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3篇 小学教育专业怎么样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3篇 小学教育专业怎么样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1-21 08:40:59 点击: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3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3篇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为更好的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 对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通过建立有利于小学教育专 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制度;
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实践能力;
加强见习实习的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等途径,改革教研实践环节以培养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教学 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面向基础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界对小学教师学历和各方面能力 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运而生。目前为止,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了不少毕业生。根据高校对小学教育 专业学生的了解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理论水平较专科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却 不如预期,直接导致新教师适应期延长,无法快速胜任工作。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各项技能的掌握在职前教育 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 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践 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 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重视和改革实 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建立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制度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 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

[2]实践教学模块众多,想要真正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 要课时、师资等的保障,具体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方面。

(一)校内实践教学制度的改革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重视 理论教学,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学分学时,导致实践教学 空间不足。实践教学在实际执行中缺乏相应的课时保障,效 果大打折扣。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邀请教育学领 域的专家学者和小学校长、优秀教师等召开小学教育专业建 设指导委员会,了解目前小学对小学教师应具备能力的要求, 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删除一些用处不大的理论课 程,将某些主干课程中的交织重复的部分进行合理安排,采 用模块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同课程不再重复讲授,还可 将部分专业必修课改成限定选修课等。通过精简、压缩、合 并理论课程的方式,腾出一部分学分学时用于实施实践教学。

此外增设适应小学实际需求的实践课程。统筹安排实践教学 各个环节。实践教学并不是零散的活动,而是贯穿于学生大 学四年的学习,必须将实践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好 各个环节,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将对学生各项师范生技能、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的训练,分解成一个个阶段目标,做 好各个学期的任务安排,经常性的让学生进行教育实践体验,整体上把握实践教学。

(二)校外实践基地制度的改革 校外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让学生 真正接触小学实际的教学情境,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小学实践, 但实践基地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此,改革校外实践基地制度, 加强与小学的合作,让实践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聘请优秀 小学教师为学生授课和指导。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导师制, 每个学生拥有一位校内导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

此外还可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行 双导师制。学生课余时间可到校外指导教师所在班级观摩教 学,接受指导,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 必修课程诸如教学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可以外聘优秀小 学教师给学生授课。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授 课时能结合小学实际举例,效果更佳。此外经常邀请优秀小 学教师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讲座,少先队活动、社团组 织与管理等选修课程可通过模块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 导。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课 程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相应的理论和实 践学时分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执行的并不理想,存在压缩 实践教学学时,或者实践教学成果不佳的现象。这与教师自 身知识结构组成有关,大部分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校 任教,缺乏小学任教经验,对小学不了解,因此上课容易存 在偏理论化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导致对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如说课评课等的指导也不够到位, 无法给出最佳的建议,阻碍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应 安排教师尤其是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甚至挂职顶岗,深入小学课堂,熟悉小学教材,多观摩优秀 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胜任小学课堂教学要求自己, 获得更多小学教学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多采用 案例教学、微格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教学。

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 掌握的技能较多,包括普通话,简笔画,三笔字、课件制作、 说课、评课、科研能力等。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高校方面则需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外辅导,并制定相应的 措施督促和帮助学生训练,提高技能。1.制定职业技能训练 和考核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做了课程上 的安排,开设了诸多相关的技能课程,如美术、汉字书写、 教师口语、音乐、各科课程与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等。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并不是单靠一门课程就能达到的,课 程只是学生的入门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外的不断练习。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技能练习的督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制 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方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的课程安排,将学生应掌握的各项技能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 训练,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每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教师对 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应掌握的各项技能做出具体的考核要求,每学期期末进行 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未通过考核者继续练习, 直到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进行实习前的校内试讲, 校内试讲通过才能参加实习。通过硬性规定,提高学生练习 的自觉性。2.依托学生组织和比赛促进技能发展高校有各种 各样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涵盖范围广,参与层面宽。鼓 励学生参加合唱、舞蹈、书法、心理咨询等社团,社团中有 众多兴趣一致的同学还有辅导老师的指导,在团体活动中更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同时 不断提高各项技能。另外一些需要在模拟教学中练习的技能, 如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组织技能等,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 组,以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进行练习。此外经常举办各种 类型的比赛,以赛促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检验 各项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对优胜 者给予奖励并对其进行培训,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3. 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当代小学教师必不 可少的一种能力,是对实践教学的感悟和研究。具备科研能 力,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因此 应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论 文写作方法的学习,教育实践的感悟和实际动笔的锻炼。收 集第一手资料。每次见习实习,参与教育调查时,要求学生 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学校、教师和学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反思和总结,教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此搜集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素材。逐步练习写作。实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 学位论文,通过三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论文写 作能力。课程论文作为论文写作训练的第一阶段,以所学专 业课程为中心,教师讲授最基本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论 文写作后练笔,并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入门。

学年论文则是对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结合《小学教育 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练习撰写相对正规的论文,为毕业论 文的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科研水平的最终检测手 段,通过前期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训练,学生到毕业论文 写作时便能基本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加上参与教学实践时收 集的相关材料,不至于手忙脚乱,无从下笔。锻炼提升科研 能力。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申报和调研,安 排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学生了解课题的整个过程。

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申报书的填写到 计划的实行到研究成果的撰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见习实习的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领域分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 验,其中教育实践与体验又具体分为具有观摩、参与、研究 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要求大力推荐课程改革,强化教育 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 间和质量。[3]教育实践有见习和实习两种,见习以感受为主,实习以参与为主。教育实践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 直接接触小学机会,在教育实践中各种技能能得到有效锻炼。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见习实习的管理,做好规划。明确见习实 习的任务。见习实习前做好工作计划,明确告诉学生本次见 习或实习的内容、具体任务、要求、见习实习结束后应上交 的材料。见习要求依据每学期所学课程的不同做相应的调整,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小学见习,在见习之后组织学生开展 课堂讨论,了解学生观察的视角和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遇到 的困惑和问题做相应的指导。实习的任务则是综合的,既有 教学任务、班队和课外活动,还有个别教育活动等,将所学 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中。延长见习时间。每学期有目的,有 计划的组织一至数周的见习活动。第五、第六学期,学生专 业课程学习基本完成后则逐步让学生参与小学的实际运作。

如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合作实行 的浸入式见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浸入式”是指学生在 教育见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性方式观察和体验教学工作、班级 管理工作、家校联系工作、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等小学教育的 全部实践活动。附小为每位学生安排一名见习指导教师,每 周星期四下午半天作为“浸入式”见习活动时间,学生在教 育见习过程中可以为指导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跟 随指导教师通过参与性方式观察和体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班级管理工作、家校联系工作、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等学校日 常实践活动。[4]这种深入的见习方式,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观看层面,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亲自参与 其中,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短处,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 性提高练习。加强对实习的管理。相对见习,实习的时间更 长,内容更全面,参与程度更高,管理上也更加不易。集中 实习是一种理想的实习方式,由高校选择比较好的小学安排 学生实习,高校有带队老师,实习学校有指导教师,集中实 习也便于管理。但因实习学校容纳人数问题,学生的个人实 际情况等,无法全部采用这种方式,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一般 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高校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更应 该给予关注,要求学生选择好的小学,至少是中心小学以上 的学校,组成实习巡视小组对其进行巡视考察,并为分散实 习的学生指派校内指导教师,要求教师通过邮件、电话等方 式与学生保持联系,进行指导。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 发展的趋势,对于小学教育专业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 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技能,能够快速胜任 小学教师的合格毕业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实践教学改革的 路上仍需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第二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摘要:卓越教师培养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指 向。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在其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依然 存在诸多问题,如师德教育类课程的严重缺失,教育类课程 内容缺乏与小学教育实际的针对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与 门类亟待加强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提高教育类课程与小学生 发展特点的吻合度,丰富教育实践的形式,明确实践要求, 积极进行课程实施方式改革。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 见》,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然而小学教育专业在其课程设置与 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卓越小学教师培 养目标的实现。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信念与师德教育的严重缺失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指出,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养成教 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 引导师范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1]。教师专 业信念的树立意味着教师对教育事业责任感的强化。当前我 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中,更多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 掌握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与职业道德 方面的课程严重缺失,部分高校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一 两门例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规等相关课程。显然, 如此单薄的师德教育课程对于强化未来教师的专业信念是 远远不够的。

(二)通识教育的比重与课程门类均有待加强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且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 融合的课程体系。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存 在如下问题: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严重不足;通识教育核心课 程涉及领域比较狭窄;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 融合程度较低。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在通识教育方面中外存在两个明显差别:一是国外的通识教 育课程所占比重远远高于中国高校,如表1所示①;二是国外 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如美国肯尼索州 立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涉及数学与英语、社 会与制度、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科学与实验、与专业教 育相关的学科等六个领域[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大学 生则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思 想政治类课程的学分考试中,无暇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等 领域。

(三)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亟待提高 小学教学实际表明,小学教材中文化知识本身难度并不 大,关键在于面对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学生如何进行有效 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应具备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高的教 育教学水平和艺术,更应注重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要求小学教师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在此 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3]。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分科课程,或是 综合性程度较低的课程,每门课程在教学时更关心本课程内在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基础性与学术性。学科专业课程与通 识教育之间几乎完全割裂,例如大学语文与汉语基础、小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课程分别是在不同学期、跟随不同 院系教师进行的毫无关联的学习。事实上,小学教育中的许 多问题是需要从整合的层面进行解决的,被割裂的知识结构 无疑会导致未来教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四)教师教育类课程缺乏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 效关注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高校要结合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 心理科学等新成果。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小学教师要掌握 小学生发展的知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 小学生学习特点。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 教育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针 对性。例如,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在第五、六学 期都开设有课堂管理课程,如表2所示,但是该课程的学习 内容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分阶段设置的,即课堂管 理Ⅰ和课堂管理Ⅱ分别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不 同阶段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然而当前国内小学教育 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大多还是以学科课程论为基本价值取向 ①。很多教育类课程依然是原来高师教育系课程的翻版,即 便前面加上“小学”的字样,实际的授课内容也大多是教育 原理方面的内容[4]。所开设的教育基础课程门类繁多且内容笼统,与小学生身心发展具体阶段的特点具有密切联系 的课程非常匮乏。小学教育中儿童学相关知识的严重缺失, 必将造成未来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关于“儿童的知识”,这将 直接导致未来教师与儿童世界的隔离②。

(五)教育实践缺乏层次性与深入性,教育实践评价缺乏 针对性 小学教育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值得反思的是教育实 践。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 缺乏层次性与深入性,实践形式过于单一。比较研究结果显 示,美国高校在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不仅教育实践时间总 数远远超过国内,也更加重视教育实践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实践形式大多是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如表3所示。

教育实践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实践的目标表述过于笼 统,缺乏针对性,学生很难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系统 地按照目标与规范进行实施。再加之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过 于刻板,更多关注学生量化的实习成绩,如此的评价导向势 必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关注实习成绩的高低,忽视自身 教师角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教育实践偏离最初的 目标。(六)教师教育者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革 新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高校要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结合小学 教育教学的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并积极推 进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 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和学科综合性特征,对学生的实践性及综合素质要求比较 高[5]。而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小学教师教育者, 其自身专业素质及提高直接影响未来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与 素养的形成。当前高校有不少教授教育类基础课程和学科课 程的教师对小学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比较陌生, 理论讲授几乎完全脱离了小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真实情境, 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几乎是讲授教育类公共课程的翻版。如 此脱离小学教育实际的教学与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是格格 不入的。

二、改善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德教育课程比重,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 式 高校应当加强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首都师范大 学初教院的培养方案,开设如“教师职业道德”“小学德育 实践论”“生命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5]。

当然,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绝不是显性师德课程独自承担得 了的[6]。高校不仅要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言传身教的 重要影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隐性课程的重要功能, 更要注重未来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自身专业理念的 渗透与提升。高校要努力探索师德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如可 以与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结合起来,培养其教师情 感,锤炼其教师意志[7]。另外,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外, 还可以邀请小学教育一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楷模走进大学课堂等途径,以论坛、讲座等灵活的方式,丰 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提高课程的选择性 通识教育课程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合 理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学科视野,对未来教师整体素质的养 成及提高具有极大意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其 知识维度也明确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综 合知识素养。针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存 在的问题,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进一步提高通 识教育课程的比例,拓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领域,增加 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性,并逐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 业课程、教育类课程之间的融合程度。

(三)提高教育类课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与特点的 针对性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 题,即课程目标忽视了未来教师即将成为儿童的研究者,课 程结构与内容缺乏对儿童学的有效研究与紧密关联,课程实 施脱离了小学教育情境。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 计应当以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主要线索,即课程开设应当结 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 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实际 需要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8]。(四)加强综合课程建设 综合课程建设要求高校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践需求, 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 由多种相关学科共同支撑的,因此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 科专业课程体系。事实上,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 小学教师来讲,是难以把学生应有的知识与能力分割为完全 孤立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综合课程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科 课程之间的整合,还应体现在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之间的高度融合。例如,教 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可与政治理论课程进一步整合, 教师信息化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大学语文与语 文课程教学论进行整合。综合课程建设也要求高校逐步开放 各院系间的隔阂,把相对封闭的环境转变为开放的系统,从 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五)丰富教育实践形式,明确实践要求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并分阶段设定目标。这不 仅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也为实践的评价提 供了有效标准与依据。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可以借 鉴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三层递进式全程实践课程 体系:第一层次,模块式的训练与体验,时间为第一至第四 学期;第二层次,系统的观察与研讨,时间为第五至第六学 期;第三层次,完整的实践与反思,时间为整个第七学期[9]。其实践模式是多层次、多维度、递进式的实践取向,是伴随 着师范生学习年限的变化、自身角色认知的变化而逐级强化 的实践课程设计。

(六)关注教师教育者自身专业发展,进行课程实施方式 的改革 高校不仅要鼓励教师教育者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面 向小学、了解小学、研究小学,还要通过专项培训、访学进 修、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化水 平。同时,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小学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 系,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积 极探索“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逐步 形成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模式。小学教师教 育者自身要不断研究并革新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 入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课程改革以及教育 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必须积极进行课 程实施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采取更多灵活的如模拟课堂、现 场教学、情境教学以及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改变传统 的课堂模式,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带来更多新鲜活力。

第三篇: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期望效应 摘要:由“期望效应”引发的对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思 考,20世纪70年代的罗森塔尔实验已证实,教师对学生的关 注程度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正相关。相关研究还表明,小学 生极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可见,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 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其进行有效应用对教育教学起着助 推的作用。

关键词:期望效应;
小学生;
教育教学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根据心理学家埃 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6-12岁)的儿童主要 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 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 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 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 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可 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引 起老师的关注,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 他们的能力感就会增强,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的、 有成就的社会成员。失败的体验则会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导 致对创造性与幸福感的不良预期。这个时期,儿童要么形成 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 己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1]。因此,这个阶段儿童对外界 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渴求的,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儿童形 成勤奋感,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 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恋赋予一座自己 雕塑的象牙少女像。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 于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 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 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1968年,美国心 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关于“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 应”的实验。实验研究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 系,试验先对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预知未来发展 的智力测验(实则不然),而后在各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 学生作为实验组,称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余学 生则作为控制组。8个月后,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 的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提 高得更快[2]。试验中,教师因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实 验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并以实际行动传达给这些学生,学 生接收到教师的期望后给予教师积极反馈,维持或发展教师 原有期望,教师进而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如此反复, 使期望效应变为现实,这样的期望效应称为正期望效应[3]。

实际生活中负期望效应随处可见,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 种是教师、家庭、同伴群体的消极评价、否定、嫌弃等都将 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心理问题,一种是过高的期 望使学生因达不到期望值而造成较重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进 行消极评价。近年来,期望的负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十 分重要的。

二、如何有效运用期望效应 由于期望效应包含正期望效应与负期望效应两类,负期 望效应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运用期望效应变得 尤为重要。

(一)真正了解学生 (二)学校、家庭、同伴群体发挥合力 以往研究表明,外界环境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 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影响人格形成。处于小学阶 段的儿童面临的人格发展矛盾为“勤奋对自卑”,两种截然 相反的人格的形成有赖于环境评价。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 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环境主要由学校、家庭及同伴群体三 个因素组成。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 任老师,在这里,他们学到了最初的与人交往方式,培养了 一定的行为习惯,同时根据家人的期望、评价对自己有了一 定的认识。学校是儿童积累知识与经验,进一步社会化的场 所,这里,他们开始接触集体生活,学习如何与老师、同学 相处,培养良好学习、行为习惯,通过老师及同学的评价与 期望进一步了解自己。同伴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 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初级群体。对小学生而言, 同伴群体主要就是周围玩伴、同学,他们的期望与评价对儿 童形成自我认知十分重要。可见,学校、家庭、同伴群体的期望对小学生成长及健康人格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三者缺一 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望作用。

三、期望效应带给小学教师的启示 根据以往研究不难看出,期望效应无论在小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业成绩方面,还是在健康人格形成方面都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广大一线小学教师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相信”的力量是伟大的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 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
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 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看着长大,陪 着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 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孩子步入校园后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任 教师,我们要学会“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 都有隐藏潜能,都能有所成长,我们相信了,他们就会相信, 就会有所行动,就会有所成长。

(二)不吝惜你的赞美 太多实例告诉我们,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 动作、一句赞美的语言,都有可能对学生成长起到深远影响, 他们在你的赞美中看到了自己的闪光之处,为了不负你的期 望,定会将得到你赞美的行为延续下去,不断完善自己,以 期得到你的肯定。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