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关系探索的论文(共3篇)】有关中医养生学的论文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关系探索的论文(共3篇)】有关中医养生学的论文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24 07:52:34 点击: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关系探索的论文(共3篇)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关系探索的论文(共3篇) 第1篇: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精神文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由临床医学型向保健、 康复型的转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两大趋势之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能否 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找准中医学自身的位置,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关系 到中医康复学学术的兴衰,又关系到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因此,有必要进 行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1中医康复学的基本概念 从“康复”一词的字义来看,“康”即安乐、健康、无病,“复”即恢复、返回, 因此“康复”就是恢复健康、返回平安无病的状态。“康复”这一概念,在中医学中 使用较早,可以认为在《黄帝内经》中即已具雏形。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就 曾提出对“久病”而“不康”者,应“养而和之……待其来复”。后世明确使用“康复” 一词者,不乏其人。如宋代“仁宗服药……圣体康复”(《宋朝事实类苑》);
明 龚廷贤治疗一老人,使之“康复如初”(《万病回春》)。其中大多也是”恢复健康” 之意。演绎推理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既然康复就是‘恢复健康”,那么, 中医康复学也就应该是这一推理演绎、顾名思义的结果,使中医内科杂病、外科 病、老年病、小儿科病、妇科杂病等中医药所涉及的治疗范围,均归属于中医康 复学的范畴。在具体疾病上,不仅一般的慢性病残,就连食少、多汗、喜睡、肌 肤甲错、便秘、腹泻、遗精、阴痒等亦列为中医康复的适应病种范围。査阅近年 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专着、教材等,大多如此。

如果“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形成于现代康复医学之前,如果抛开各国现代 康复医学飞速发展(包括中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的大环境,这样研究中医康 复学,确定中医康复学的内涵和外延未尝不可。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尽管中医康 复学的医疗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有独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丰富多采的康复医 疗方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康夏的内容大多零星地分散在历代医籍之中, 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加以应用.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中医康复学的科学概 念。只是到了本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大量引 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医才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 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应用中医 的理论和方法使病人恢复健康的科学。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 科。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康复学植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使用的是传统的技术和方法,但在其学科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则引入和借鉴了近几十年才发 展起来的现代康复医学的新概念。

再者,现代康复医学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但其以研究并眼务于功能障碍者的理论及方法则是一致的,且各国康复医学学者 (包括中国康复医学学者)早已达成共识。因此,中医康复学除了在其基本概念上 适当进行限定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其基本属性、内涵等方面另起炉灶。也 就是说,中医康复学是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使功能障 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其目标在于减轻或消除因 病残带来的身心障碍,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由于损伤以及 各种急、慢性疾病与老龄化带来的功能障碍和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否则,如 果将中医康复学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不去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 学的新概念,将会造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就是中医康复的误解, 因此也就失去了中医康复学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样就会严重制约中医康复学科的 发展,延缓中医康复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2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 中医康复的常甩方法,因此两者常常相提并论。如中医的报刊中常设“养生康复” 专栏,论着、教材中常有“中医养生康复学”,部分中医药院校亦设有“中医养生 康复专业”等。就中医康复学自身的发展而言,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医养生学的理 论与方法,或通过某些养生的手段预防伤病残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汴到康复预防 之目的等等,都是可取的,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之一,无可非议。然而,中医 康复与养生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 学科,不可混为一谈。

“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养性”,即保养生命。中医养生学主要研 究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探求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顺应自然、调摄精神以及饮 食、劳逸、起居的调节等,其目的在于防病健身,延缓衰老,其主要服务对象可 以是健康人,亦可以是某些慢性病患者,这与中医康复学都有严格的区别。尽管 在康复医学中,将康复预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康复预防毕竟不同于一 般的疾病预防,其着眼点仍在于预防残疾的发生以及将残疾降到最低限度。由此 可见,如果把中医康复学类比为现代医学中的第三医学(即现代康复医学)的话, 那么,中医养生学则当属于第一医学的范畴,即预防保健医学。如果将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混为一谈,至少在现阶段,将会给中医康 复学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消极的影响可表现为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加重中医康复学概念的模糊性,影响中医康复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康复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概念问题尚有待探讨。如果再将康 复与养生混同起来.就会使目前本来即不甚清晰的概念更加模糊,外延更加广泛, 更不易确立其内涵.从而制约中医康复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降低中医康复学在临床上的地位。目前中医康复学刚刚兴起,其在 临床上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自发性的发 展阶段,若此时将康复与养生混同起来,就会使病员乃至临床医师产生中医康夏 学是用于保养而不是治疗、临床可有可无的误解.这就有可能给临床立足未稳的 中医康复学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第三.削弱中医康复学在国际康复医学中的学术地位,影响中医康复学的 现代化进程。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医康复学术的加 入,已引起世界 康复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另一方面,随着中医现代化的不断进展,中医康 复学也在积极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以完成 向现代中医康复学的转化。如果在中医康复与养生的概念上模糊不清、或混同起 来,将会影响中医康复学与世界康复医学的融合,成为中医康复现代化的羁绊。

3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要现代化,要走向世界,要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已成为中 医康复界的共识。然而,中医康复学在走出国门、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之前,必 须首先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在参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始 终保持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弥补自 身的不足。只有这样,中医康复学才能在世界康复医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找 到自己的位置。否则,将会面临主体性危机。作者认为,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康 复医学发展中,中医药学的康复理论和医疗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3.1“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 是现存的;
可以是可逆的、部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完全的。在与疾病的关 系上,可独立存在,可共同存在,也可以病后存在[2]。因此,康复治疗开始的 时间.也就不应局限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后,而应在此之前,亦即在发病之前或在 发病过程中就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病残的发生,或把病残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此.近年来提出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这一问题上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有较大的优势。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 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
“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 复诊断和康复治疗,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

3.1.1“治未病”以防止先天致残。先天的残疾,古称“胎病”。多因不合理的 婚孕以及孕期、产期缺乏恰当的保健护理等所致。对此,中医学积累了许多宝贵 的经验。如中医胎教学说认为,孕妇的精神、情志活动对胎儿具有重要的影响, 若有大惊卒恐等剧烈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胎儿精神上的残疾。《素问奇病论》说:
“人生有病癫疾者……病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 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即为此意。因此,要求孕妇谨守礼仅, 尽量减少各种不良的精神剌激。同时,古人还认为,在恶劣环境、情绪不良或酒 后受孕,常常导致胎儿精神或形体上的残疾。其中特别强调“男女同姓,其生不 番”,这对于优生优育、防止先天残疾均有重要的意义。

3.1.2“治未病”以防止后天因病致残。后天致残,大多因病而致。对此,中 医学提出许多防病残于未然的理论及措施。例如,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甚高,其 后遗偏瘫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预防中风所致的残疾,古人在长 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中风的先兆症状,并提出在中风先兆出现时,要及 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如《针灸大成》说:“但未中风时,一二月前或三四月前, 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处各三 壮”。

3.1.3“治未病”以防止病复再次致残及残势恶化。如中风偏瘫病人要防止 “复中”;
骨痹病人要防止“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残势蔓延和恶化,以避免“尻 以代踵、脊以代头”等重度残疾的发生。

总之.防重于治。未病之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病残的发生;
已病之 后,要早期诊治,以防止病残的恶化、蔓延和再次发生。这一“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3.2“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 “杂合以治”是中医康复治疗的原则,即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不同 的病情,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段。

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由慢性病、老年病等导致 的功能障碍逐年增加。因此,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也不断发生变化,愈来愈趋于 慢性化、老年化。病情亦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常常表现为多因素致病、多病理 改变、多层次受累、多功能障碍。因而越来越显示出中医“杂合以治”的优势。

3.2.1“杂合以治”注重个体差异。作为主要康复治疗对象的慢性病残、老年 病残者,其个体差异较大,如体质的强弱、肥瘦、生活经历变迁、精神状态等。

因此,固定的治疗方法多难以奏效。“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充分注意因地理环 境、气候特点、风俗、饮食习惯等所形成的个体差异,提出“五方之法”,分别选 用药物、针砭、艾灸、导弓I、按摩等疗法,针对性强,切合病残者的实际。

3.2.2“杂合以治”有利于整体康复。临床实践证明,慢性病残、老年病残者 多属疑难杂证,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因此,单一的治疗方法多难以奏效。

“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注重病残者的整体状态,运用 综合性康复治疗手段,因此可形神兼顾、标本同治。

3.2.3“杂合以治”可疗养兼顾。疗和养的结合,是“杂合以治”康复治疗观的 重要体现。中医学认为.慢性病残、老年病残者大多以精气神不足、藏气衰弱、 阴阳俱虚为其特征。一般康复期较长,疗效缓慢。因此,必须注意疗与养的结合。

“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集疗与养于一体.注重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 修复能力,将自疗与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许多“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综 合康复疗养方法,如健身药物、药膳、太极拳、气功等。持之以恒.多能祛病康 复.益寿延年。

3.3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法 自然医学,即利用天然物质、或通过对身体某局部的刺激及持定的运动、 锻炼方法,保护、促进人体内部的自然疗能,以使病残早日康复的医学。中医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独持的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且已逐步应用 于现代康复医学临床.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中常用的有:3.3.1天然药物疗法。天然药物疗法,即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的植物、动 物和矿物质等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最适宜于慢性病残、老年病残者的治疗。

特别在现代医学对脑中风后遗偏瘫、老年骨质疏松症、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 颈肩痛等病症尚缺乏有效防治剂的今天,重视研究和制作天然药物的康复治疗剂, 显得更有意义。

3.3.2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通过特定的饮食实现康复治疗目的的一种方 法。中医学认为,任何饮食物都有一定的性味、归经,从而决定了这些饮食物的 功效特点,即所谓“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因此,以辨证论治为 基础,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饮食物,可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促进病残的康复。

3.3.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理学疗法。既安全可靠,又方便灵 活,最容易被患者接受而坚持长期治疗,因此,在康复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有关调査证明,在曰本约有20%以上的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 腰痛等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成为日本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针、电灸、微波针、穴位磁疗、超声波针、紫外线 针等相继问世,大大丰富了针灸疗法的内容。可以预见,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 展和针灸治疗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疗法将会成为未来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 手段。

3.3.4推拿疗法。传统的推拿疗法是以藏象经络为基础。近年来随着中西医 结合的发展,利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原理,创造出许多新的手法,且广 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的治疗。

3.3.5气功疗法。气功疗法的主要作用是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体内的 生理机能.对于某些慢性病残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疗效。

4中医康复学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中医学发祥于科学不发达的我国古代.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 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重大 影响,虽然有其实用性强、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等特点和优势,但也有其局限 性。同理,脱胎于中医药学的中医康复学,与在现代科技、文明和社会生活条件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康复医学相比尽管具有巨大优势,但同样有其自身的局 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缺乏严密、规范的康复功能评价方法中医康复学的评定包括功能障碍 评定和康复效果评定两个方面。功能障碍的评定主要是通过对康复对象的观察, 以明确功能障碍的程度,寻找和分析阻碍患者重归社会的因素,以便设定康复目 标,制定治疗方案和方法;
康复效果的评定则主要通过对康复对象临床症状和功 能障碍的减轻或消除状况以及重新参加社会生活能力状况的检査,以评价各种治 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而决定该方案的调整、改进或是否结束康复治疗。因此, 中医康复评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种种原 因,中医康复学的评价方法至今仍停留在中医固有的对一般疾病望闻问切的直观 诊断水平上,如关节的运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等,都缺乏规范的、 严密的、定量的客观化指标。这种粗略的、模糊的、笼统的评价方法,不仅严重 制约中医康复学学术和临床工作的开展,而且无法与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通用的 专项化、规范化、定量化的功能评价方法接轨,以致在康复治疗效果等方面都缺 乏与国际间的可比性.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国际康复界的认可。

4.2缺乏系统的康复治疗体系 现代康复医学的医疗实践证明.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常常需要以协 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协调的康复治疗。也就是说,只有康复医师、康 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或康夏工程师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工作,才能共同 完成综合的康复治疗任务。由于中医康复学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大多仍停留 在自发性发展阶段.至今还没有建立起304一所以中医康复为主的综合性康复机 构,因此至今也就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康复治疗体系。加之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由于受数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封闭性,习惯于自我 修正、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独立性较强,而协作性不足,特别在当 前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医疗机构中普遍推行经济效益指标,因而目前很难形 成由康复医师、针灸师、推拿师、药膳食疗师、心理治疗师、气功师、体疗理疗 师等共同参加的康复治疗协作组,难以制订统一的、并相互配合执行的康复治疗 计划。这就大大影响了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综合优势的发挥。

4.3缺乏完善的康复治疗手段 如前所述,病残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多种多样的。有部分的,也有完全的;

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中医康复学的治疗方法,对于可逆的、部分的功能障 碍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对不可逆的、完全的功能障碍则显得束手无策。也 就是说,中医康复学在以工程技术(包括矫形器、日常生活辅助器、假肢等)辅助 康复治疗以提高治疗质量方面,还没有有目的的引进现代工程技术,更没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设计、制作和使用中医康复治疗器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中医康复的疗效,且限制了中医康复的业务范围。

总之,中医学从医疗型向康复保健型的转化趋势以及现代康复医学的迅猛 发展,都给中医康复学的发展带来空前未有的t/k遇。因.此,确定中医康复学的 科学概念,弄清中医康复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正确认识中 医康复学在未来康复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和局限性,对于中医康复学乃至整 个中医学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昭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250014) 第2篇:探索中医康复学的研究对象与整体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健康的不断提高要求和深 入理解,康复与康复医学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康复学的概念也于20世纪80 年代提出,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康复”一词,但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 医学之名称,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中。然而中医康复疗 法没有得以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医康复学亦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 体系。在新的医疗形势和环境下,能否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找准中医康复学自 身的位置,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关系到学术的兴衰,又关系到整个中医学 的发展和未来。因此,有必要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1有关养生与康复的概念 中医康复与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也是两个性 质不同的学科。/养生”,古称/摄生”、、养性”,其主要研究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 目的是保持健康和抗老延衰。其作用对象可以是健康者,也可以是疾病者。其涉 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纯医学的界限,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一门融文化与医疗 于一体的学术体系。这与中医康复学都有严格的区别。

虽然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 也是中医康复的常用方法,但中医康复学在吸收中医养生学中某些方法的同时, 如气功、导引等,形成了有别于养生学,并具有独立的学术内涵和体系的理论。

以预防为例,养生学的重点在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顺应自然、调摄精神以 及饮食、劳逸、起居的调节等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而在康复医学中,尽管将康 复预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康复预防其着眼点主要在于预防残疾的发生以及将残疾降到最低限度。然而就中医康复学自身的发展而言,充分借鉴和吸收 中医药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或通过某些养生的手段预防伤病残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起到康复预防之目的等等,都是可取的。养生的观念是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之 一,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因此,学科及专业的名称/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等,建 议直接采用/中医康复学’或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采用/中医养生和康复 学’(类似/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而形成 的,在传统上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以物理因子和物理疗法为主要手段,因此, 在许多国家这个专业迄今仍称为/物理医学’,而在美国于1949年在原先的名称上 加了rehabilitation。当今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这个专业多称为/物理医学与康复)。

2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对象及辨证康复 临床医学是以治愈疾病为主,以保证人的生存为主,在诊治过程中虽然也 要从人的整体出发,但核心是考虑病理过程,治疗病理改变;
康复医学是以病人 为主体,以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回 到社会中去。从以上两者的区别可以看出,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功能障 碍者,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功能及其障碍。

由于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随着学科本身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变化的,1994 年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了国际康复医学会 (TheInternationalRehabilitatiaiMedicineAssociation,IRMA)第七届世界大会,在 其论文集内大会执行主席提到对康复医学的新认识,定义如下:/康复医学是应 用医学技术以诊断与处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影响身体任何系统的能力障碍或能力 丧失的疾病。”这一定义高度概括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同时也大大地拓 展了康复医学的研究范畴。

中医康复学作为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临床学有联系也有区 别。从本质上讲,中医临床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证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疾病,是通 过四诊的手段来辨别,治疗也是针对于证候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目的是治愈疾 病。而中医康复学的认识对象是以残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障碍以及疾病如何 引起功能障碍,治疗是根据功能障碍的评估进行的,目的是恢复功能活质量。从 以上可见病理状态——证候;
中医康复医学主要侧重于病中或病后的功能障碍及 恢复。从这一角度出发,任何可以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中医治疗技术均属 于中医康复学的范畴,而不拘泥于是内治还是外用法,其面对的功能障碍亦不限 于内在的或形体的。但是必须体现功能恢复、全面康复和重返社会的治疗原则和 康复方向,其与中医临床学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同的是,中医康复学更加注 重从身体的部分功能、人的整体功能到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恢复。某些临 床特殊问题对中医临床学而言,仅仅是疾病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症状。而从中医康 复学的有关功能障碍的角度出发,则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如偏瘫的痉挛、肩 痛、认知障碍,以及神经原性膀胱和大肠功能障碍等,其己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整 体功能或整体功能的恢复。这些问题在中医康复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问题 加以重视和治疗,尤其是某些采用中医药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的,应着重加以 研究。

中医康复的方法需要辨证才能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医康复学中同样必须使 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此就涉及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中医辨证能否反映功能障 碍的状态。如果能,如何反映,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将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如果不能,辨证如何指导康复。无论如何,功能障碍评价的原则是康复学的核心, 否则,治疗原则和方案难以确立,康复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其二,建议必须引入 生存质量的概念,以改变对部分疾病的认识水平,同时可拓展中医康复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方法。

3关于中医康复学的评价方法 康复和康复医学是针对功能障碍的,为了把一个患者的功能或障碍水平描 述清楚,详细、正确地掌握患者的障碍现状、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为设定康复 目标和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基本素材
同时可以评价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 而决定该方案的调整、改进或是否结束康复治疗。因此康复评定贯穿于整个康复 治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种种 原因,中医康复学的评价方法至今仍停留在中医固有的对一般疾病望闻问切的直 观诊断水平上,这些粗略的、模糊的、笼统的评价方法,不仅严重制约中医康复 学学术和临床工作的开展,而且无法与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通用的专项化、规范 化、定量化的功能评价方法接轨,以致在康复治疗效果等方面都缺乏与国际间的 可比性。

由此可见,中医康复学要想发展或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应补充和提 高对障碍水平的认识,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 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在此我们建议:1可以直接从现代康复医学中选用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化的功能评定方法,以此展示中医康复技术的疗效, 让康复医界的同行了解中医康复学。④必须在中医康复辨证中引入规范化、专项 化、定量化的评定理念,纵观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的发展,每一种评定方法均 是在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中产生,每一种评定方法均有其侧重的方面,较为重 要的治疗方法常常伴有与之相应的新的评定方法产生。由于中医康复学有明显的 学科特点,随着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产生适合于中医康复学治疗技术的评 定方法。但是,一种评定方法是否有效、可信、敏感、实用,是需要经过检测的。

特别是信度和效度的检测,这是我们选用评定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医康复 学要想从/经验医学发展成为/循证医学需要一个积累科学证据的艰苦历程。建议 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的临床研究,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中医康复评定体系。进 一步发掘、整理中医学有关功能障碍或缺陷的理论,有关残疾发生的原因、预防 和治疗的理论。尤其在辨证论治方面,如经络辨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4关于中医康复学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整体康复 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部分学者认为整体康复是中 医康复学的特征之一,并且认为中医康复学的整体观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一体 观,人与社会一体观,形神康复一体观等方面。毫无疑问,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学 有关人体生理病理学的内容,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指导原则。其同样是中 医康复学重要的临床指南,不仅强调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养生防病,还要求掌握 自然规律,能动地利用自然的有益因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在人与社会一体观中,中医康复学已经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人体情志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并提出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于避免 来自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进行必要的精神意识锻炼。但由于受道家静神 养生观的影响,较为推崇消极避世的心态,主张/养心”,强调忍让、无欲、平静 的消极一面,不提倡积极进取的心理。如果从社会医学的角度出发,康复医务人 员应有的社会性思维方式:从社会因素思考和分析残疾和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 原因,指导预防工作;
从社会影响估计残疾和功能障碍造成的后果,指导全面康 复;
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角度,组织残疾的预防和康复,重视与有关的社会机 构保持密切联系;
重视发挥社区在残疾人、慢性病者、老年病者康复中的作用;

重视参与社区康复工作,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可以看出单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由于受学科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仅仅是从前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而缺乏从 社会资源的角度、从教育和职业康复出发,组织系统的治疗;
同时整体观念更多是针对疾病的治疗,而较少涉及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康复。因此,必须拓展人与社 会一体观的内涵,利用社会积极因素促进残疾者康复。

然而,形神康复一体观则是中医康复学最为显着的特点之一。中医康复学 将人体视为由/形’与/神”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所谓1形”,是人 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所谓 1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概括。包括五神、七情、思维等。二者在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即形为神之依附,神为形之主宰。

脏腑、精、气、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形态与机能的辩证统一 就是中医康复医学形神一体中的全面康复观。主张把养形与调神密切结合起来, 提倡形神共养,并贯穿于各种康复方法之中。这种观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心理或 精神障碍的康复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康复医学将/形体”和/心理或精神”的功能障 碍相对分学水肿发生的最终环节。金智生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水肿之本,营卫不 和则为水肿之标,且营卫不和与水肿互为因果,/营卫不和可致水肿”、“水肿亦 能导致营卫不和”。也就是说水气病的形成可以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原因外,主要取决于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对水 液代谢的气化与调节作用。

整体康复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具体的学科体现,因此必须具备该学科的特点, 并可以此指导学科理论和临床治疗。源于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又有别于它,作 为一种康复治疗理念,如何具体的指导临床,或如何根据这种理念制定系统规范 的康复方案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以上是笔者在临床及学习中的部分困惑,仅代表个人观点。望以此抛砖引 玉,不正之处请多指正。

作者:高天海,周文强(泉州市中医院康复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第3篇:完善中医康复学理念的改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