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传统文化价值对高校生心理教育启发:传统文化对我的启发

传统文化价值对高校生心理教育启发:传统文化对我的启发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1-07 07:55:20 点击:

传统文化价值对高校生心理教育启发

传统文化价值对高校生心理教育启发 传统文化价值对高校生心理教育启发范文 大学生是一个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在经济 转轨、社会转型、就业困难、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由于较高的期望值、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得一部分大学 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 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治 疗思想,其“和合”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崇高的人生理 想、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内省、讲究人际和谐、勇于面对 挫折、善于自我解脱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 定启示,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在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自信、乐观”生活态度与健康情绪体验的养成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 阶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其他群 体更复杂多变,更具有独特性。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 生活的单调、人际交往的矛盾、成长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 反差,往往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不良的自卑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在世,富贵发达固然可喜,仕途坎 坷、宦海浮沉,也未必可悲。人应该积极进取,但又淡泊名 利;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乐观主义为基调的。《周易》说:“否极泰来”,“无往不复, 无平不陂”,只有积极地面对生活,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 化才是理智的选择。“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说明人世间 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 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面对生活中的不 幸,应该达观对待,不为一时一事的好坏得失、成败利钝所 迷惑,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同样,李白“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句道出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的自 信和洒脱。如果每一个人能始终保持这种自信、乐观的心态, 就能坦然地面对社会现实,正确对待所欲与所得的关系。中 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自信、乐观的精神,是一种调节心理平衡、 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 评价观,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看到 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树 立起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追求独立人格,重视自我实现,但 比较重视外在评价;另一方面又容易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自己 所要求的价值对象,忽视对自我行为的检点。因此导致自我 意象不清晰、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在发生矛盾时不能客 观分析,常常归因于外部。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提高 和自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内省。“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方面内省有助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老 庄认为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应设法让自己知 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禅 宗认为应该“观照自心”“内调心性”,进行自我觉察和自 我调控,推崇“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即通过渐修和顿 悟来认识和完善自我[1]。另一方面,内省有利于提高自 身修养。儒家鼓励“吾日三省吾身”,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庄子讲究“坐忘心斋”,“心斋” 即空明的心境,“坐忘”即端坐静心而物我两忘,使得自己 的心由虚到静到明,庄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休养、内心的调整, 就能够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道家佛教修行方法“戒、定、 慧”中的“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而获得 悟解义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反求诸己”进行自我检定, 探究自我深层心理的方法,对于处在纷繁复杂、迷失自我的 时代,常有“空虚、失落、抑郁”抱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积 极的启发意义。

三、“和合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 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和谐、友好、 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 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对 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大学生处在渴望被接纳、理解和分享的时期,通过人际交往,他们可以认识世界, 获得友谊和爱情,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 而,由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常带有理想化色彩,容易 以理想标准或者自我标准要求对方,缺乏沟通技巧和宽容的 心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受挫。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 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和合”思想。“和”指的是和 谐、和睦、和平、和善等;“合”指的是聚合、汇合、结合、 联合、融合等。即和睦、和谐、融合之意。关于如何达到人 际和睦,儒家提出了“仁爱”“孝悌”“忠恕”“诚信”等 准则,道家倡导“知足”和“不争之德”,孟子认为“仁者 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孔子 提倡“恕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也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曾国藩 在遗书中指出“求仁则人悦”。综合来说就是,人与人的交 往应该怀有仁爱之心、爱人如爱己,注意人际边界,不用自 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学会尊重、宽容和宽恕,方能实现和 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独特的“和谐人际 观”,对于容易形成以自我中心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而言值得 借鉴,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更加 健康地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 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这种独特的为人处世观,加强“和谐人际观”教 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促 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适应环境、直面挫折,培养优良意志品质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挫折体验较少, 心理比较脆弱,这造成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压力时,自尊心、 情感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一些挫折容易出现不适、压抑、焦 虑等反应和行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善于适应环 境、直面挫折。认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 痛苦、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勇于从挫折中奋起的人 受到尊敬。如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 司马迁腐而著《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刖足《兵法》修列等。应对挫折的心态 如何?儒家认为“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即遇到 冷遇、遭到挫折时,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 怀;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
甚至鼓励人们主动迎接逆境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宋朝吕岩的名 句“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沉浮”为挫折的意义做了 最好的注解。当我们探讨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时,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开发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新内容。当 代大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主体性,自我认同度较高,但 往往没有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需求和国家荣誉结合起 来。同时,他们又缺乏行动力,表现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感到茫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的精神特质,并且将个人成就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周易》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 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儒家提 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视自治和为社稷承担责任, 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禅宗认为真正的禅不脱离实 际,饥了就吃,渴了就喝,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开悟”, 使佛法与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这些对于缺乏人生理想,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网聊天、逃课逃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某些大学生而 言,不啻为一种警醒[2]。

五、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与现 实环境中的不如意,哀叹、抱怨、愤怒,其实无济于事。学 会自我解脱,正确地面对、平心地接受现实,更有利于维护 自我心理平衡。自我解脱并不是意味着逃避现实,是指不要 纠结于对事情的思考,换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顺应自然,面对现实。中国文化有很多关于自我解脱的思想“退一 步海阔天空”就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 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 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佛家认为人生不幸源于人的 无限欲望与对自身能量的错误估计。因此要正视人生的苦, 剖析自身存在的无明、愚痴和贪婪,让人们从具体琐事和目 标的执迷中超拔出来,以放松的情怀和灵活的态度去做每一 件事情,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去包容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禅宗认为“无所系念”,即在每个想法上不执著。自我解脱 要做到“三无”,即“无相”、“无念”“、无住”,意思 是说人们对任何事情不是万念皆空不思不想、不闻不见,而 是不计较、不过分执著追求、“不在境界上产生念”。自我 解脱并非不求上进,而是不过于执著无法改变的现实,不钻 牛角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去惹 尘埃。”对于血气方刚、心气高、斗志强的大学生而言,不 失为一种启发。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