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表态发言 > 图像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_大学生的审美

图像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_大学生的审美

来源:表态发言 时间:2019-11-15 08:21:49 点击:

图像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

图像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图像时代,世界以图像形式得以把握和理解,使 得审美活动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文化活 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大学生中产生了“超前消费”“娱乐至上”的畸形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高 校教育应该教会大学生认清符号商品的运作机制,提升大学 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图像;审美;消费;符号 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数码技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图像、影像、视觉文化成了人们日 常文化生活中的“关键词”。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 最早注意到这一现实的人,他把这称为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 指出:“世界图景……指的并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画,而 是作为一幅图画而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世界图景也 不是从中世纪的图景变化为现代的图景的,事实上,世界成 为图景根本就是现代的区别性本质。”[1]世界以图像形 式得以把握和理解,使得审美活动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 到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诗歌、绘 画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艺术门类,如广告、 流行歌曲乃至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远远逸出高雅 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 中心等。而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琳琅满目的商品、富有诱 惑力的广告很容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追求时尚、热衷名牌 导致大学生理想单薄、心灵异化。因此,图像时代的到来使 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对图像时代的审美特征 进行分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图像符号商品的审美物质功能 图像时代的审美具有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提 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的审 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一战 以来产生的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 文化。它们一方面击碎了艺术的神圣光环,瓦解了高雅艺术 在博物馆和学术界受人尊敬的地位;另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与 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 之上。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为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 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后期 的唯美主义作家,如佩特和王尔德。费瑟斯通引王尔德的话 说,一个理想的唯美主义者应当“用多种形式来实现他自己, 来尝试一千种不同的方式,总是对新感觉好奇不已”。这是 一种不断追求新感觉、新品味,实现自我扩张的审美态度。

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符号 和影像。符号商品的过度生产完成了生活的审美转向,大众 不是消费符号商品的使用价值,符号商品成为个人品味、欲 望、身份、地位的象征。商品符号价值的塑造,源于广告等大众传媒所制造、宣传的极具诱惑力的影像。这些影像诱使 人们追逐影像所创造的时尚生活体验。影像的虚拟性与仿真 性抹平了虚幻与现实的差别,导致现实的非现实化和幻觉化。

急速增长的符号商品、影像和文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加剧 了现实的审美幻化,令实在成为一种虚拟化和艺术化存在, 迫使日常生活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2]韦尔施在《重 构美学》中也探讨了超越美学的美学新形式。韦尔施把今天 的审美文化分为浅表的审美化和深层的审美化。浅表的审美 化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攻占了购物中心、火车站、大型 超市、街心花园、家具装修,乃至身体修饰、影视娱乐等方 面。韦尔施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 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 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3]韦尔 施对这种浅表的审美化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这仅仅是“不 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全面的审美化会导致它自 身的反面。万事万物皆为美,什么东西也不复为美。连续不 断的激动导致冷漠,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在表层的审 美化之外,韦尔施分析了深层的审美化现象,他又称之为物 质的审美化。书中写到:“随着微电子学的崛起,新工业材 料的观念及其测试直到最终的生产都完全由电脑模拟层层 推进,而模拟是一个在显示器屏幕上展开的审美过程,它不 是一种模仿,更像是一种创造。”[4]韦尔施认为,不仅 日常生活在审美化,而且现实紧随的新技术和电视媒介,正在越来越被审美化过程所支配。既然现实的构成是审美的, 审美思维就并不是锦上添花式的点缀,而是现实的基础,美 学因此不再只是艺术哲学,并不仅仅与艺术结盟,而成为理 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更普遍的媒介,美学成了科学、政治、 艺术、伦理和日常生活等的基础。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 早期作品《神话学》应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概念,以消费文化 现象作为符号探讨的对象,分析电影、服饰、游戏、食品、 广告、照片等符号。如衣服可以只具有一种简单的物质功能 ―――遮体避寒,但衣服也可兼作符号,它们构成意义并传 递信息。一套晚礼服可以意指“精美”,领结和燕尾服可以 意指“礼节”,牛仔服和运动服是“随意的穿着”,在一个 合适的环境中,一种特定款式的运动衫意味着“秋天在树林 中的一次长时间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散步”。巴特揭示了符号 意指功能的生成机制(图1).“神话”是二级语言系统。第一 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v语言符号�w构成第二系统的能指, 并与第二系统的所指形成神话的意指功能。举例说,领结和 燕尾服在第一语言系统中是能指与所指相结合的语言符号, 但在第二系统中成为能指,并与第二系统的所指构成新的符 号,意指“礼节”。巴特的“社会神话”研究很好地阐释了 符号商品的审美功能,有效诠释了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 审美化第三个层次的内涵。费瑟斯通认为影像和符号商品对 生活的渗透,是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途径。费瑟 斯通认为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文化,符号商品与广告信息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含义,对符号商品的消费划分社会等级、显 露社会关系。因此,文化、知识以消费的方式侵入日常生活。

为获得“地位性商品”、为获得表明步入上流社会的商品而 展开的争斗,不断提高新商品的生产率。正是这种追逐游戏, 使得赋予新商品文化、社会价值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促使热 衷于向上攀爬的群体对消费和生活方式采取一种学习的态 度,不断将自己的知识、品位转化为符号商品,通过购买符 号商品获取身份、地位,布尔迪厄所说的“新型媒介人”指 的正是这一群体。这些在媒体、广告、时尚就职的“准知识 分子”致力于符号新商品的生产、开发、传播,将知识转化 为商品,不断引导着公众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认清符号商品的权力运作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 确消费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对日新万变的事物缺乏 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流行事物的影响,无法区分虚构与现 实,追逐商品的符号价值,产生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观念, 追求时尚品牌、盲目攀比。为了拥有一款流行手机、一双名 牌运动鞋,或一套名牌化妆品,便牺牲自己其他必要开支甚 至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使得各种网贷平台流行于校园。

校园贷门槛低、无抵押、免担保、放款快,正是利用了大学 生前卫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需求。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的 经济来源,一旦失控便陷入连环债务,导致悲剧的不断发生。因此,有必要让大学生认清符号商品的运作机制,警惕图像 及影像虚构的美丽“神话”,如有学者分析了手机“康佳D163” 系列平面广告。图像符号包括一年轻女子、肥皂泡、被肥皂 泡裹着的康佳D163系列手机、玫瑰红的背景和强烈的光线。

画面女子苗条、性感、迷人,表情梦幻般如痴如醉,从而若 隐若现那个精心打造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话:拥有康佳 D163系列手机意味着拥有浪漫的人生,它会平添女主人的魅 力,有如广告中女子般迷人,增强男主人的自信,获得美女 的青睐。玫瑰红色意指浪漫生活;强烈的光线隐喻画面女子 光彩照人、手机魅力四射,从而暗示拥有此系列手机的人同 时会拥有美妙、灿烂人生。总体看来,语言符号、非语言符 号中所有的能指试图创造同一个神话:康佳D163系列手机是 浪漫生活的代名词,选择它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生价 值的实现。[5]巴特的“社会神话”研究不仅阐释了广告 符号中图像的审美价值,还揭示了广告的幕后操手―――大 众传媒如何编码诱导公众选择商品。由年轻女子、肥皂泡、 被肥皂泡裹着的康佳D163系列手机构成的图像符号已不是 单纯的商品,购买手机意味着拥有品质生活、成功人生。广 告在今天已经取代了昔日艺术的功能,在传播审美时,也引 导着公众的消费理念。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做一个解“神话” 的人。“神话学”揭示了各种文化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研究各种文化符号的意义生产机制,注意到能指与所指结合 时“符号”的存在,而且“符号”总是特殊的、历史的。“神话”的本质和功能就在于把一切在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中生产 和建构的意义自然化,把它们说成是自然的、事物本身固有 的。商家正是通过操作“符号”把社会和文化方面特殊的、 历史的东西转变为自然的、必然的东西,力图以一种永恒性、 自然性来掩盖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和可改变性。“神话学”毫 不留情地揭开了符号商品的神秘面纱,认为消费文化通过 “自然化”的现实使得自己的文化观获得普世价值,从而操 控消费者。大学生应该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清醒地认识到 所谓的名牌是被操控出来的,购买名牌手机、衣服只是在消 费商品的符号价值,这实质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大学生不 应沉浸于图像的虚拟世界中,应该认识到购买名牌并不意味 着自己转身成为成功人士,而应更多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上。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图像时代,审美以其物质性渗透入日常生活,正如费瑟 斯通所说,文化、知识以消费的方式侵入日常生活,消费成 为获取知识、提升品味的途径。一味抵制消费不符合当下的 社会现实,过度消费又会导致媚俗、虚荣。那么,大学生在 警惕图像的虚拟性时,如何正确看待图像时代的审美文化,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图像时代文学已 不是独立于现实的空中楼阁,文学是现实得以呈现的形式。

文学与社会、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而文学是建构世界的审美方式,这正是韦尔施所说的物质的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对现实的粉饰,而是现实得以 存在的方式,不是沉湎于自我陶醉的幻觉,而是世界的真实 存在,能够恢复我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审美不是相对于经 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实即以审美的形式存在,审美形式因 而具有物质性。审美对生活的渗透,是审美取得胜利的标志。

正如韦尔施所说,审美化浪潮正在席卷四面八方,攻占并清 洗了公共空间。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地影响、改造着身处其 中的人们,审美以它的物质性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们对生活 的感知力,从而实现费瑟斯通第二层涵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以审美的生活态度追求新感觉、新品味,从而提升自我。社 会对审美观念和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或泛化,并使之日 益蔓延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形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与普遍的消费文化。影视作 品、流行歌曲、商品广告、时装设计、城市建筑等等不断影 响公众的生活方式。书面文化的审美教育依赖诗歌、音乐、 绘画等高雅艺术馆,图像时代,文化、商业、社交和审美活 动相互交融。大学生无需走入图书馆或艺术馆接受审美教育, 在城市广场、街心公园也能获得审美体验。这需要提升大学 生的审美能力,恢复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校教育过于强调 知识的传授,理性的发达剥夺了我们的情感。语言的概括性 使得语言丧失了对对象细节的感性方面的描写,剩下的只是 没有生命的一堆符号,特别在人的求知过程中,“使得日常 言语中使用的词汇符号前进到算术的、几何的、代数的符号,前进到化学公式一类的符号,这是人客观化进程的决定性步 骤。但是人不得不为这个收获付出极高的代价。人向着较高 的理智目标前进了多少,生命的具体体验就消失了多少,留 下的是一个理智符号世界,而不是直接经验的世界”[6]。

语言隔离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命体验,人只能在语言构 筑的系统中生存,受语言支配,丧失了人的本真。因此,学 校教育在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审美教 育,尤其在图像时代,现实以审美的方式存在,消费文化成 为现实语境,如何教会大学生以美的眼光对待生活,成为高 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图像商品以审美的方式诱导大 学生消费,在教导大学生做一个清醒的解“神话”人的同时, 我们也应让大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美不在于引起人的“欲望”。

恰恰相反,美应该能提升人的品味,丰富人的情感。图像无 需借助语言表达,而是直接瞬间呈现,能够唤起我们的生命 体验。罗兰•巴特在《明室》中用“STUDIUM/PUNCTUM”来 分析照片。《明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纪念母亲而写,为了 在照片中“重新见到”母亲,要在照片中发现:“这差不多 就是她!”STUDIUM指展示照片文化背景,PUNCTUM是指给人 带来温情的兴奋点,正因为有了PUNCTUM,就不再是一张普 普通通的照片,而是引起了人心的触动。他说:面对仅有的 一张我父母的合影―――我知道他们相爱过―――我想的 是:爱情也像珍宝一样,将要永远消失。因为,到了我也不 在了的时候,将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证明这种爱情了。剩下的将只是冷漠的自然。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非常强烈, 无法忍受,所以米什莱才针对他那个世纪,单枪匹马地写出 一部历史来。作为“爱”的抗议:不仅要使生命永存,还要 使他那些过时的词汇,即所谓的善良、正义、团结等等,永 垂不朽。[7]在巴特看来,一张照片重要的是PUNCTUM, PUNCTUM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恢复我们的情感, 感受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善良、正义、团结。图像 时代是世界以图像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把握,即以审美的方式。

大学生在购物、消费时,要拥有对美的感受能力,不能对身 边的美无动于衷。只有审美才能让我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善待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个温暖的人。美能够唤醒我们 对生命的热爱,以饱满的生活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高校 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是突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将提 升人文素养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开设文学、 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内在品质,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关系。二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孔子的“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到王国维第一个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中国有着良好的美育传统。通过传承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拥 有谦虚谨慎、乐观真诚、自尊自强的优良品德,形成对振兴 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觉抵制不良消费习惯。同时,通过讲授传统文化让大学生 对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中国文人大多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感悟人生,对于他们“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 江河湖泊,花草树木,大自然为我们展现了多彩多姿的美景, 懂得欣赏美才是一个精神自由,人格完整的人。无视自然美 的人是一个情感淡漠的人,也是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三是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是道德情感的生长剂, 大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福利院、养老院、幼儿园开展义务活 动,有利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开启思想和情感之门。四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当前,大学生思想 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我消费故我在”“花今天的钱圆明 天的梦”“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等畸形观念在校园蔓延, 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矫 正大学生过度消费、享乐至上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7:73.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 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5,109. [5]张淑萍,曹进.意义的愉悦―――透视广告兼论 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2):124-126.[6]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135. [7]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 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4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