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协 > [广州英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广东外语外贸

[广州英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广东外语外贸

来源:政协 时间:2019-11-24 07:54:21 点击:

广州英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

广州英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 广州英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范文 一、广州会展业的历史渊源 广州南临大洋,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历来都是 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大 规模的官办商船出海,从事官方对外贸易,当时的番禺成为 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中外商人云集,各国商品汇 萃,成为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会。隋唐时期,广州海外贸易 高潮迭起,“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 外国商人也说广州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

广州是唐代唯一设置市舶史的城市,为整个帝国履行中心性 的双重管理职能,在唐代对外关系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海外亦享有声誉,当时外国人称长安为摩诃支那,意即大 中国,而称广州为支那,意即中国。宋代与广州贸易往来的 国家和地区不少于50个。明朝中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 唯一的大港口,为了安顿外商,明永乐三年(1405),在今十 八甫路附近,设怀远异,建屋120间,俨然就是一小型展览 中心。清初厉行海禁,实行一口通商,在1757一1842年间, 粤海关成为全国通商的唯一口岸,全国的进出口贸易,都由 广州一口经营,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官方特许海外贸 易经营机构。十三行街区包括外洋行及夷馆所分布的整个区 域,可谓是一座超大规模的展览中心。长达85年的外贸垄断 地位,使广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给广州带来了无比繁华。在1850年的世界经济十强排名中,广州列第四位,直到1875 年,尚在世界第七的位置上。

二、“广州英语”的诞生 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的交流,也有文化 的交流,甚至是西洋的生活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广 州早期会展业在贸易历史长河孕育着并自始至终担负着促 进广州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会展业虽然还不太符合现代 意义上的会展业的概念,但是已经基本具备会展业所包含的 各种功能和方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会展交流媒体――“广 州英语”的诞生。

“广州英语”在英文中作pidginEnglish,一般认为 pidgin一词的来源是我们中国人对英语business的误用。由 于在广州口岸与外商交流,虽然设立有通事一职,但当时充 任通事的人,却未必懂得流利的外语。因此,人们在跟外商 贸易的时候。处处假他人之口来讨价还价,未免不方便。尤 其是到了18世纪以后,英国人在广州口岸的贸易占据优势, 英语是在黄埔港、在十三行街区最常用的外语。而当时清政 府为了严夷夏之防,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这样就只能使用 外文作交流,因此在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叫“广州 英语”的变种英语。

美国商人亨特清楚地说明了广州英语与澳门英语两者 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广州英语诞生的始末。

“广州英语”在英国人出现在广州很久之前已有它的根源。这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混合证明, 后者的来源可能是由那些最初经过印度的西方来客传来的。

英国人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到来,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词汇逐渐 被吸收进去,增加到使葡萄牙语消失,葡语便只限在他们的 殖民地澳门使用。后来英国最终成了最主要的贸易者,这种 语言便成了著名的“广州英语”。[1] 广州英语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据说会讲广州英语的中国人数以百计。

这些人包括为外国人服务的买办、杂役等人。广州英语对于 要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来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三、“广州英语”的语言特征 早期英语学习者由于所学的英语与母语分属完全不同 的语系,加上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和教材,只有通过模仿汉语 的形式(主要是粤语)来学习英语。这种把广州方言的某些 因素带入这种“英语”中去,使得它的发音与真正的英语有 相当的距离。又因为外语在广州被称作是“番话”,中国的 语言被称作是“唐话”,“广州英语”也就被看成“粗俗难 懂的土语”。

这种半唐半番的“广州英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等语 言学特征。具体表现在:(1)具有混合性和非混合性,语 序总体上根据汉语的规则排列,利用英文词汇和粤语发音拼 凑出来的语言变体。譬如汉字“一”标音为“温”(即英语 的“one”),汉字“女人”标音为“乌闻”(即英语的“woman”),汉字“鱼”标音为“非士”(即英语的“fish”),等;
(2) 广州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口头交际语,其书面形式使用汉语 记录,主要以粤方言拼写英语词汇。(3)广州英语的特色 还体现在具体的应用中,最常用的词汇在400个左右,且以 贸易和日用为主[2]。

四、“广州英语”的历史地位 “广州英语”不只是折射了它是广州长期对外贸易的必 然产物,它更加反映了广州对外贸易、中外客商进行商品展 览活动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充分说明了往来交流的需要促 使语言变体的诞生,而语言变体的诞生也充分证明了广州会 展业的发展离不开共同的交流媒体和交流手段。

“广州英语”是中国早期会展业逐渐发展的产物。广州 西关的十三行可以认为是我国会展业早期发展颠峰的见证。

当时的夷馆既是西洋商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商铺、账 房,而他们的商号是他们的经营场所。十三行街的南侧中西 部商馆杂处,以西洋夷馆为主,这是乾隆以后为了使规模日 益扩大的贸易顺利进行而采取的集中管理的措施。对于这样 的做法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封闭保守,因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 对于贸易的有效运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3]。由于形成 了夷馆集中于一处,并且与行商的行号毗邻的格局,出现了 夷馆货如轮转,行商生意滔滔的壮观景象。广州十三行街俨 然就是一座现代的展览中心,而“广州英语”就是广州十三 行街的通用语。对于这种广州英语的作用,晚清一位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是这样评价的:外国人与当地中国佬之间所进行 巨额贸易的十分之九,都是通过这一古里古怪的“洋泾滨英 语”去完成的,离了它,你还真是完不转[4]。

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到今天的Chinglish,它在现代中国 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中作出的巨大贡献。难道这不就是当年 广州英语的持续吗? 五、“广州英语”对培养现代会展专业外语人才的启示 “广州英语”是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 交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英语。尽管“广州英语”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且主要是由通事、店主、买办、杂役等社会下层 人士为了商业目的,在观察和模仿外国人的谈话中,逐步发 明的一种以口语为主的交际英语,在我国近代对外贸易,外 交和文化接触以及我国早期展览业的发展过程中却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广州英语”的存在以及社 会功效对于培养现代会展业外语人才仍不乏指导意义。

1.大力构建和完善我国会展业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 现代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从一开始就 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第一通道,会展从业人员也就 担负着与外商交流,促进对外贸易的重任。然而,在目前办 展思路、办展资金、管理技术、运作方式、专业人才及规模 效益等方面都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会展外语人才的短缺已经 成为制约着我国会展业达到国际化水平的发展障碍。一方面,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外语人才,另一方面我国会展教育又存在着滞后性,由此而造成会展外语人才的供需矛 盾。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如何构建会展专业外语人 才培养体系。这里就涉及到我国的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问题。

所谓会展专业外语人才就不能仅仅指那些外语专业所培养 出来的外语人才,在一定程度来讲,更是指那些具备丰富会 展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首先要对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一致的认识。

18世纪、19世纪的“广州英语”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 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是那些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必须掌握 的技能。据说那些与外国人做买卖的中国人的外语水平为外 商所称道,而且谙熟贸易之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 有中国早期会展业的辉煌。恰好相反,自1873年后的维也纳 博览会后到1905年的列日博览会,由于缺乏熟悉博览会事务 和懂外交的人才,大清朝竟把国际博览会参展事务的承办权 交与外国人赫德。这一正一反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发展会展 业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具有丰富会展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许 这已经为我们进行会展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明示。

2.加强现代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行商与外商进行贸易交往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直接促使 “广州英语”的产生。和西洋人不愿学习中文截然不同,一 些中国人出于“对远道而来,旨在获取中国的产品,了解中 国,学习中国技术的西人的好奇”[1],主动模仿和学习西人的语言。鉴于当时没有学习西人语言的专门学校或类似于 学校的学习场所,这些欲与西人交往的华人“不得不利用一 切可能的机会,逗留在公行、店铺以及其他外国人经常出没 的地方,以获取只言片语”[1]。久而久之,便有“数以百 计的中国人学到了足够的‘广州英语’,并开始用‘广州英 语’进行买卖交易”。“广州英语”逐渐取代“澳门葡语” 而成为中外商业交易和往来的媒介,“几乎成为广州华人学 习的唯一语言”。为了学习广州英语,在商馆里服务的中国 仆役也从来不把自己当“下人”,而自认为是在学习。他们 当仆人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广州英语,到时候就可以在与外国 人打交道做买卖的中国行号里当账房或职员。

如上可知,当时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育,学习 者只能通过观摩、做事、与人交流等方式来获得口头表达能 力。这似乎与我们现代英语教学完全格格不入,不过这又恰 好解释了现代外语教学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现代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能力,把语言能力与掌握和 分析语法能力划等号,严重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 是造成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掌握了许多语言知识,到头 来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别说用语言来做事。语言与其他 技能一样是在做中学,是在使用中学。现代英语教学应以“广 州英语”的具体实用性为参照,深化英语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革新,突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尤其是将语言知 识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3.强化会展技能教学的实践性 “广州英语”使用者主要是行商、通事和为外国人服务 的买办,也包括店铺店主、商馆仆役以及中国商号里的账房 或职员。这些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中国早期会展业的各种工作。

行商通常都是家族式,通过父传子的方式掌握做买卖的技能。

那些在中国商号里的账房或职员也往往是到商馆给外国人 当仆役,学习从业的技能。当时尚不存在系统的技能培训和 教育,他们这种学习模式却造就了十三行街区繁荣和辉煌, 甚至成就世界首富的商人。

目前,高校会展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清醒 地认识到在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会展业属服务经济领域,是应用 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产业,要求复合型人才。会展 教育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其着力点就在于实行校企结 合,倡导实践教学。因此,建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让学 生直接参与会展实践对改变传统封闭式教育为现代化全方 位开放式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广州英语”是历史的产物。从1637年到第一次鸦片战 争,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口岸开展对 华贸易,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广州口岸经营。广州十 三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官方特许海外贸易经营机构,不仅使广 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给广州带来了无比繁华,而且也促使“广州英语”成为当时中外通商的通用语言。整整两百年后, 也就是1957年,当中国面临财政赤字、社会建设所需物资极 度匮乏时,中央政府再次把垄断性质的外贸经营权放在广州 并造就了广交会“中国第一展”的盛名。在我们慨叹历史惊 人的相似与巧合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思索目前的外语教育能 否担负起培养会展专业外语人才的重任。

尽管“广州英语”被认为是粗俗难懂的土语,但是它却 成为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交易 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在我国外语教育界一再诋毁 “Chinglish”的今天,外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令人满意, 甚至造成“高投入,低效率”的被动局面。当然我们不能重 复“广州英语”的光景,然而那种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模式确 实对于现代外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