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高尚卓越的情操、品格和 行为特征,是一种最具科学理性的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崇尚真理、唯实求是、 锲而不舍、执着探索、善于怀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2]。随着科学技术对经 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增强,人们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人类的科学 实践、科学认知仅仅依靠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根本推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一 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精神。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 撑,科学就很难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科学精神是人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的科学实践的智慧总结和精神定位。领导者只有做到自觉地以科学精神为 指导来进行决策,才算迈出了科学决策的第一步。
(二)科学精神之于领导决策的价值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整 体发展顺利与否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故此,确保决策科学化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 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3]34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的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决策 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科学决策的 作用更加显得至关重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积极把科学精神运用到领导决策 的工作中,对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 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科学精神,可以避免领导思维方式的习惯性。尽管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已经被高度重视,且在提升领导者正确、科学决策方面已做出了很 多努力,但仍有不少领导在决策时依然难以摆脱长期习惯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决 策思维,在部分领导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定式思维看待事情、思考问题、指 导工作的现象。部分领导对科学决策不了解、不重视,还习惯于老方法、老作风, 不调查、不研究、个人专断、凭经验拍板[4]170。其结果往往是工作中常有碰壁, 且以失误于客观规律而收场。因此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的各级领 导从自身做起,着眼于新的改革与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科学素质,建 构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提升领导决策的问题针对性,减少领导决 策的盲目性。提高领导的科学决策水平,对于领导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 事,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现实经济工作中的盲目 引进、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都与决策的不科学密切相关。如今正值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领 导决策的领域不仅更宽了,情况也更复杂了,难度也更大了,而且决策也带有更 凸显的未来性和风险性。这些情况对领导决策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领导在决策 前必须理性地思考,努力做到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最后,弘扬科学精神,是规范领导决策程序、方法的基本保证。科学 决策是对领导谋划发展、管理实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 能。领导一般都承担着许多繁杂的事务,但无论琐事多么繁杂,都必须牢牢地抓 好科学决策。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把握问题,科学判断趋 势与形势,实事求是地规划方案,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方案优化与选择。只有 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决策,才能保证决策 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活动的成功率和社会效益。
二、领导决策中的科学精神诉求 (一)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科学精神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 本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求真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追求真理的精 神,它包含着崇尚科学、端庄正直、不阿权贵的特征,是决策者应具有的科学精 神的核心[5]。毛主席所主张的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和实践一致,是对科 学精神的精辟概括。实事求是之所以被看作是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不仅取决于它决定着 决策的成功与否,还因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 过严格的考验和磨练。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要求人们讲真话、干实事、收实效, 实事就是实际存在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科学。阻碍前进步伐的,归根到底就 是诸如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唯书唯上、故步自封等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 因素[6]。因此,在改进和完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进行 科学决策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这种精神。只有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实 事求是地分析每一件事的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7]。缺少了决策者本人调 查研究的决策都将是有失偏颇的。
(二)高瞻远瞩精神 科学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长期以来,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 精神的匮乏,使得我们形成了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定式思维;
想问题,办事情, 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正统性的权威,便于被别人承认;
其次是趋同从众。这些思维 定式严重地制约着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决策的落实。当前,一些领导有 想法、有目标,也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定的成果,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慢慢 地暴露出来了。长此以往,就可能使得整个决策前功尽弃,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与此相反,一些目光长远的领导干部,往往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完成每 一个步骤,用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因此,领导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 项目发动都要审慎考察,审时度势,全面分析,科学评估其对当前以及往后经济、 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不断增强 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8]。领导决策能否高瞻远瞩,决定着改革的进 展和事业的成效。
(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所谓的权威。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的实践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生命力的体现,是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会落伍。一个领导者想要做出 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即在针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决策时, 有超越前人的认识、提出新的科学决策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当前新时代、新局面、 新趋势对决策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决策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在发挥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9]140。当今世界纷繁 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常构创新思维之路,才能更好地 分析问题、找出症结,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见,才能解决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 找到好的出路,做出新的成绩。领导干部要摆脱理论与权威的束缚,善于创新、 敢于批判,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方法,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四)理性精神 科学决策呼唤理性精神。在领导决策中,首先,需要冷静思考,即在 遇到不利情况或犹豫的问题时,能处变不惊地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最理想的 抉择。其次,需要严谨。严谨的思维有助于领导分析问题周到缜密,这样不仅会 使工作的失误降至最低限度,同时领导自身的信誉也会不断地建立起来[10]。最 后,需要有批判精神。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怀疑。尊重科学,就必须破除绝 对权威,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理性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在保证科学的不 断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精神的本质在于能促使决策者更好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决策者冷静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使其敢 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领导决策中科学精神的培育 (一)科学态度的培养 培养科学的态度,就是培养看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实事求是的态 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
违背实事求是,就会 误党误国”,“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 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 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 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11]。实事求是是领导工作的基 本要求,是领导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是看问题、办事情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为科学分析问题找到起源,为科学的解 决问题找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 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 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弄清楚“实事”比较容易,因为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要做到“求是”就增加了一些难度。因为 从“实事”到“是”,是从抽象到具体,“求”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毛泽 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到:“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研究 客观条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存在。”[12]当前, 一些领导做决策时,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做“全 面”“重要”指示;
有的领导刚入职一个地方,还没有完全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就急匆匆地制定一套“发展蓝图”;
有的领导从个人经验出发,把成功的经验教条 化,工作过程格式化,殊不知时变事迁。结果是目标不切现实,落实不着边际, 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花时间去调查研究,花精力去深入探索, 把调查研究当成任职的必修课。首先,要把握“实事”,这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 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客观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其次,必须要在“求 是”上下功夫,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行归纳,从中找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群众利益的办法来[13]。一切从实 际出发,不是一个抽象口号,不是一个空洞道理,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自觉 和行动自觉,才能保证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科学意识的培育 在科学意识培育中,首要的是培养为民决策意识。执政为民、以民为 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所在,也是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检验标准,是 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决策时指出:“社会主义领导 的本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领导者要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观点作为决策的根本思想。这就要求领导在决策时必须实行 广泛的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 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14]“为谁解决问题”是一切领导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所 有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必须建立的价值标准,它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目标。人民群 众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离问题距离最近,对问题体会最直接、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 受者。领导决策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 群众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夯实科学决策的根基。
同时,要强化整体决策意识。面对现实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无论是 政治问题,还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都需要有关 联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决策者应该具备整体观念,从整体着 眼,全面调查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积极有效地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部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领导决策因 急功近利而狭窄片面,往往会出现决策及其实践效果在直接与间接、局部与整体、 短期与长期、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悖论。因此,科学的领导决策必须 要有整体意识。
(三)科学方法的把握 从某种程度上讲,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也是领导决策成败 和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如果方法得当,领导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反之,事倍功 半,或者徒劳无益,甚至可能酿成大错。为此,领导决策必须把握科学的方法。
首先,要集思广益。领导在决策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 解与决策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系统掌握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决策的信 息基础、资源基础和民意根基。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广泛征求区域群 众的意见,并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反映;
涉及到利益调整的,要广泛征求受益方、 受损方的意见,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感受;
不仅要广泛征求当事人意见,而且需 要听取专家、学者和第三方的意见建议。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搜集资料,养 成检验信息可靠性的习惯,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才能充分 发挥所获信息的使用价值,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深入调研。常言道,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的先决条件。领导决策前, 应就决策问题及相关事项进行深入调研,溯本求源,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 后果,藉此摸清决策问题的源头、现状与趋势。最后,跟踪问效。科学决断只是 良好的开端,关键在于落实。领导要密切关注决策的进度和进展,具体实事方案 的负责人更要积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决策的具体状况。同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 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要保存下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借鉴和使用。对于 决策落实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积极分子,应予以鼓励;
对落实决策不力、 应付差事、拖后腿的同志,要提出严厉的批评,促使其深刻的反省和检讨;
对于 屡教不改的同志,必要时可进行组织处理。
(四)科学程序的依循 领导决策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可划分为很多个互相关联但又相对独立 的步骤。概括来讲,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决策方案、评估方案、优化方案、选择 方案、实施方案与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决策体系,进而实现整个科学 决策过程。第一,发现问题,拟定决策目标。所谓问题,就是领导者决策时所要 解决的矛盾,它是一切决策活动的缘由和动力来源。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善于 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并提出决策计划,进而解决问题。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程 序的关键步骤,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明确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拟定出达 到目标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才能据此做出决策。确立目标,一般要求要有及 时性,即有实现目标的时间要求;
有责任性,即明确具体责任;
可控性,即对决 策目标要进行可控性监视。为了确保领导能准确地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必须亲 自实践,进行调研,获取最可靠的资料。
第二,拟定方案,即围绕目标而策划和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
科学决策对备选方案的拟定有着基本要求。一是目的性,即在拟定备选方案时要 准确把握决策目的,依照决策目的做出符合决策目标要求的方案。二是可行性, 即备选方案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切实可行。三是多样性,即提供尽可 能多的备选方案,各方案在牢牢把握科学性、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比较、 有鉴别。
第三,方案评估优化与选择。决策方案评估是对多个备选方案深入了 解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决定决策能否成功的关键环 节。方案优选的标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方案能够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 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实现决策目标。这需要领导一方面科学评价估量各种方案的效 能价值,预测其后果及各方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需要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得失, 提出取舍意见,提交决策机构。
第四,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决策者应及时归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收集人民群众对方案实施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这些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 总结,及时调整和修正决策内容。同时,领导决策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 新问题,也需要领导将这些情况和问题及时地更正和修订并纳入到已有决策中, 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提升领导决策的科学性[15]。
作者:孙友祥等 第2篇:对构建领导决策失误问责机制的思考 决策是领导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领导活动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各项 工作运行的起点。决策失误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主观的疏忽,或领导水 平不高,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决策的错误、延误或未能有效执行,从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社会负面效应等不良的后果。确保决策科学,预防决策失 误,是领导工作的永恒追求。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策失误问责 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是推进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法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强化领导责任、减少决策失误、及时纠正 错误决策和挽回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 党问责条例》,对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党政干部 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全 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遵循。《条例》的印发施行,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的强烈信号,是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强化问责、严 肃追责的重要制度利器,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条例》对“谁 来问责、对谁问责、什么情形要问责、如何问责”等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让问责工作“有章可循”,为各级党组织强化问责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在新形势 下构建决策失误问责机制指明了方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制度的生命在于 执行,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使问责严起来,才能发挥“问责一个、警 醒一片”的震慑效果,以强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构建决策 失误问责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时代意义的课题之一。
一、强化正确导向,健全和完善决策评价监督机制 好的决策评价监督机制,可以对领导决策行为产生好的导向作用,并 促进正确的决策理念、良好的决策习惯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反正,则 会对领导决策行为产生不好的导向,促进错误的决策理念、不良的决策习惯的形 成,从而造成决策失误。强化决策评价监督机制,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在坚持 运用价值评价标准和事实评价标准的同时,引入制度评价标准和程序评价标准, 减少和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要延长评价监督过程,使领导决策的评价监督不仅注 重决策实施结果,更要贯穿于领导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要健全评价监督机 构,积极推进问责主体多元化,重点加强人大和司法机关问责,强化以公众为主 导的外部问责机制,尽可能克服问责主体单一的局限性;
增强评价监督权威,使 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误必追究”的观念,教育引 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二、坚持以民为本,健全和完善决策吸纳民意机制 决策吸纳民意机制之所以必要,是现代权力授受关系决定的。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的权力,包括决策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 谋利益。表现在决策权力的应用上,必须保证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充分吸纳。决策 吸纳民意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建议提案的 办理更多地吸纳民意,更好地改进工作。如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得 不到采纳,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就很难真正得到发挥。为此,要有序公开 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的建议和提案复文,更好回应群众关切;
创新办理形式, 在可能的情况下由主办部门当面反馈办理情况,答复建议提案要有针对性,避免 空洞的“官样文章”;
要安排基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党政部门走访交流;
要强 化考核,使办理建议提案成为改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使多元化社会中的 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吸纳到领导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参考借 鉴。
三、鼓励社会参与,健全和完善决策公正公开机制 针对过去以部门利益行使决策权比较严重的问题,亟须健全和完善决 策公正公开机制。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需要多方的社会有效参 与。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领导决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各项决策真正走 上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良性循环轨道。要建立健全决策项目预告和重大事 项社会公示制度。凡属重大事项都应力求组织广大群众讨论,充分听取来自社会 各方面的意见,把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反映上来,同时让群众及时了解决策情况, 便于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作用,从而建 立起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要建立健全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制度所倡导的是一种现代民主精神,公正性是其 得以推行的核心理念。要尽快建立健全在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广泛参与基 础上的听证会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和需要决 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要建立健全专 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 作用,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四、实现权责一体,健全和完善决策利益奖惩机制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权力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只享有决策权力,而不必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就难以审慎地运用决策权力, 自然就难以防止和避免决策失误。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决策利益奖惩机制,必须建 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对 于领导决策失误的责任,应该根据决策性质、过错大小和损失程度予以相应的追究。要完善责任追究程序,把责任追究的过程和结果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避免暗箱操作,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建立正确合理的决策激励机制。由 于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生其影响已难以挽回。因此, 要使决策者真正努力避免决策失误,还应强化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决策者 尽可能实现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五、形成逆向保障,健全和完善决策失误纠错机制 问责追责之要,在于公信力与执行力的比翼齐飞。责不在于重,而在 于必行。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作为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性机制,对于防止或减少 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最重要也最 复杂的工作,影响其正确性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作为决策者来讲应当力求每一项 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从制度机制上来讲则需要建立一种逆向保障机制, 也就是说,一项决策在执行中一旦被发现不符合实际就应当得到及时修正,一旦 发现严重失误就应当得到及时中止和纠正,从而把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 到最低限度。对于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但多年来我国的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却不完善,问责与纠错迟迟没有常态化、规 范化、制度化。为此,要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一项决策做出后,对其实施 过程要进行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失误,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要建 立决策失误纠错改正责任制,明确纠错改正的责任主体,落实纠错改正的责任。
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 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决策失误纠错改正的制度环境。
作者:何侃 第3篇: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行政领导决策是行政领导体制通过严格的制度以行政领导为根本核 心来确定组织决策的行政领导体制,其作为行政领导体制下的决策体系,具有个 人专权、个人负责、集体负责、分权负责等体制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 体制的长期影响下,行政领导决策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决策失误普遍性,行政领导 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决策失误,从而造成社会公共资源、人力、 财力等的大量浪费。现阶段我国行政领导制度存在着官僚主义、权力集中、家长 制、特权现象等弊端,行政领导的决策和个人意愿严重影响着市政工程项目的建 设和党中央工作的贯彻落实,行政领导决策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继续健全和完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性障碍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行政领导决策的基本概况 行政领导和行政领导在组织决策中发挥的决策领导作用两部分组成 了行政领导决策,其具体含义是指组织中行政领导者依靠专家智囊机构能力、尊 重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等来选择适合的决策 方案并加以推行实施,这是确保我国地方政府顺利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贯彻落实 党中央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行政领导决策的主要特征 行政领导决策与其他普通决策一样作为一个指定行动实施策略的过 程,其具备一些特殊的特征,主要由以下几点,这些特征正是行政领导决策的特 殊性的充分体现。
1.对决策主体的限定 行政领导决策对于决策主体的限定基于宪法、法律、行政机关授权的 特殊性,只有经过三方面授权的集体或者个人才能掌握整个决策过程的决策权, 这也是行政领导决策中特定领导掌握主导权而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2.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行政领导决策本身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涉及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外交、社会生活、其他公共领域等事务,决策的对象具有复杂 性、决策内容具有广泛性。
3.决策依据法律限定 行政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是依法行政,这也就要求了行政领导 决策需要立足法律,所具有的职权应该是经法律授权产生,并且行政领导所行使 的职权和决策方案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这也就表明行政领导决策是依据 法律限定,具有决策依据的法定性。
4.以公共利益为决策目的 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行政领导决策都是基于群众利益、为了造福群众而产生制定的。现行的行政领导决策都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秩 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任务,通过制定有效科学的决策来完善公共基础设 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维护政府与公 众间的友好关系,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行政领导决策的范围 行政领导决策的范围是由行政领导决策体制细分下的组织机构体系 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组织部分结合形成的领导决策运行机制,其在保证行政领导决 策顺利进行的同时系统规划了各个环节各部门、各层次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 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监督方法。
(三)组织体系与运作机制 行政领导决策作为一个系统的决策运行过程,其体制包括了科学的行 政领导决策组织体系、科学的行政领导决策运行机制、相关制度支撑等。其中行 政领导决策组织体系包含了决策中心系统,即解决重大问题、拍板定案做出决策 的决断机构,处于中心地位,也是行政领导集聚决策权力和权威的机构;
具有辅 助功能的决策咨询或智囊系统,由多个学科专家集合而成,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 理论来对领导决策进行科学预测并辅助决策中心拟定决策方案;
行政领导决策信 息系统是顺应信息科技时代产生的,即通过信息技术设备来为行政领导决策收集、 整理、检索、储存、处理信息、提供数据,提高决策的高效和科学。总体而言, 行政领导决策中各个子系统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为行 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提供辅助依据,帮助行政领导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行政领导运作机制在其决策的程序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即发现 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订方案——综合评估——评选方案—— 试验和全面实施——总结修正、追踪决策,只有按照这样的程序各环节的固有的 内在关系连接起来制定决策并进行操作实施,行政领导决策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 作有效性。
二、行政领导决策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过度干预市场问题 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长期 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受到其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尤其在政治体制思想尚未完全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行政决策内容越位、对市场和企业干 预过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适应市 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历史遗留导致的过度干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决策代替市场 决策和社会组织决策,政府干预的范围过于广泛,并不断影响着本应由市场、企 业、社会自行做出决策的相关问题,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规律。
(二)行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机制构建不完善 行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机构具有决策的权力和权威,然而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行政领导决策主体间职责不明确、划分不清晰彻底,行政部门 内部决策与执行高度统一、对行政领导无法实现有效地监管控制,从而导致了决 策权力高度集中。
(三)薄弱环节:行政领导决策信息系统与咨询系统 行政领导决策信息系统与咨询系统作为决策子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现 阶段仍未能将其信息机构的决策信息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再者,咨询机构的实际效用发挥不佳,在法律上 没有明确其性质属性、行为方式、行为保障、工作评估、奖惩处罚等具体内容, 严重影响着咨询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公平客观性能。
(四)缺乏有效的法定程序来加以规范约束 我国现阶段缺乏健全的法定决策程序来对领导决策进行规范约束,没 有明确法定的听证程序、公开程序、审查程序和发布程序等,这也是行政效率低 下、行政处理事务冗长复杂的根本原因。
(五)决策失误后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推行“领导推荐干部责任制”、“健全干部的离任审 计制度”时期,尚处于“决策失误追究责任”制度健全时期,在决策失误后对行政 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惩罚处置方面还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健全行政领导决策的措施 (一)明确行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中领导者的角色地位 行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关键部位,而中心系统领导者的个人意愿和思想对于整个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促进行政 领导决策体制的健全完善,首先要明确行政领导决策中心系统中领导者的角色地 位,通过明确其组织、指挥、参与的权限来起到削弱领导者拍案定板的权力,以 法律来规范领导者的权力行使范围,尽可能避免领导者主观决策。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领导决策的全责体系 现阶段我国行政领导决策体制尚未健全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体系 尚在探索研究阶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行政领导决策的全责体系,通过进一步贯 彻落实“领导推荐干部责任制”、“健全干部的离任审计制度”等工作来明确行政领 导决策的责任,通过健全的全责体系来起到一定的警示和监督作用。
(三)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大信息系统与咨询的建设 针对决策系统中较为薄弱的两大环节,首先要加大对咨询系统的改革 和开放力度,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来增强咨询机构的独立性和政府管理的公开 透明性,尤其在对非官方咨询机构的建立和维护,要做到权力下放并受非官方咨 询机构监督,从而促使政府管理工作的有效提高。其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设备 来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以确保决策程序的有效运行,并促进行政工 作效率的提高。
(四)实行行政决策透明化:重大决策公示、听证 行政领导决策要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就需要将决策的全过程进行公示, 建立起公众参与、谈论、建议、听证、决策的决策参与机制,在保障公众知情权、 参与权的前提下实现公众对决策的监督作用,以集思广益的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 更多决策依据,从而推动行政领导决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我国行政领导决策机制的健全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但在健全完 善方面,增加决策的公开透明度将为领导决策带来更多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进 一步推行重大举措公示、听证制度,完善决策参与机制,推行“领导推荐干部责 任制”、“健全干部的离任审计制度”等,才能推进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完善。
作者:杨冠华等 第4篇:领导决策必须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一、树立民主法制观念的必然性 1、民主是决策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现代领导决策范围已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进和扩展到社会 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又都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完全 依赖个别领导人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如经济领域中就涉及产业结构、资金投向、 市场营销、职工就业、财政收入、经济与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教与经济等 各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只有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发挥领导班子群体的作 用,作出科学决策。这就要求领导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只 有善于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把握大局,防止决策 失误。
2、决策法制化是决策内容的严肃性与稳定性的要求 领导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要求现代领导者必须依法决策, 使决策法制化,以保证决策实施的连续稳定性。
决策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领导者行使权利的过 程。现代领导决策,要求领导者合法使用权力,依据合法程序来进行决策。只有 依法使用权力,才能保证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被领导者才会对领导者决策表 示自愿服从和完全接受。当然,领导者在机场中也可以发挥非权力影响力,但不 能依赖于非权力影响。离开了法制。领导决策的权威性就难以维持长久。
只要客观情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践结果也证明决策基本是正确 的,领导者就应当保持决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人为地破坏决策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使决策出现朝令夕改的状况,就会导致人们对领导决策的稳定性和连续 性,就必须使决策的法制化、定型化,也就是依法决策,即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 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度进行决策。一项决策一经作出,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修改,包 括决策者本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稳定与连续。
二、如何树立民主法制观念 1、民主意识应成为决策的突出特征 现代社会阶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民主观念和民 主作风。领导者民主作风强,就能广泛接触群众,听到多方面的意见,并由此获取决策所需要的全面、真实和可靠的信息,从而为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决策集团内部实行民主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使各种不同意见之间相 互交流,取长补短,以防止由于个人意见的片面性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也有利于 通过民主协商,把自己的决策意图转化为下级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决策集 团内部实行民主,主要领导要尊重领导班子中每个成员的民主权利,在充分讨论 广泛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依靠集体智慧形成最后的决策意见。决不能把个人意见 凌驾于集体至上,用个人意见代替集体智慧。同时,每个领导成员要敢于维护自 己的民主权利,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既要 坚持真理,也不固执己见,大家共同努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2、领导决策必须以人民利益第一为原则 我们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与准则, 所以必须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我们工作、决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每个领导者每 天要处理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多,但首先要从人民最关心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着手。只有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办实事,才能获得人民群 众的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选择领导决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标准,同时要充分 发挥人民的民主参与作用,以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法律的人民意志的体现,在决策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坚持人民 利益至上的原则,还要注意使决策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与法律抵触。一是坚 持目标必须合法。不能脱离国家的法律规定和要求自搞一套。二是决策方案要合 法。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不能只图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 而置法律和国家的利益与不顾。
3、领导决策程序民主化、法制化 对于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的领导者来说,必须善于“从群众中来”, 总结和概括群众经验,汲取群众的智慧形成指导我们决策的思想理论,同时,又 要善于到群众中去,使我们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客观规律,使领导决策更加 完善。
4、决策者应该树立法制观念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法制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带头学法 守法,严格执法,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自觉地依照法律规范、法律程序进行决策,从而有效地保证 领导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5、树立法制观念必须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 实践证明,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多种原因,任何杰出人物、杰出的领导集团,在思考各种情况时,都将面临 着矛盾和问题,一旦出现失误,仅靠决策者自身很难得到及时纠正,这就使人民 往往要为之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历史的教学说明,仅仅靠掌权者的信念、忠诚 和其他优秀的精神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严肃的。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有效 的决策责任制,使造成失误决策的领导得到应有的处理,才能保证决策的严肃性。
有了责任制,决策人才有责任感。只有建立决策责任制,把决策失误的板子打到 具体人身上,才能使决策人公正无私,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工作负责上来。
决策的目的在于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决策的制定和实现基 础目标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项决策的执行,从某种意 义上讲甚至比制定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制定决策是研究问题的阶段,执行决策才 是直接的解决问题的阶段。一项再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执行,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决策得不到落实,原因可以列出很多,但根本的还是决策责 任制的问题,还是领导干部责任不明的问题。有了决策责任制,该追究什么责任 就追究什么责任,该追究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这样才能使正确的决策落到 实处。
作者:张瑞雪 第5篇: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本文通过某地区建立公共图书馆储存大量的信息资源为例,来阐述其 在新形势下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的具体服务特点,分析如何找准服务渠道和服务 方式从而为党政领导决策工作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和公共图书馆是为党政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服 务的主要渠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日趋快速的发展,为党政领导机关提供决 策信息的服务的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时至今日,信息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妥善 利用已成为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必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何种渠道才能更好的 为党政领导提供更为准确且可靠的决策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笔者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探索了一条信息服务工作模式,并且能为党政领导提供 良好的决策服务,以供参考。
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资料贮备以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各级领导的决策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决策的准确、合理的关键是 具有完整且准确的信息内容。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已与能源、材 料并重,同时被认定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因此,信息资源在如今的社会经济 发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如果在信息获取中占据优势,不 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能为党政领导的决策工作提供助力。
如何在信息获取中占有优势,需要有新的途径并且结合多种渠道来完 成。具体的方法例如;
某市的信息情报的政府研究部门,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建立 了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订阅了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报刊4000多种,从而拥有了 丰富了资源储备。最近几年,又通过互联网,建立了庞大的数据系统,主要将重 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分门别类的呈现在网页的版面上,方便领导者阅读。
除此之外,该信息网络还对国际间的重要新闻、重大事件以及重要决策的资料进 行收集,并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以提供最为有用且核心的信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项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 问题也不断出现,从而给党政领导的决策工作增加的困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决 策者对于最新信息的掌握并且能够掌握信息来源的全面性。才能正确的把握当前 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而保证其决策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发挥各地区优势,获取当地的最新信息 我国社会注意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逐步发展阶段,随着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的发展当中,在工作中各地区的突破、 创新也有不同。一些创新的思路、新的改革措施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实践。在 这样的形式下,很多地区的报纸也有了各自的特色,对于本地区的工作报道都有 针对性的加强,这对党政领导的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信息的获取 上,各地区需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情报研究部门在获取当地最新信息时,也需 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归纳。具体的措施例如;
某地区的图书馆的信息部门主动的与当地市政府研究室进行沟通协 作,了解市领导所关心的问题,从而发挥该地区的优势,特别创办了一项专栏,该专栏的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外省市的最新动态”,该内容主要收集国内沿 海省市和发达城市的发展动向以及该地区党政领导的工作内容和相关的决策方 案以及具体的实践措施。第二是“我市的现状反映”,这项内容收集并总结了国内 各大报纸对我市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面的最新的报道信息,专注 于归纳各地区领导对我市政府的工作评价。为了确保信息收集的最新程度,在时 间上,该专栏每10天全面更新一次内容,两个专栏按照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 出版,每月三期。专栏的内容由该馆的相关专业认识进行采选,再制作成固定的 版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发送到当地政府的研究室,得到研究室的审阅、印 刷后再送到市级各领导者的手中。
信息收集、归纳最终整理要简明、扼要 党政领导对信息的需求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即简明、扼要。主要原因 是,党政领导的工作内容涵盖了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教育等,因 此其工作非常繁忙而且每项工作的时间也有限。所以他们对于信息的把握是要有 宏观性、广泛性以及综合性,而且对于当地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内容需要有针对 性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信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信息的提供要满足以上的要 求,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具体的措施以上述“2”中的例子进行延续说明。
图书馆将其所创立的专栏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可以定位在该地区 宏观的经济建设领域,并对该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讲解,其内容包括,各 地的建设与管理、各地工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各地农业结构调整情况与农 民收入的情况,以及当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措施及经验。内容的 重点反应各地在执行党中央不同时期各向方针政策的特色实施方案和目标。信息 收集兼顾外地报刊对于该市党政政策实施的评价。
决策信息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 党政领导决策的正确性、时效性、可行性是建立在其拥有当地大量且 准确的最新信息为前提的基础上,因此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最终归纳出简明扼要 的内容是一件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决策信息工作者的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要有一 个硬性的要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