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心理教育课程目标教学探索|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吗

心理教育课程目标教学探索|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吗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1-26 07:53:59 点击:

心理教育课程目标教学探索

心理教育课程目标教学探索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渗透的实践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的优势 在心理上重建学生自尊自爱,学业上注重培养学生成为 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发挥他们在各方面的潜能。第 三,我们还留意到,与普高学生比较,中职学生多有课余社 会打工经验,对社会有一定了解,肯动脑筋渴望证明自己的 能力。而集知识、智慧、技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各种各样 的综合性人才正是当下社会所急需的。摈弃对中职生的偏见 与歧视,发现、挖掘、启动、提升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就 能恢复学生的自尊、自强、积极进取的热情。

(二)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学校的许多课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 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中这些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的 因素,对中职生实施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达到心理教育 的潜移默化之效。在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必修课程特别需 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在时机同话题的选取 上。以《哲学与人生》中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为 例,该课是专题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学 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内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辩证看待顺境与逆境”。挖掘这一课程教学心理教育 因素:认识自我,顺境逆境,悦纳自我和提升自我,完善人 性品格和健康心理。促成学生从自卑转化为自信,从消极沮丧转化为积极向上。目标是建立起健全心理的人格。这正是 德育必修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如人生,顺境,逆 境,转变等等。课程教学用了心理学中的“心理归因”和“心 理暗示”。教学第一步,课前调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归 因”。课前“挫折调查”结果:曾遇到的挫折:80%以上填 中考失利考不上高中
学业不好原因: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 读书的料;
对待挫折的态度:消极多于积极;
存在问题:多 为逃避、半途而废。第二步案例教学、互动讨论,以身边的 榜样例子对学生心理暗示。多媒体课件展示:2010年我校商 务英语专业学生颜育民参加了以宣传环保理念为宗旨的佛 山文化品牌活动――“珠江小姐竞选”,并获得“珠江小姐” 冠军。这件事成了学校轰动的大事,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好奇 和兴趣。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同大家分析颜育民的成功历 程。她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从石门学校(冠以一流学校)到 中职学校的特殊经历,正如大赛评委评价,颜育民正是以综 合实力全面获胜(心理暗示:非读书尖子生同样有其不俗的 才能和才华)多媒体课件展示:我校会计专业“中央电大优 秀毕业生”庞汉军,在校期间就考取了广东省初级会计电算 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 术考试合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受用人单位重视, 职业生涯的起点迅速得到提升。(暗示:职校生适应社会需 求同样大有前途),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将学生注意 力转移向榜样激励心理暗示。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现场让学生填写“在学校学习,我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的表格,让 学生把思想落实到计划和行动上来。做到知行合一,启迪升 华。至此,完成了让学生从心理暗示向积极的自我暗示的升 华。学生感悟到,中职不是中考失利的延续,而是一个新起 点,只要合理自我定位,分步实施,向自己目标迈进的过程 就是发展成材的过程,中职生也能成才!趁热打铁第三步, 结合学校情况说明中职生也能成才。多媒体展示画面:我校 的2年中专2年半大专连读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连 续四年直升大专人数超过90%。现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校 生更有着它的独特优势。心理暗示收到效果,笔者话音刚落, 学生立刻热烈的讨论起来,不停地询问有关学校升学的相关 情况,以及各种技能人才在社会的需求。找准德育课程与心 理教育的切合点,并选择合适的心理引导教育方法,营造良 好的心理暗示。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从教材内 容演绎到教学内容是一个心理化的过程,因为只有师生的互 动活动才能使静态的教材的能量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处处贴 近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解决人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 丰富多彩的引入,到层层推进的讲解,再到贴近学生实际的 主动探究。从头至尾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的内 容与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相联系,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在与专业的联系性体现上,结合各种专业的特点, 举例身边同专业的榜样,与学生一起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共 同制定专业学习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及措施。课后根据班主任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活跃了,学习积极性提高 了,对专业技能考证及专业前景更为重视,学习氛围有了较 好的转变。这一教学设计也获得了2012年度广东省中职学校 德育课“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二等奖。

二、渗透心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适应 学生的学法上有一个因素不容轻视,这就是学生心理上 产生的“尊从效应”。教师的威信和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 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

在渗透性教学中笔者利用自己担任心理教师具备亲和力强, 与学生交心沟通障碍较少的特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教师 在其中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引导,鼓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 见和观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关爱、理解、认 同,让他们自己思考,自问,自答,并及时给予鼓励,交流 沟通,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产生快乐愉快情绪, 继而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继续努力。

[4]目前我国教育虽然强调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分数 第一的指挥棒下,心理教育还是被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许 多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师资,有的学校对心理的重视 更多是体现在搞活动参加比赛等等这类表面热闹的功夫上, 而忽视实实在在的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适应 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以细致的工作从事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从对中职生的关 爱的角度进行工作思考。要认识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德育 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个人的品行、知识、智慧、技艺、 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必须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创 新,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其中。如 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准备课堂辩论论点等,让学 生提前热身等等,增强学生自发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的积 极性。用心理学的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 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 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结合是一种互相消融的教 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同良好心理的过程。这一个由师生构成的 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双方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

而心理渗透的方式方法又决定了作为心理引导方的教师需 更多地承担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和“聆听者”的角色,因 势利导与学生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 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 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心理教育渗透德育教学也就 不能正常进行。[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找准该学科与心理教育的切合点,并选择合适的心理引导教 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先决 条件,是心理教育渗透德育课程目标教学的目的。以教材中 与学生成长中的相关经验、相关因素相结合,力求使教材与 教法的心理化同步,这对笔者也还是一个新的尝试,还有许 多课题有待实践有待开发。融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是现代教 育的要求。笔者在从教几年的心理教育德育教学中总结出来 的经验都说明,这种方式的教学取得很好效果,心理健康教 育渗透到德育必修课程的教学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