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探析] 小学教育专业怎么样

[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探析] 小学教育专业怎么样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1-21 08:41:10 点击:

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探析

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探析 一、培养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应 然追求 小学教师培养由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迅速转型为 以本科高校培养为主,不仅是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是小学教 师培养的质的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小学教师培养中问题 不断,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教师培养实践具有一 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什么样的人似乎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改革开 放以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越来越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模式,在 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高等学校一个 发展势头迅猛、为数众多的专业。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实际, 早在2006年,顾明远先生就曾指出:“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 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 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 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 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1]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无 多大改观。为什么说在师范教育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 教师”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师范教育改革中优质的中师教育 资源大量流失,而一些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 业生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关于小学教师应 该具有的规格,在教育界几乎已成共识,小学教师应该是高素质的。但是,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培养目标上,学术性和 师范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现在人们逐渐在认识层面达 成共识,即这两者可以兼容和共生,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 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也就 是说教师的专业特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两方面, 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构建,达成平衡,实 现融通。然而,高师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纷纷加盟小学教师培 养的行列,这些学校中有许多原本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己任, 本身就有追求学术性、忽视师范性的顽症,加上对小学教育 及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难以甚至 不屑加强师范性目标的构建。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 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 教育。另外,教师准入机制的低门槛以及频频发生的非师范 毕业生与小学教育毕业生同台竞争小学教师岗位的现实,也 在不断削弱人们对师范性目标构建的认识。在认识上和实践 中,高等学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的 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混乱,如有人认为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实 践性人才,提出培养合格型的小学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 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入职适应性,降低了 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小学 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小学教育 专业实践者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 才素质与中等师范和师专培养的人才素质应该具有质的差异。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秉持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卓 越小学教师培养作为应然追求。具体而言,卓越的小学教师 应具备研究者的特质。

(一)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师资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一 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优质的小学 教育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教育应 该是优质教育。卓越的或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在世界各国特 别是发达国家均已受到高度重视,如芬兰早在1979年就认为 教师职业是具有研究性的职业,小学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 自1980年起芬兰教师教育从技术性转向学术性,采用以研究 为基础的方式培养未来教师[2]。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带动了世界性的教师 专业发展运动,2011年,美国教育部又发布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教师》,提出要改革教师准备计划,对国家教师质量 予以改进、问责和重建[3]。为了有效地保证教师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澳大利亚在2000年以来几届政府持续推 动优质教师行动计划[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 师教育专业化运动起步较晚,但对优质小学教师培养也已提 到重要位置,高度关注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国务院对教师队 伍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 业标准》的基础上,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 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卓 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 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 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 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 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 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同年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的试点改革,明确了教师教育中的 卓越化目标指向。

(二)儿童的优质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小学时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生的成长过 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的成长应该 优质化,即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够为未来的学习与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优质化发展的实现既需要良好的学 校制度与环境,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教师是影 响学生成绩的最关键的变量”[5]。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 育中,学校因素常常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柯尔斯腾・奥尔森 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创造力、人格等方面会造成伤害。“学校 的伤害导致我们作为学习者疏离了自己,减少了我们学习经 历中的乐趣,并且造成了内部抵触或低水平表现,很多这样的创伤都需要花费终身的时间去平复。”[6]因此,学校 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 素质的教师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学校因素对学生的伤害,同时 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三)本科教育的追求应是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指向 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使命的,小学教 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学历达到本科水平,在质的规定 性上也应该是达标的。基于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 卓越小学教师应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应然追求。这一目标的确 立是以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 是高中起点,在激烈的高招考试中能够达到二本分数线进入 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特别是在河南省,意味着学生具有良好 的智能条件和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 学生的教师素养应该能够达到卓越的标准。目前,开设小学 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 学的转型,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否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产生矛盾呢?我们认为二者并 不矛盾。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理 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应是并重的,这样的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 性才会更强,发展的潜力更大。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指向本身就是清晰的,并不因为学校转型而发生改变。从学 校发展角度出发,卓越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 誉,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应一以贯之。

(四)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职前培养应为教师打 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内在品质而言,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人才能从事的职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 具备良好的素质,成为社会的楷模;从教师承担的任务而言, 培养人的任务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师不断的职业成长与追 求,在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是专业成 长的动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比普通教师体验的职 业幸福感更多,更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但是目 前的小学教师中,许多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体验,职业倦 怠,职业冷漠,职业病态行为经常出现,导致学生发展受到 伤害。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追求中,确立卓越的培养 目标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 学生入职后的迅速适应,也有助于入职后的专业成长,使学 生在未来的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经常获得职业内满足,拥有 完整的、幸福的教育人生。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角度以及职业 关怀出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也应成为教育的价值 追求,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为成就的对象。综上 所述,同时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小学教育本 科专业应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追求。我们认为,卓越的小 学教师的基本指向是研究型小学教师。具体表述为:具有良 好的专业情意,正确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身心健康,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 要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型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 的取向上,教育理论界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育理 论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实践―反思取向,强调教师在实践 中的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价值;生态取向,强调教师成长过 程中的情境性。但不管哪种取向,都要面对小学教育的实践 情境,小学教师面对的情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人才培 养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研究者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应贯穿教 育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理性,提高人才培养 的实效性。王智秋认为,“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是时代对小学 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缺少的能 力之一”[7]。教师研究者的意识与实践也有助于教师的 成长,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 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努力实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 习”的理念,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具 体分析,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模块化的可选择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依据卓越小学教师的 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形成“通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综 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研究性能力的培养,为毕业生成为 胜任多科教学的研究型教师提供课程支持。在课程的设置过 程中,要精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严格要 求,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重视开设提升学生研究意 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门 为学生设置研究课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与指导 等,使学生形成对研究型教师的认同接纳与实践[8]。

(二)形成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基础教育的互动机制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这是教师教 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对于教 师职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 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及小学合作。高等学校要与政府及教 育行政部门经常沟通,与基础教育多角度地深度融合,形成 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 为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三方互信工作 机制。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施主体,高校应与教育行政部 门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使教育行政部门 了解、理解卓越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义务;
积极主动地与小学建立沟通合作关系,促进参与卓越教师培 养的学校的质量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管理者及教师对培养卓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导向,全程实践,实践教学理性化 小学教师工作是实践性工作,教师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于 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 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 德品行的彰显。”[9]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以理论学习为 指导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形成和发展的。为了培 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品质,实践课程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明确每一阶段实践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以目标驱动实现 实践教学有效化。注重提升理论学习的实践品性,教师在理 论讲授时要紧密结合小学教师工作实践,课内外实践相结合, 同时在实践性强的课程上吸收一线优秀教师承担部分内容 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获得小学教育的直 接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 导进行实践,审视实践过程,反思研究实践过程,使理论与 实践有机的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实践教学,使“实践前―实践 中―实践后”全过程有明确要求,做到实践前有计划,实践 中有指导、有研究,实践后有反思,使实践置于理性控制之 下,提高学生实践的理性水平。集中到小学进行教育实践不 少于一个学期。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本专业学生以 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选题,以实证的方式开展研究、撰 写论文。(四)“双导师制”师资模式有效化 双导师制是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培养策 略。但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目前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双导 师制指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职前培养 阶段共同参与培养的工作机制,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素养的有 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一线名师应该形成教师 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如合作开 展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等;建立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互换 机制,引导、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教师教育类教师到小学一 线顶岗实践,鼓励高校教师到小学名校学习,每五年有不少 于一年的兼职任教、挂职实践,获得小学教育的感性经验, 理性审视小学教育,研究、引领小学教育发展;为一线名师 到高校进修,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高理论素 养和研究能力,形成实践智慧。通过四年不间断地有效实施 双导师制,使学生全程接受双导师的影响熏陶,树立职业理 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研究性地从事小学教育工 作。

(五)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卓越 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 容的选择方面,突出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先进性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反映小学生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的最新成果,帮助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理解小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紧密结 合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帮助师范生形成专业技能;研究性 是指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素质为指向,为学生的未来 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 中,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 模式,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 组织形式方面,实施以小班化为主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项目驱动、任务中心、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合 作学习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课程模块为中心 完成小学课程或课堂设计,撰写具有实践元素的课程论文等 形式提升学生的小学教师专业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自始至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以研究者的 视角审视理论的实践价值,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品性,为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理性平台。

(六)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学习机 制 卓越教师的培养依赖于被培养者的主体自觉,即学生应 形成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质,在行为上有追求卓越的实践。在 教师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卓越的价值追求的 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 支持、教师指导,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沙龙等形式学习,到小学一线中学习,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 化的学生学习机制。

(七)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对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 中,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机制,动 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为了保证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广 泛征求各方意见,建立卓越教师具体标准,以标准为依据, 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多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以评价促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可持续发 展性,形成高校、政府、小学、学生、家长、社会专业团体、 媒体等多方参与的、多视角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形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