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大学计算机实践怎么做帮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

大学计算机实践怎么做帮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1-19 09:36:10 点击: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

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3篇 第一篇: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课程特点,围绕新一轮 教学改革情况,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考核模式等关键环节,探讨了教学改 革措施,为新一轮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有 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一、课程定位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我院合训类和直通车类各专 业学员的军事信息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军队生长干部学员 军事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根本任务是使学员掌 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 员分析和解决计算机软硬件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 定良好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本课程逻辑性强、贴近工程应 用的特点,培养学生软件工程、计算机编程的思想和理论联 系实际的工程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存在问题 在原先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 机硬件基础》作为两门课程独立开设,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 授课,为未来毕业岗位任职奠定基础。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 方案和教学目标,对这两门课程实施了较大整合,部分内容 优化,新制订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并于2013年春季开始实施。由于整合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等 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计算机软件基础》和《计算机 硬件基础》课程教学配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需求, 亟待进行课程相关建设。

三、改进措施 (一)、课程重新定位。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课 程定位的变化,需要重新规划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制订课程 标准,满足学员军事信息素养培养要求。新修订主要内容包 括:(1)、重新规划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 力目标和素质目标。(2)、阐述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实验环节等),突出课程特 色和实际操作性,阐明设计思路。(3)、课程内容优化, 课程精品化。课程强调培养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综合 运用能力,突出程序设计思想和硬件接口的应用,精选数据 结构和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两个专题,下设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程序控制结构、构造类 型与指针、函数与文件、数据结构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计 算机硬件技术基础7个单元,共50学时。根据课程建设需要, 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从上课仪式、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预备知识铺垫、因果推导、本课小结、直到作业练习,运用 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精品课堂,培养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讨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精品课堂章 节内容如下: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的应用、指针与数组 等。(4)、教学环节安排。课内安排理论教学、机房授课、 实验等三个主要环节,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机房授课16学 时,演示实验2学时。按照“精讲―自学―上机实践”的教 学模式组织教学。学时分配及教学环节设计见下表(二)、 课程建设调整。现有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要求,需要重新整合调整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等课程内容。所以,我们自 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辅导教材》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 验指福建电脑2016年第10期导书两本辅导教材,通过近两年 教学实践,效果好。将原有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硬件基础压缩, 内容偏工程化,软件基础内容太庞杂,对其知识体系结构优 化调整,网络课程增加视频课堂、在线答疑、趣味编程等栏 目。(三)、教学方法改革措施。(1)、采用“教、学、 实践”穿插同步的机房授课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 用精讲、案例分析演示和学员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内 容进行逐级深入和展开,要注意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的讲 解,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 科学安排实验课教学。在机房授课的环节中,严格贯彻“实 验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针,教员精讲1到2个知识点, 演示1到2个典型案例,学员根据案例和新的任务实践一类知 识点,以达到扩展知识和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2)、采用任务驱动法。从应用的角度入手,逐步把学员“引进门”。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力争做到:选择的例题应该是与实际 应用关系紧密的内容,将纯粹的学习程序设计和真正的应用 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计算机程 序设计的理解;
改变条件,适当增加难度,用任务引导学员 深入思考与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3)、强化课内 课外的结合。课内教学注重对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的研 讨,针对研讨主题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引 入启发式、比较式、问题式、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 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员课外多上机练习,和参加各 类软件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等文化活动,充 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分析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求真务实、勇攀科技高峰的态度,激发他们探索新 领域的兴趣。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好、 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提供 人才支撑。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科研能力较 强的教学团队。加强教育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认 真组织集体备课,有计划安排代职进修。(1)、优化教学 团队,使老、中、青有机结合,依靠传、帮、带提高年青人 教学能力。(2)、通过学术交流、教学能力培训等多种方 式,提升教学组成员整体教学理论水平。(3)、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小组成员专业优势互补,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效果。

A、通过教育引导,增强教员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B、 认真组织集体备课,采用分工负责的方式,编写完整、统一、 规范的教案和课件,组织不少于20次的试讲。老教师要精益 求精,并对年轻教员起到“传、帮、带”作用,对年轻教师 要严格实行“导师制”、“辅课制”和“试讲制”,制定并 实施提高教员业务能力的详细计划;
C、加强教育理论研究, 鼓励教员发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教学论文不少于 8篇;
D、有计划安排代职进修,安排教员赴清华大学、北京 理工大学等交流学习。

五、考核模式改革 深入研究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制 定《课程成绩评定方案》,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改变以往学 员平时不用功、期末靠突击的习惯和做法,消除“一考定成 绩”的弊端。依据最新课程标准,对试题库的内容体系、知 识点、试题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等进行总体规划。建 设方式为外购一部分题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进行 自建,形成试题库总体设计方案。试题库涵盖的知识内容包 括: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结构、软 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各章内容试题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主要知识点20个,200题)、程序控制结构(主要知识点 30个,300题)、构造类型与指针(主要知识点25个,250题)、 函数与文件(主要知识点20个,200题)、数据结构基础(主要知识点15个,150题)、软件工程基础(主要知识点10个, 100题)、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主要知识点40个,400题)。

题型大体分布为:①客观题:单选题600题、多选题150题、 判断题150题、填空题200题、简答题100题。②主观题:编 程题200题、论述题150题、综合分析题50题。难度分布为:
极难50题,难150题,较难350题,中等500题,较易300题, 易150题,极易100题。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改革《计算机 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案:(1)实现课程考核手段的规范 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促进考试客观、公平、 公正,实现“教、考、评”分离,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优化试题结构,满足课程理论考核需求,覆盖主要知 识;
提高教员的出题效率和考核内容的合理性,从而更加准 确、客观地检验学员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并最终促进该课程 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4)通过教考分离考核模式的转变 牵引教学模式转型,创造公平竞争的育人环境,全面真实地 反映教员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 教学质量。

六、达到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贴近 实际应用,构建涵盖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 基础的内容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配套资源。编写 配套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开展网络课程与试题库建设,满 足开课基本条件;
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使学员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与使用,为学员信息素养培养打下 良好基础;
优化教员队伍,提升教员授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力争把该课程建设成总装优质课程。紧紧围绕未来联合作战 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目标要求,对《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内 容进行系统研究,编写《计算机技术基础》教材,公开出版 发行,满足我院合训学员和直通车学员教学需要,也可以作 为轮训、部队培训、其他相关院校装备保障相关人才培养教 材和参考书;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形成具有我院特色、适合 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体系,知识面更宽、内容更丰 富、应用性更强、更贴近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主编.C程序设计(第四版)[M],2010年6 月第四版。

[2]李安民、赵福林等.围绕强军目标深化院校教学改 革.海军院校教育[J],2015(2). [3]赵治国.试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的运用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 [4]袁�S.“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视角计算思 维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6). [5]邱兆新.基于机房教学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 [6]龚静.“计算思维+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计 算机基础案例教材开发研究[J].福建电脑,2016(6).第二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阶段非计算专业学生的 必修课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培 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原有 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 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本身是一门 学科,但是其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2010年10月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 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 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 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教 学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应用,更要培养学生计算思 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大学生学会用计 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接下来的计算机和各 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计算思维对于高校培养优秀的人 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计算思维的概念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定义来自周以真 (JeannetteWing)教授。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 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 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 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 应用问题。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 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 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 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 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 域中问题的能力。但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的特殊性,存在一些问题:2.1大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的 基础和能力参次不齐,有的基本上是零基础,有的已经达到 一定的水平,而我们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时忽略了这些方面, 按照固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导致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 有的学生认为简单而不用心学,最终没有达到学习计算机的 目的,也影响了教学效果。2.2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淡化, 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教怎么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而 没有掌握计算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2.3没有高 度认识到计算思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往的大学计算 机基础教学中,尽管计算思维研究不是很成熟,但一直在大 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意识、潜移默化地也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只是在教学中注重了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没有将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作为核心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2.4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有些滞后,不能紧跟时代的前沿,不 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参透计算思 维,以至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计算的 愉悦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计算思维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 和方法处理问题,这也是计算思维的目标。在计算机基础教 学中,面向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也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 热点之一。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 这对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基 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是在原有课 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原有课程本身就在进行无 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只需将计算思维与原来的内容进行有 机的结合,变无意识的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 维教学。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含 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使用技能和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 等。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就要进行教学改革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施。3.1入学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情况, 合理进行分层教学。针对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刚入学 的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摸底测试,测试内容和难度要基本等同 该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摸底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 所了解,对后期进行分层教学及计算思维的教学提供一些依 据。3.2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 主要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有别 于专业学生,针对文理科学生的特点也要有所考虑。根据我 校的学科门类特点大致分为理工类和人文艺术类二大类。在 基础知识教学方面,主要区别是理工类保持原来网络、数据 库、多媒体基本要求,增加Dreamwear网页制作;人文艺术类 除保留原来的基础知识,增加PS图形图像处理内容,增加办 公软件高级应用,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教学。在 第二门课程程序设计教学方面,理工类开设C语言或者VB,人 文艺术类开设VFP。程序设计课程是进行计算思维教学的重 点,尽管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程序设计,但是计算思维最终需 要程序设计去实现,而程序设计课程中算法是培养学生计算 思维的重要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思维的主要 内容。3.3教学案例的选取要以培养计算思维为目标,让学生 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化和自动化。教材内容要 根据最新知识进行补充和辅助,编写教学实验指导书和案例 习题集,充分协调好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而实践案例可以 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巩固。重组经典案例,使之尽 量能体现计算思维的学习,最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 一些简单实用的应用程序的开发。3.4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由于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个体差异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上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教学 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网络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式, 相互结合,精讲多练,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将问题求解提 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将计算思维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3.5建 立科学的教学考核方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的课程。在考评体系方面,可以采取课后作业、期中 测评、期末测评等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 察,按比例对各个阶段的测评分值进行划分,对学生进行综 合评价。我们采取课后作业及平时成绩各占15%、期中测评 占25%、期末上机考试占40%,期末理论考试占20%。这种考评 方式能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计算思维 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一轮改革实践 结果表明,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很大,改革既没有弱化计算 机基础知识,又引入了计算思维的教学,提升了该课程的内 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结 束语计算思维是一种根本技能,也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 径,无处不在。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 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处处都会被使用,人人都应掌 握。在我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计算思 维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将计算思维渗透 到教学的每一堂课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 能够真正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真正适合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 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 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 学,2010(9). [3]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4]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 学,2012(1). 第三篇:大学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大批本科院校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正如火如荼地 进行。而在全面数字化设计输出的今天,合理调整适合于执 行建筑师培养的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也是各应用技术型高 校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怎样将传统软件以及新型软件结 合,合理穿插到教学课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设计构 思,并使之在毕业后很好地融入市场环境中,则成为课程体 系调整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建筑学教学改革 计算机辅助课程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600余所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高校指以应用型为 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 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转型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0%。

由此各转型高校均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也在努力探索切合实际、符合定位 的学科培养计划,从基本教学单元入手,重新编排课程调整 教学侧重点。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实践应 用,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讲,需要培养适用于应用型大学人才 培养目标的执行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执行力的 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入形成初步方案,并扎 实地与各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在整个团队项目设计中 起工作运行牵头人的作用,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在目前单位设置的部门层级岗位中,他们不是最高层面的建 筑师,但却是建筑设计业界不可或缺的一群人。[1]执行建 筑师进入职场往往从事施工图绘制、合作方案设计的工作, 在依赖于计算机进行设计输出的今天,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紧跟市场脚步,及时更替教学软件,准确地抓住市场定位便 是执行建筑师教育培养的重点。

一、准确的抓准市场定位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有两个技术分支,一是主 要适合于大型公建,复杂结构的三维BIM协同,二是主要适 合普通建筑及住宅的二维CAD协同。BIM (BuildingIdeling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模型信 息。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 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建筑策划、设计、 施工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传递,使工程 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为 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 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 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03年BIM传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 13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大量的应用BIM技术的建筑工 程项目拔地而起,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昆明东部生态 城、奥体中心等。在“十三五”计划中大力推进BIM在中国 的推广,BIM技术设计逐渐从重大项目向中小项目延伸应用。

[2]建筑教育方面,在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 学研讨会暨数字建筑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提出“BIM应当 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全国各建筑高 校也加入BIM技术的研究大潮,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相关的 培训和讲座,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美国最早开始了 对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研究,BIM也是美国公司AUTODESK在 2002年最先提出,并在美国大多数的项目中开始采用的,并 陆续建立了BIM协会,制订了BIM标准。英国开始借助BIM使建设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2012年4月起, 政府设计一套强制的BIM标准,希望到2016年有一个多方面 充分协作的BIM。BIM作为多专业通用的模型信息软件系统, 包括BIM协同设计中建筑学专业设计人员需重点精通的软件 (即Revit,Navisworks),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即 MEP)。因此,新旧软件的交替以及结合应用则成为建筑学 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

二、欲速则不达――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 题 (一)过于偏重软件功能讲解 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顾名思义是辅助主导课程 的系列课程,单独开设,目的是在专业理论课与主导设计课 开设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高速有效的设计输出。但大多院 校在进行数字课程讲解时主要注重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很 少穿插专业设计的相关内容,对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 性交待得不清楚,使学生更感兴趣于软件的使用方法而非设 计本身。由于电子输出的强大趋势,吸引了很多学生在基本 功没有扎实时过早接触设计软件,由于软件操作的局限性, 使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草图设计的同学简化设计构思,比如草 图大师中建立曲面很困难,在遇见曲面时会刻意回避,影响 了建筑空间动势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学或过程中偏 重软件的功能,使学生刻意追求造型而偏离了建筑设计的初 衷,例如犀牛软件善于创造曲面造型,学生在偏重软件的曲线功能后所做设计可能会追求异型而忽略功能以及空间布 局。目前BIM数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各 高校都建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要授课对象的BIM教学实 验室,而作为先行专业的建筑学,在数字输出时为了考虑专 业协调性当然也要渐渐以BIM软件来代替CAD等传统设计软 件,因此,跨专业教学是目前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主方向。

(二)新旧软件衔接不当 BIM大潮来袭后,很多院校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数 字设计的时候教授相关软件,而摒弃了原有更适合草图阶段 设计辅助的软件草图大师。由于BIM软件为多专业共同使用 协同软件,更适用于设计成型后的成图输入,不利于设计过 程中的构思推敲,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过早介入只 会局限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且BIM软件应用还需以高年级开 设的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理论课为基础,所以过早地使用, 学生也无法明确协同设计的真正意义。

三、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一)资源共享,整合建筑学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师已经不单单是考虑建筑的空间 以及造型,减少建设行为以及建筑在运行期间对环境造成的 影响更成为当下建筑师以及工程人的使命。因此要搭建多专 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建筑从前期直到后期运 营的整个过程,从建筑的结构、通风、采光、功能系统着手,不用精通,但要深入了解,在浅层意识里灌输节能概念,为 持续发展助力。现国内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跨专业数字教学, 但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与其他 专业有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利用可 视化信息模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多地 使用数字化教学软件来进行讲解。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软件 使用方法,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展示。建立数据库(图1), 搭建各专业学习共享的平台,加深专业间协作,发挥计算机 辅助课程的辅助作用。比如在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课程中, 不单纯以二维的图片作为讲解的依据,运用BIM软件建立的 建筑模型,结合其可视化的特点,运用数字模型软件来进行 现场的展示,在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灌输数字 输出在实际应用的形态。再比如建筑施工课程,对于工程相 关专业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课程,大家所做的设计到了工程 施工阶段才是真正碰撞协调的过程。由于BIM系统已经在国 内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因此,建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成功案例,结合讲解BIM在施工过程 中相对于传统手段所起的作用:一、能够提高业主对整个项 目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的理解;
二、建筑师利用 Revit软件建模,并与机电顾问、结构顾问分享,加速了整 个设计过程;
三、工程师用BIM模型可直接将数据传送到软 件中进行计算分析;
四、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对工程进度进 行实时监控,保证工程质量。(二)通过数字化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过 程。地形图、建筑照片、环境指标、植被分布、人的行为统 计数据等底料都是现实场地、空间经过提取后的信息形式;

设计方案施工图则是建筑师输出的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 行建筑施工,将虚拟世界的数据转化为真实空间的存在,构 成完整的建设过程。[3]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设 计思维往往很局限、流线型很差,能用直线绝不用曲线,特 别是在数字化输出普及以后,从想了画不出来到根本都不敢 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数字化输出水平,因此,在 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中不应只讲授软件基本的使用方法,应 该讲授复杂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在哪,可从大众熟知的复 杂模型讲起,师生重新共建一遍,让学生产生挑战难题的信 心,并提供技术支撑。

(三)合理调整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使新旧软件教学 无缝衔接 找寻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重点学习软 件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根据现阶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将新的课程纳入到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当中,并与原有计算 机辅助软件课程协调安排,结合相应的理论课程重新排序, 在教学运行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设计竞赛以及学习 情况的反馈做进一步调整,以最终建构合理的数字技术教学 体系。首先查找现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数字技术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随后协同设计在建筑学专业数字技术教学中所 运用的重点软件和辅助软件筛选,查找已经进行建筑建筑学 专业计算机辅助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结 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方案,总结现 有数字技术教学课程和新型软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顺 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建构与之 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如图1)。通过教学结果评价进行反思, 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四、结语 教师不要笼统地讲计算机辅助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特点 分清主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迎合市场需求,不摒弃 原有的教学课程,新旧整合,合理排布,结合理论教学以及 学生各阶段的接受能力、学习诉求,在不偏离设计本质的情 况下重新排序,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建伟,李伟佳,刘韦伟.基于市场定位的独立院校 建筑学教育特色[J].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2014:105. [2]潭洁,刘威,汪梦林.基于BIM技术建筑数字技术教学 改革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6. [3]李哲,李严.“In&Out”――低空信息获取技术辅助 建筑设计[J].中国建筑教育,2013:07-6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