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_多元文化背景的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_多元文化背景的概念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0-10 08:09:51 点击:

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

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 戚万学,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价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道德教育与文化建设 共同的交汇点。道德的教育价值与文化的教化意义均系于其 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价值规范与引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 系的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既承担着构筑中华民族文 化灵魂与价值观念的历史使命,又担负着促进文化发展与繁 荣的崇高职责。某种意义上。我国道德教育所遭遇的一系列 问题并不全是具体的道德问题、教育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文 化问题。它受动于并促动着社会文化的变革与转型。文化本 身的道德与精神价值,展示了人作为“道德存在”与“文化 存在”的统一性。只有构建自觉、自信、自为的道德文化与 精神文化,才能构建人的道德人格与精神信仰,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全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将“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 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 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作为文化事业的道德教育,如何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成为 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基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 的历史变迁与转型,正在从机理上对道德教育的发展产生着 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之一就突出表现为多元 文化已成为制约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文化事实与文化生态, 那么,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多元文化生态中的诸种文 化关系,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境遇中选择何种路径以实现 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等问题,既关乎文化的历史转型及其发 展路向,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多元文化的砥砺与冲突:我国道德教育正在遭 遇的一个文化事实。

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是我国道德教 育正在遭遇的一个文化事实,也是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时代 性、现实性的大问题。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冲突 乃至对立,表现得愈来愈显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 文化与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本源文化与他源 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 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激进文化与保守文化、经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自觉 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等在不同的阶层、人群与地域间交相际 会,构成了一幅众声喧哗的文化景观。而这种多元不只是文 化类型的多元,也是价值取向、道德趋向的多元,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 冲突。“文化的多元挑战人类原有的一元价值和文化霸权, 尊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使人类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 体系与行为方式渐趋多元化、离散化、冲突化。”② 如此 众多的文化样式交相辉映,冲突砥砺,既令人眼花缭乱,又 使人无所适从;
传统的主导文化模式出现了失范、松动的迹 象,而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尚未形成。反映在道德领域,“原 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趋于‘失效’”,而“社会发展和个体在 当今社会背景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未 十分清晰或被广泛认同与实践,这又导致了道德领域里相当 程度的‘失范’。”③ 这诱发了人们精神上“不在家”的 痛苦与困惑,由此,经验、实证、效率、利益、世俗价值等 成为人们“生活的逻辑和力量”④。就道德教育所置身的多 元文化境遇而言,我们尤其需要深思的是:面对现实的多元 文化图景,道德教育该选择何种文化?应如何看待不同文化 间的关系?人们能否、又如何抽取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应该由谁、以何种标准来评 判它们的优劣与得失?这些问题无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无可规避的理论和现 实的冲击,自然,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选择、价值建构、 人格塑造产生着愈益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在此意义上,道德 教育承载着多元文化生态下培塑学生自觉的主体意识及理 性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重任,承载着培育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时代责任。“寓于教育之中的文化启蒙使人内 在地建立起现代的价值取向,使人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 么’,而能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和自发性,以‘为什 么’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来对待生存。”⑤ 由此,处 于民族文化的自省与重建时代际遇下的学校道德教育,要想 真正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与道德人格 的挺拔之历史责任,就必须以直面多元文化的社会事实及其 价值影响的勇气,在文化自觉与理性选择中主动迎接多元文 化生态的挑战。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 要也呼唤着文化的精神支持与道德支撑,“事业的伟大奠基 文化的品格。我们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文化;
我 们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有崇高的文化追求。”⑥ 文 化的自觉和价值的优化是我们时代无可规避的责任,是道德 教育实践不能回避的精神依托和价值源泉。

二、多元文化生态中道德教育实现文化自觉应特别 对待的文化关系。

多元文化的历史事实和生态影响,使得学校道德教育 之文化自觉、价值自觉的任务愈来愈繁重、紧迫,它既关乎 文化自身的时代走向,也是道德教育文化使命的时代表征。

当前,面临多元文化的道德教育要实现文化自觉,尤其应合 理对待以下几方面的文化关系:
(一)他源文化与本源文化的关系。

道德教育是一项文化承续与文化创新的事业,它既依持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又构造着新的文化样态与文化价值。

在多元文化生态的既成事实下,道德教育面临着如何在诸多 相互缠绕、对立的不同文化间的艰难抉择。本源文化与他源 文化的冲突即是其中的一对棘手关系。我们认为,在处理他 源文化与本源文化的关系上,学校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立足于 本源文化基础上对他源文化的合理吸收、改造的立场。在全 球化、信息化进程如此波澜壮阔的今天,多元文化、多元道 德价值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广泛,现代社会不断使人们走 出本源文化的藩篱,在与他源文化的融合、碰撞中求同存异, 吐故纳新。开放、对话、融通、共生已成为文化与道德发展 的基本走向,而文化与道德的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渐受冷遇。

一种本源文化如若抱持封闭、保守的姿态,既无益于其他文 化与道德的竞争与发展,也无法保持自身的道德活力与文化 生命力。唯有积极参与文化的开放、交流与竞争,吸纳他源 文化的时代精神与积极要素,克服本源文化的消极、落后因 素,方能保持自身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与活力。这里的关键 是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前提:即以本源文化为基础,以他源文 化为参照和助推力,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共生。对本 源文化和他源文化的全面肯定与全面否定都是简单的形而 上学的做法。“中国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 上的数典忘祖和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 夜郎自大的傲慢态度。”⑦ 在实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 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尤其不可弃绝民族文化的道德与精神内核而走一条彻底颠覆传统、完全接纳西方文化的“全新” 路子。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立身于中华大地的土壤, 基于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道德传统与价值资源而 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它必定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拓展与延续、 诠释与构造。中国的现代化及文化、道德的发展必然要置身 于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中,但绝不 能因他源文化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夹击而改变自己的历史 道路。多元文化时代的道德教育,应始终立足于我国当前的 现代化实践,植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最终 建立起一套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肯定 要融合和吸收各种域外的因素,但外来文化只能是强身健体, 为我所用,而断不可全盘照搬。这是道德教育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根本立场。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道德教育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上,应当 持有的立场是:在承续传统文化之合理性、民族性、时代性 与扬弃其局限性、保守性、历史性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 的现代转换和现代文化的传统承接。沉湎于传统文化与传统 道德的精神自恋和全盘接纳传统的民族中心主义或保守主 义,秉持现代化的重新谋划而剔除道德传统、从头再来的民 族虚无主义或自由主义,都无益于甚至有害于道德教育文化 资源的传承与文化使命的彰显,因而是必须予以反对和批判 的。某种意义上,人们在拒斥道德传统、颠覆文化谱系的道路上走得愈远,就愈难以找回自我。“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 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 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⑧ 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和民族 振兴的起点与基石,“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也就失去了 文化的未来;
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 希望。”⑨ 无论现代性的谋划多么迫切,我们都不可避免 地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文化传统既蕴含着我们的文 化基因,标志着我们的文化根性,也是我们寻找和创造新的 自我的前提。“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 的”⑩ 各式各样的文化传统不只是静态的存在或已经流失 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动态的生活,它以这样那样 的方式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绵延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生活样式。

失去了对传统的自觉体认和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撑,道德教育 就会在价值迷失中失去文化的根基。道德教育的现代化改造 绝不是与自身文化传统、文化谱系的彻底断绝或颠覆,它一 定是植根于自身文化脉络与传统因子中的“再造”,是自我 的文化生命的延续和成长,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自我确认和 调整,断非完全嬗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化。如果说,道德教育 的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是文化传统的自我更新,那 么,它就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而是渐进的;
并且,这种文化 承续也只能通过文化的手段即文化精神、文化氛围的浸染和生活实践的锤炼而实现。由此,道德教育要开发、利用传统 文化就必须立足于现实,以现在为坐标,赋予那些有生命活 力的传统以时代意义、道德意义。展望未来、进行文化路向 的抉择固然紧迫,但能否以清明和理性的态度面对自身的文 化与道德传统,进行基于传统之上的清理和开掘,同样也显 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信心。(11) 离开了与生俱来的文化 基因,继后的创造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成为无根的游离和漂 泊。一句话,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中华民族自身 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重 要课题。

(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上,应该遵循和而不同、 互惠共生的思想路线,尊重人们的自主选择,通过平等交流、 相互理解、合作共赢、相互学习而非势不两立、彼此争斗、 相互隔阂、妄自尊大的方式,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创造出一 种新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纵观人类文明史,不同文化间 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往往赋予一种文化以新的生命活力,并 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品质、文化价值与文化样式。而文化一 经约化为给定的、不变的形态,发展为一枝独秀的样态,就 会失去有机生长的生命活力而沦为僵化的东西。主流文化与 亚文化不是也不应该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多 元文化的存在,实质上是不同主体的生存权利与价值认同的 文化表征。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理解水平的差异与多样性,预示着文化的多元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也意味着亚文化 存在的某种合理性。这是文化发展基本而普遍的事实。当代 中国,不同民众的多元需求、利益、生存样式与多元的价值 观念已不再被限制或禁止,而是被默许、宽容或鼓励。人们 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权、价值选择权。不同阶层、地域、文 化传统的人信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只要不互相对抗, 就完全可以为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增添新的色彩与活力。因 而,以社会文化为精神与资源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 接受多元文化的生态事实,充分尊重多元主体各自的文化权 利、道德责任与价值认同,建构一种基于道德主流文化与道 德亚文化共生并存、主体多样性与价值多元性和谐相处的道 德教育目标体系。换言之,应当确立既尊重差异以保持文化 的多样性,又坚持认同以追求文化的统一性的原则。面对多 元文化和道德亚文化存在的事实,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和而不 同的指导思想,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以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推己及人、宽容豁达、包容异己、共处共生的心态主动 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既不盲目拒斥,又不削足适履,而是 在借鉴与融合中取得适应新时代、新形态之文化选择的主动 权,为道德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与资 源。

三、多元文化视域中学校道德教育实现文化自觉的 可能路径。

面对多元文化的生态事实及其现实影响,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文化自觉,不仅需要申明自身的立场,更要将自己 的立场融入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一)尊重学生文化选择与道德人格建构的主体地位, 培育其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能 力与道德人格的关键。在文化主体与文化类型多元化的时代, 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 而使其学会在多元文化中进行自主价值选择。某种意义上,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性的创造”(12)。多元文化的历史境 遇使得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价值选择、道德困惑与文化 冲突,传统的价值顺从与道德规训的道德教育观遭遇严峻挑 战。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 多元价值观中理性选择合乎时代要求与个体成长的道德观、 价值观,成为道德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多元文化时代, 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唯一性已逐渐被多元性所取代,从而 具有了显著的自我性、建构性;
由此,道德教条与规范的单 向传授与被动接受的方式必将让位于主体对文化的自我选 择、体认、理解以及道德人格的自我建构。培育具有独立选 择与判断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使学生在文化多元时代 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自决的基本前提。“只有培养学生的主 体性道德人格,才可能使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不 至于迷失自我,成为随波逐流的人。”(13) 因此,道德教 育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与校外活动、生活实践与社会交往等渠道,引导学生“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 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4) 以不断增强其道德判 断能力,形成稳定、健康的道德人格。应当反对“一刀切” 或人为地将文化和价值等级化的简单做法,鼓励学生自主作 出选择,引导其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弘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二)通过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比较、融合与选择, 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共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承认社会的文化样式与价值观的多层次性、多样性之 普遍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多元文化都是我们追求的。相反, 由于人们之间的文化习惯、利益诉求和价值认识的多元性、 差异性,多元文化与价值之间事实上总是存在着高低、主从、 深浅、内外、雅俗等差别;
而且,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地需 要文化与价值的多样性与有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一个时代 的文化建设必须站在求同存异的立场上,立足于最广大民众 的共同生活和整体利益,既要承认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又要 扩大价值共识,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以构建民众共同 接受与追求的主导价值观。因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 化,应对其他文化系统持基本的宽容和欣赏态度,这既是对 别人的尊重,也可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15) 事实上,无论多元文化的势头多么强劲,对处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关键阶段的我国来说,树立一种“合乎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核心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这个 时代“最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16) 因为,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 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标志,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聚合民心的旗 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7) 只 有站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公共立场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利 益和立场上,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才能成为受人民衷心拥戴、 乐于参与的事业;
只有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文化目标与 价值认同,才能凝聚民心,激发民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符合 我国的社会现实和制度特征的必然选择。

一种文化的发展、完善、转型,是通过选择、吸收、 同化不同文化样式与精神最终变成自身文化的构成性要素 而实现的。在全球化、多元性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愈来愈 具有共享性品质。尽管处于多元文化包裹的道德教育能否形 成、培育出人们所期待的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未知数,但道 德教育实践中基于某种公共理性的价值共识和普遍精神,确 实在缓慢地增长。比如: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传递给学生一些 基本、普遍、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与标准,如诚信、善良、 同情、自尊、勤奋、谦逊、负责、爱国、公平、正义、合作 等,并使其内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 在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意识与观念的同时,还 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等途径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18) 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 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9) 唯 此,方能克服学生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思想焦虑、惶恐不安、 无所适从、价值迷惘、道德失范、精神焦虑的状态,重建一 种基于共同信念基础上的道德观、价值观。

(三)革新传统的规训、授受式的教育方式,代之以 开放民主、相互对话的教育方式。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既承担着求同存 异、引导学生尊重文化与价值多样性的任务,也担负着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现代 公共生活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这就需要革新传统的授 受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代之以民主、平等、对话的教育 方式。文化的隔阂、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观念的对立,只 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得以消除。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 道德教育必须正视现实,树立开放、宽容、尊重、理解、借 鉴、共享的心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心胸来审视形形 色色的文化样式和价值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展示文化的丰富 性、多样性,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

应该以温和、理性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欣赏不同的文化, 寻找文化与价值的共性。一句话,多元文化中的学校道德教 育,应以发展学生的“深层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为目标,以建构其先进的文化观念与正确的道德观念为指向。这里的“深层对话”,简言之,“就是进入其他视角并相互 改变地重返自己的视角”;
这里的“批判性思维”,概言之, “就是将我们的无意识假定提升到有意识的水平以便我们 能理性地对它们进行反思和取舍,根据每个论断的具体背景 确切地了解其真正意旨是什么。”(20) 单一的课堂讲授、 价值灌输、道德训导都无助于学生认同并形成稳定、一贯的 价值观。只有引导其通过对多元文化与价值的分析、比较与 鉴别,才能使其自主建构符合主体需要与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道德观。

注释:
①(17)(1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 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②(13) 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 的困境与抉择》,《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

③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 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④ 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 《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⑤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第325页。

⑥⑦⑨(15) 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6日,第1版。

⑧ 余英时著:《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29页。

⑩ [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 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11) 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 化选择》,《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12) 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14)(1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 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