园区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产业园区是政府划 出的一块特殊区域,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一方面,园区政府可以把优惠政策和人才培 养挂钩,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园区 政府也能够比较方便地通过设置入驻条件来强制企业参与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次,产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 集中在一定区域。在单个企业接纳学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园区能够承担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也便于管 理。最后,产业园区企业一般技术较为先进,产业链较为齐 全,能够支撑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学科融合,保 证教学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同时也是政府、高校、 企业的协同创新基地,承载人才聚集、成果转化、科学研究、 继续教育等功能,驱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成为当地社会的创新源泉。高校通过基地使学生得到培养;
企业通过基地获得人才和科技成果支撑,还能使员工得到免 费培训;政府通过基地传承文化、提升市民素质,获得社会 效益。以基地为纽带,三方各取所需,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

唯其如此,基地才有坚实基础,才能健康发展。

(二)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其组 织模式如图1所示。参与基地建设的各方首先在政府的主导 下成立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联盟是以产业园区为纽带, 以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目的,按照互利共赢原则, 在自愿的基础上构建的利益共同体。凡是愿意遵守基地相关 制度、承担相应义务的高校,都可以申请成为联盟成员;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自动成为产教融合联盟成员。企业入驻产 业园区,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和实习指导人员,二是愿意交纳职业教育基金。产教融合联 盟成员的代表组成基地协调委员会,行使顾问、沟通职责, 协调各方关系,保证基地运行顺畅。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基 地归属产业园区政府人事局管理,设主任1名,由人事局官 员担任,下设办公室、科技服务部、人才培养部三个常设职 能机构。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申请的接受与 安排,员工培训申请的接受与安排,科技创新信息的收集、 校企对接活动的组织,人才招聘活动的组织等。办公室相当 于政校企三方的接口部门,地位重要。职员由产业园区人事 局工作人员充任,以保证其执行力。科技服务部承担成果转 化、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改造等工作。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 过科技服务部与园区企业对接,转化为技术产品,进行市场 推广。科技服务部还可以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实 践是科研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政校企合作的科学研究具有旺 盛的生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技服务部向高校寻求技术支援, 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部负责大学生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安排与落实。学生在企 业顶岗实习,成为“员工型”实习生,接受实际生产环境的 锻炼,并在企业完成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反过来, 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参加高校举办的培训班,提升理论修养,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双方互惠 互利,取得共赢。大学生除了在基地参加实习实践之外,还 可以加入校企双方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团队中,成为协同 创新的生力军。此外,在基地实习的大学生也是企业员工的 强大后备来源,可以直接走上生产岗位,免去培训环节,缩 减企业人力成本。为了加强管理,高校应成立统一的校外实 践教学管理机构,统筹安排校内各二级学院的校外实践活动, 集中使用实践经费,避免基地建设的混乱无序和资源浪费。

(三)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机制 1.经费筹措与使用基地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政府 的拨款、联盟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经费、企业的职业教育基 金。三方合作可使基地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基地经费除日 常管理开支外,主要用于分配给提供实践教学岗位的企业。

提供岗位多的企业分配的资金多,提供岗位少的企业分配的 资金少,以此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流 程大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流程包含申请、协商、安排和考评四 个环节。申请,即高校根据校内各专业教学进度,把需要进 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学生信息、专业要求提交基地办公室。

协商,是指基地根据高校申请,召开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 协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及承担人数、岗位,确定具体 安排方案。安排,即根据协调委员会确定的方案,校企双方 与园区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并按照协议展开教学活动。基地 办公室根据企业承担学生人数,确定分配给企业的资金,一次性予以拨付。考评,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后,基地根据实践 教学实际开展情况,召开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对高校和企 业进行考评,总结得失,提出改进意见。对开展不力的高校 和企业进行训诫,甚至取消产教融合联盟成员资格。其他工 作如科技服务、员工培训的管理流程与此类似。可以看出, 基地管理流程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园区政府主导推进各项工 作,基地办公室是各项工作的总枢纽。这种机制安排,一方 面可以利用政府的行政强制力,保证工作高效开展;另一方 面,能够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透明,为基地可持续发 展提供制度支撑。

四、结语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 常重要的环节,但受体制因素制约,国内高校在此环节上普 遍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一种以产业园区 为载体,政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协 同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有效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利益 共同体,激发多方参与共建的热情,保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协同创新型实 践教学基地实际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卫丰,代中旭.关于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的几点思考[J].山东化工,2017(46):152-156. [2]侯士兵,毛伟.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5(12):95-98. [3]刘晓红,蔡敢为.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就业实践基 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4-116. [4]施长君,马静岩,白玉成.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 困境与出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4. [5]胡莹莹.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44-46. [6]张宏伟,张英琦.自动化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 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448 -450. [7]刘金龙,王张彦.“大电类”培养模式下校外实 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7(1):144-146. [8]黄伟,黄大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 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26 -128. [9]马云华,陆梅,郭丹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实 习实践基地建设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6):250 -252. [10]张小桃.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 高教与成才研究,2015(7):30-32. [11]李强,刘继平.国外高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 设典型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8(6):62-64. [1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586-1588. [13]谭玉,蔡志琼.美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的启示[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2):46- 48. [14]李卿.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及 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2(3):77-7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