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新世纪学校德育体系革新思考】 德育体系

【新世纪学校德育体系革新思考】 德育体系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1-29 07:48:42 点击:

新世纪学校德育体系革新思考

新世纪学校德育体系革新思考 新世纪学校德育体系革新思考范文 一、现行学校德育体系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德育体系主要是从德 育目标出发建立起来的。这一体系存在着以下问题:
1.德育起点的确定方式不够恰当。应该明确,确立德育 起点的基本依据是受教育者的“德”状况,包括受教育者已 有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品德水平、接受德育的态度与能 力、生理及心理的特点等。而现行德育体系主要把德育目标 作为德育起点的确定依据,轻视甚至忽略受教育者的“德” 的客观状况,这就必然使德育工作简单化,从而大大削弱了 德育效果。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德”状况,合 理地确定不同教育层次受教育者的德育起点。

2.德育目标简单化和单一化。德育目标,实际上就是社 会对被教育者的德育要求,由于作为社会成员的被教育者在 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发展趋向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同, 使得社会对不同的被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也不相同。现行学校 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共产主义理想、 道德、觉悟和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主义者,这样 一种单一的德育目标是脱离现实的。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现阶段, 我们需要把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具有热爱祖国、遵守法律、 勤奋劳动、讲究道德等品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从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因此,德育目标应该有不同的 层次,并按照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教育内容,进行德 育工作。

3.德育过程过分外铄化。德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它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德行,更要使受教育者形成 良好的“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品质。在德育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从外部输入的外铄化教育和表面 化乃至强制化的行为规范。但是,单纯的外铄教育和强制规 范只能形成被教育者被动的、表面的行为,并不能使受教育 者产生良好的、主动的、内在的品质。而内化,在同化和顺 应的基础上的教育过程更有利于将德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 者内在的“德”的信念、情感、意识、意志、追求等内在品 质。因此,必须把外铄过程与内化过程结合起来,并突出内 化的作用,以培养有良好“德”品质、自觉遵守“德”规范、 主动创造新“德”风尚和积极参与社会新“德”生活的学生。

4.德育行为归因上的肤浅性和唯心主义倾向。现行德育 体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道德行为,根本原因在于 人们有着不同的道德认识,某些人的道德行为不好或不稳定 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不对或不足。这种简单地从人 们的道德认识中寻找道德行为的原因的观念是不彻底的和 带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普遍接受的潘菽 先生的知、情、意、行四因素说或金盛华先生的知、情、信、 意、行五因素说都把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迅速前进的文明之一切勋 绩,都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因此 习惯于以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 为(自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和来到意识中的),这 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论的宇宙观。”恩 格斯明确地批判了从认识中寻找行为根源的唯心主义错误, 揭示了需要是人类行为的根源。同样,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人 们的道德认识中寻找他们道德行为的根源,而要从他们的道 德需要中得到根本性的解释。

5.德育阶段倒置化。在现行的学校德育体系中,出现了 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和职业 道德、研究生讲社会公德的德育阶段倒置化现象。这种现象 表明,现行学校德育体系忽略了德育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忽略了被教育者对“德”需要的发展性,忽略了社会成员“德” 水平的差别性,也忽略了被教育者“德”认识水平和“德” 认识能力的不同,这种倒置了的德育阶段必须按照教育规律 和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重新排序。

6.德育方式相对简单化。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主要 采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方式,这一方法适用于以德育行为 认识归因为基础、以道德理性教育为特点、以外铄过程为主 要方法的旧德育体系,它忽视了德育的需要原因、感性认识、 情感因素等在德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中,除了教师讲课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更多地采取讨论、实践、情景模拟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及各种 具有情感性的方式。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德育效果并不能按 照我们的愿望来实现,我们培养的共产主义者(假定所有共 产党员都算作是共产主义者)也仅仅是全体人民的百分之 五;
许多人连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标准都达不到,甚至还 出现了极少数的反社会主义分子。德育效果的非预期化,甚 至一定程度存在负效应的状况,说明需要根据实际,运用马 克思主义原理,认真考虑现有学校德育体系的方方面面,既 吸收原德育体系的合理成分,又接受德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重新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二“、德”需要学说是德育的理论基础 要认真认识“德”需要学说,并将其作为德育的理论基 础,规范道德行为。

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学说揭示了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 动因在于人们的需要而不是人们的思想或认识。同样,人们 的德行不能简单地从他们的“德”认识或“德”信念中寻找 根源(我们并不否认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在道德行为 中的指向、引导、制约等作用),而必须从他们的“德”需 要,比如,既包括人们的个人道德需要,也包括人们的公共 道德需要的道德中寻找答案。这是我们在伦理学、教育学上 必须坚持的唯物主义。

2.伦理学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道德行为必须归 因于道德需要的基本原理。它证明了“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行为”的道德行为过程机制,证明道德需要的学说是 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间接证明了“德行”与“德”需要之 间的因果关系。

3.人们的道德实践在根本上证实了道德行为不能简单 地归因于道德认识,必须归因于道德需要的理论。譬如,罪 犯明明知道偷窃、抢劫、杀人、放火、贪污、行贿、受贿等 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但他们仍然进行这些行为,其原因并 不在于他们缺乏有关道德认识,而在于他们没有建立起正常 的道德需要,并且行为受到其错误需要(如贪婪欲、过分享 受欲等)的支配。这一点可以从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类罪犯的 自述中得到证明。如果说,一些文化层次很低的罪犯缺乏对 违法犯罪的认识,那么,那些犯贪污受贿罪的领导干部就不 能说是没有道德认识,导致他们犯罪的原因只能从他们的错 误需要来解释了。

三、重新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重新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必须从学生道德需要出发, 按社会道德要求的标准,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及其德 育接受力的情况来进行。

1.认真研究学生道德需要(即学生个人的“德”需要) 和社会对不同社会成员的“德”要求(即社会公共的“德” 需要),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首先,要把学生道德需要作 为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基点之一。认真调查研究,弄清 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段的学生道德需要的内容、范围、性质、层次,特别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因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提 高以及社会进步而变化发展的道德需要。其次,要把新世纪 中我国社会道德要求作为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又一个 基点。认真分析研究,把握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容、范围、层 次、性质,特别要区分和确定好传统道德要求与现代道德要 求、当今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未来社会的道德要求、对社会全 体成员共同的道德要求与对社会部分成员的道德要求的关 系。需要强调的是,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各 种道德冲突外显化和激烈化,人们的道德标准正处在变化与 重建中,这种矛盾现象应该在现代学校德育体系中得到良好 的解决。

2.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学生已有的思想方法、政 治观点、道德水平、接受道德教育的态度与能力、生理及心 理的特点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同,具有不 同的道德教育接受力,从而会有不同的道德需要。学生的这 种情况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必须有 所不同。在上述问题得到良好解决的基础上,要有系统、有 层次地构建起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在国家统一的德育大纲统 领下,按不同教育段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教育段可以首先分为学前教育段(幼儿园)、义务教 育段(小学、初中)和非义务教育段(高中及以上学校)三 大段,然后在义务教育段中进一步划分为小学、初中两个阶 段,在非义务教育段分为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大专或大学―研究生)。在这个德育体系 中,必须处理好不同教育段上德育内容的递升与衔接关系, 避免出现内容重叠或脱节的现象。在义务教育段上,应该主 要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常识等社会基本行为规范 的教育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 育;
在相当于高中的非义务教育段上,应该主要进行职业道 德的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共产主义常 识的教育;
在相当于大学的非义务教育段上,应该主要进行 科学道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另外,还必须处理好不 同教育段上德育方法的合理使用问题,在初等、中等教育段 上应该更多地使用情感性、示范性、操作性的方法,在高等 教育段上则应该更多地使用说理性、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

四、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新体系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方法 重新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新体系必将遇到许多困难和阻 力,但这些困难和阻力都是可以解决的。

2.传统道德要求与现代道德要求、当今社会的道德要求 与未来社会的道德要求、对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要求与对社 会部分成员的道德要求等关系的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相对容 易些,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问题主要在于这些道德要求 不够完善,适用对象区分不明,部分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 未来社会要求的旧道德规范尚未剔除,一些现代社会和未来 社会要求的新道德规范、新道德要求尚未形成。种种问题都 需要学者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4.新德育大纲和新德育教材的编制与实施。构建新的德 育体系,必须制定新的德育大纲和教材。在上述几个问题已 经解决的前提下,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值得注意的是, 在统一的大纲要求下,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 各学校要开发符合本地区、本民族、本学校的特色教材或校 本教材。改革德育观念,摒弃旧德育体系,构建新的现代学 校德育体系,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将对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的实现、培养真正符合无 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