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文化礼仪_体验式礼教文化对礼仪教育的启示

文化礼仪_体验式礼教文化对礼仪教育的启示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1-07 08:03:10 点击:

体验式礼教文化对礼仪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礼教文化对礼仪教育的启示 据联合国公布的全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及排名显 示,当前,中国人的文明素养总在世界各国排名的倒数后十 位徘徊,我们不禁要问:昔日的礼仪之邦哪里去了?中国的 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固然,造成目前现状的 原因很多,诸如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建设的滞后、礼仪教 育的缺失、道德教育的“高大空”等等,其中礼仪教育的缺 失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本应在幼儿园、中小学中 完成的礼仪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所谓的“远大理想教育”所 取代,许多孩子的言行举止缺少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以致于 他们不知道如何行为才能使自己有自尊,如何行为才能礼敬 他人,更不知如何做人处世。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 礼教文化资源,当下中小学的礼仪教育应从中吸纳有益的滋 养。

一、仪式是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从人类学视角看,仪式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和文明的象征, 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类早期文明标志的图腾崇 拜、祖先祭祀、制礼作乐等,都与仪式密不可分,或者说, 都是以仪式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作为礼 仪之邦,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仪式文化,具体表现为礼乐文 明和礼教文化。《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 “五经”之一,这部以十七种仪式之礼构成的经典,在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影响和陶冶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和精神气质。人的一生要 经历诸多仪式,从出生礼到人生中的每一次生日仪式,从成 人礼到婚礼,从家人和亲朋好友婚丧嫁娶的各种礼节仪式到 家族和民族国家的各种节气、假日、纪念日的仪式活动,可 以说,仪式连接起我们人生的一个个片段,构成了人生的重 要内涵,赋予了人生斑斓的色彩。我们在仪式中启蒙、成长、 成熟,我们在仪式中诞生,也伴随着仪式离开这个世界。同 时,无数个仪式将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让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将蒙昧人提升为文明人;
而对仪式的认同与遵循,又 使人们形成了一个个共同体,并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因此, 倘若没有仪式,人生将缺乏内涵和色彩,国家民族将失去连 接和凝聚的纽带,文化和文明将丧失支撑的骨架。因此,借 助于各种仪式开展做人教育、礼仪教育,无疑是道德教育的 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通过借鉴我国古代礼仪的体验式教育 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的礼仪教育找到抓手和突破点。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 中国是伦理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精神气 质”或“德礼文化”。[1]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一 些人将礼仅仅等同于繁文缛节的礼节仪式,将其作用降低到 类似于礼仪礼貌的层面。事实上,在古代,礼具有重要的道 德教化功能,它是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有力工具。人们通过 参与各种礼节仪式而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道德 规范、伦理思想等潜移默化地内化成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种融道德教育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就是体验式教 育。[2] (一)《仪礼》是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基本内容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汇 编。该书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 十七种礼仪,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在宗教 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约束世道 人心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更是统治阶级教化民众、治国 理政的工具。在《仪礼》中,从各种仪式开始到仪式结束, 从每个人站立的位置到每件器物陈放的位置,都巨细无遗地 记载着。表面上看,似乎都是繁文缛节,实质上,制礼者正 是通过这些繁琐的礼节,让行礼者在进退、揖让、升降、酬 酢之中,“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以陶冶品性人格, 提升道德境界。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实践模式 据《周礼》记载,以礼教化民众是古代统治者治国的重 要手段,古代“施十有二教”的制度向我们展示了礼教的实 践样态及重要作用:“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 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 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 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 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 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教之 以德,齐之以礼”,让民众有归正之心、敬畏之心和规矩意 识,以实现人际和谐、社会有序之目标。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仪式教育实践模式当属祭祀礼仪和孝道礼仪。借助祭祀礼仪 引导民众尊卑有序。古人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礼具有重要 的教化作用,即“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 在祭祀活动中,祭祖尤为重要,因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 祖”。(《礼记•郊特牲》)通过祭祀可以理顺十种人伦关 系:“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 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 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 焉。”(《礼记•祭统》)借助孝道礼仪教化民众长幼有序。

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孝道礼仪作为礼的重 要内容,为教化民众、化德成俗发挥了重要作用。班固在《汉 书•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古礼要求子女要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不仅要做到“出必告, 反必面”“冬温而夏�酰�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 而且要能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 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三、对当代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思考 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礼仪教育的长期缺失以及人们 对礼仪教育的误解,当下中小学礼仪教育存在着方法不当和效果欠佳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诫其弟子“不学礼,无以立”。

在儒家看来,礼义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

为了使人成其为人,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礼节仪式活动和规 范来约束和克制人性中野蛮、卑劣的成分,通过教化使人具 有文明、高尚的品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 人也”,礼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仪”乃是恰到好处地 向别人表达尊重和敬意的具体形式。“礼”与“仪”合在一 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对中小学生而言,礼仪教育应以体验式教育为主,礼仪知识 学习为辅,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或课堂课外的礼仪 实践,熟悉合乎礼仪的行为规范,培育丰富的人类情感,并 逐渐明晰自己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例如,通过参加幼儿园、 小学、中学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培育其热爱学习、崇 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习惯和品性;
通过上课时的师生问候礼, 以及参加拜师礼、教师节等活动,学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

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重阳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仪式活动,培养其感恩、 慎终追远、敬畏生命、热爱祖国、重视亲情等情感。仪式是 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的,孩子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言行举 止就受到了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久之,就会养成做人做事的 规矩。同时,仪式是肃穆的,在经历仪式的程序中,他们就学会了敬畏规则、尊重他人;
在践履礼仪的过程中,他们就 培养了仁爱之心、规矩意识。

(二)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己安人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 “礼”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与相处的桥梁。中国古人早就以“人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来强调“礼”的重要性。据《论语》 记载,当子路问孔子何谓君子时,孔子用“修己以敬”“修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来回答,而“修己”的手段则 被孔子概括为“礼”,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 渊》)我们也可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来表示。

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欲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个性不加 约束、任自己的欲望膨胀泛滥,就会伤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

因此,要想交往活动顺利、人际关系和谐,就应遵循孔子的 忠告,遵守以“礼”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原则。

儒家认为,人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行是从一言一行的规范开 始,由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形成的,即荀子所说的“积礼义而 为君子”,通过用礼仪规范自己的仪表、仪态、举止行为, 就可以成为仁礼兼备、能立能行的君子。当然,“礼”之要 义是“敬”,中小学礼仪教育中,无论是礼仪知识的传授还 是礼节仪式的体验参与,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 学会尊重他人、敬畏万物。“礼”和“仪”都是表达尊敬的 手段。如今不少青少年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在家里不尊敬父母,到学校不尊敬老师,步入社会不尊重同事和领导,他 们不愿意尊重任何人,但是却要求所有人尊重自己。岂不知, 只有“尊人者”,才能“人尊之”。而要学会尊重他人,自 己必须谦虚低调。《礼记》云:“礼者,自卑而尊人”,这 个“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谦卑”。人际交往中,我 们应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把对方放在一个受尊重的 位置。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有自己的尊严和 人格,只有做到“我敬人人”,才能收获“人人敬我”的结 果。

(三)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礼”的解释是“履也”, 可见,践履礼仪、知行合一是“礼”字本有之意。礼仪教育 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使人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礼仪礼貌是结合生活实际、细化道德规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 式。中国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 之说。孔子曾告诉颜回,只有在“视听言动”上做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才能抵达“仁”的境界。荀子在谈到学习的始点和终点时指 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 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之所以学习的终点是 “读礼”,是因为“读礼”与“行礼”密不可分。荀子认为,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劝学》)一个人只有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法国学者孔特•斯蓬维 尔说:“礼貌是美德的外表,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道 德犹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因此,中 小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仪做起,将自己的言行举止 纳入“合礼”的范围,做到知行统一。没有对“礼”的践行, 礼仪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总之,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是实现 民族复兴的“软实力”,而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昔日礼仪 之邦辉煌的再造,都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从礼仪教育开始。

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中国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 资源,充分发挥仪式活动日用而不知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 做到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
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 己安人;
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 [2]张自慧.中国古代冠礼的德育价值探析[J].成人教 育,2011(6):42-4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