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深度理解过程匹配学习情境|

深度理解过程匹配学习情境|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04 08:00:54 点击:

深度理解过程匹配学习情境

深度理解过程匹配学习情境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情 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 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 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 发展。

叶小飞 学生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情境”,这里的情境是指一切 外部环境和内在学习心理的总和。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理解,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学生 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平时的 课堂教学中,必须深度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 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习情境与 学习过程匹配,让学生在一个与自身学习过程相匹配的情境 中深入学习,提升思维能力。

一、生活问题情境———培育数学化的思维方式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数学,所以在新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创设合适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解决, 并且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来解决。比如在讲“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课时,首 先让学生回顾学校运动会上的情景,并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 出问题:参加袋鼠跳和毛毛虫搬家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袋 鼠跳和拔河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毛毛虫搬家和拔河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种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接 着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 想?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数据将问题抽象成数学算式,并列 出算式,引导体悟“解决上面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这些算式的 计算问题”。

通过对运动会的回顾,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再让 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让 生活中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数学问题情境———展开实质性的数学思考 在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后,如果儿童的 思维还在生活情境的层面上徘徊,那么儿童的初步逻辑推理 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在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后续 学习过程中,继续用好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 度展开思考,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找到问题答案,这样一 个环节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如在出示“32+40”这道算式后,让学生想一想:我们 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找到这个算式的答案?于是,学生在头 脑里检索前面解决计算问题的经验,想到了可以借助于小棒 和计数器寻找到算式的答案。在学生找到“32+40”与“32+4” 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比较的思维 方式,想一想: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相同的地 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系列数学问题的提出、思考,学生就在与自己认识能力相匹配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寻得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工 具,理解了不同方法之中的相同点,并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 自己的思维过程,理解了计算的算理,形成了可迁移的计算 思路。

三、优化思维情境———形成形式化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找到了计算方法,形 成了各自的计算思路。但是,如果学生的计算仅仅是停留于 借助算理来计算的层面上,那么计算的速度和能力就不会得 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算法后,还要及时 通过创设优化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压缩自己的思维过 程,形成形式化的计算方法。

如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 法,就可进一步地创设下面的优化思维情境,形成形式化的 计算方法。通过类似于45+40 与45+4 这样的比较题,组织 学生对算式与结果进行比较,并想一想:在算两位数加整十 数、一位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计算?通过类似于在括号 里选择合适的答案,如45+30(75/48)。让学生再想一想, 像“34+4”这道算式,我们可以编出两个什么答案来让大家 选一选?在编另一个答案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再让 学生练一练“在括号里填数”,如34+( )=54,让学生从 算式的结果寻找到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这么快就想到 括号里填什么数的? 在学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通过创设优化的问题情境,比较两种算式与结果的不同,让学生看到加整十数是 十位上的数发生了变化,而加一位数是个位上的数发生了变 化。学习过程离不开情境,如果情境的创设千篇一律,用一 种思路和一种方法,那么这样的情境非但不会促进学生的学 习,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只有深度理 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习情境与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相匹配, 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的 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