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银行演讲稿 > [国际法视角下的海洋资源管理] 海洋资源与管理

[国际法视角下的海洋资源管理] 海洋资源与管理

来源:银行演讲稿 时间:2019-12-03 07:51:20 点击:

国际法视角下的海洋资源管理

国际法视角下的海洋资源管理 纵观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可以很清晰的探寻到国际法对海洋渔 业资源进行规制的路径。20世纪50,60年代进步神速的渔业科技给海洋渔业资源 带来巨大压力,面对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也在这种压力下蓬勃发展。1958年联 合国第一届海洋法会议出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四部海洋法公约,紧接着的1960 年第二届海洋法会议虽着力领海宽度问题但未能予以解决,但为1973年的第三届 海洋法会议准备了前奏。

1973年至1982年,世界各国在11个会期、15次正式大 会后,终于在1982年12月10日于牙买加蒙特罗湾通过了第一部完整的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共17个部分,320项条文 以及9个附件,合计共有446个条文,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海洋活动规范,针对海洋 渔业活动的制度自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 已成为约束全球人类海洋活动的共同法典。

1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1全球共同利益原则 渔业资源是人类从海洋获得的最主要的水产品,占人类捕捞的水产品的 90%,也是海洋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有 紧密联系。对于渔业资源的国际法关注也早就突破了单纯海洋法的范围,国际环 境法的视角的强化更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

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应恪守义务约束;且活动关注的 中心也应从人类利益转向人类与生物共享的全球利益。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渔业 资源的国际法规制必定是更多地吸收国际环境法的先进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制度 予以落实,这也意味着渔业资源国际法规制终将归位于全球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

1.2极限理论 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说明渔业资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渔业资源的再生和 自我更新能力也是有极限边界的;人类的过度捕捞活动一旦超越了这一边界就会 产生渔业资源衰竭的问题。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联合国对公海大型远洋流网捕鱼 作业的系列决议就是渔业资源极限问题的实证。海洋资源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精神 义务,它为人们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设置限制,它要求各国占有、开发海 洋资源的行动服从全球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安排。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要以有限的渔业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 求自然也应服从这种以义务为重心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义务重心则不仅要求渔 业资源法律制度以限制人类行为为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制度安排明确的义务主 体并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

因此,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最终仍应落实和以推进国际合作国家 责任为方向发展。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极限理论说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 资源,其一定是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的,即将义务作为重心。且这种义务本身也 是为了实现义务承担者的长远利益。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正应以全球共同 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原则,任何可能背离这两点基本法理的尝 试都是危险的。

实际上,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表明其义务重心,《公约》和 后公约时代的各项制度都通过义务主体的安排,对渔业活动予以了越来越具体的 限制,且越来越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履行义务。

2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管理 2.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所有的沿海国都享有一种领海权利,即沿海国有权把沿海捕鱼权完全保留 给本国国民,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这种权 利被称为渔业管辖权。二十世纪40年代起,以拉丁美洲沿海国家为首,提出了一 种新的主张,在沿海二百海里海洋区域内建立经济专属区。自此,很多海洋国家 开始纷纷效仿,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就被提到各种海洋大会议题。根据《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实行特定法律制 度的区域,该区域的最大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2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 之所以要制定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相关法律,其目的就是明确海洋渔业 资源管理的主体,并规范沿海国在享受海洋权益的同时,承担该海域的养护任务。

沿海国享有是权利主要包括: ①自行决定该海域内海洋生物的可捕量,分为不同时期对海洋生物的可捕 量控制,个别国家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船只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②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的可捕量,因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有促进该海域内 生物资源得到适度利用的义务,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可以限定其他国家对 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利用;③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遵守沿 海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确保沿海国能确实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前提。而沿海国同时也要承担防止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并承担养护 的义务。

3公海渔业资源管理 3.1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历程 格劳修斯在1609年的时候曾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自此,一种公海捕鱼 自由的观点逐渐被大家追捧。而随着沿海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捍卫以及海上霸权 的争夺,以及后来《公约》的形成,开始对公海捕鱼自由进行限制,许多国家纷 纷加入了该《公约》,公海捕鱼的限制逐渐被广大沿海国所接收。根据《公约》 的规定,所有的缔约国均有义务要求本国国民或自行,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 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事实证明,不管是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是 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都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弥补海 域划界所导致的管辖权争议,衔接各海域渔业制度的有效方式。除了《公约》对 各个国家规定的义务外,《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也规 定了公海渔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便利了国家间在公海信息的 广泛交流。《遵守协定》强调船旗国之间应互相交流有关渔船的资料,以协助彼 此查明悬挂其旗帜、从事有损国际保护和管理措施的违法渔船②。另外,《遵守 协定》还设定了缔约国间通过粮农组织开展的合作。

3.2 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出现的船舶改挂旗帜现象,成为对渔业管理措 施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所谓的船舶改挂旗帜,是指船舶 撤销其在一个国家的注册后又在另一个国家重新注册,其通常是为了达到降低运 行成本和优惠的缴税条件等经济目的,从而规避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规则的约束。

渔船改挂船旗规避管理措施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了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管理主体 地位,还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所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渔业资 源措施的效果。针对公海渔船改挂船旗,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试图以强化船旗 国义务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4洄游鱼类种群资源管理针对洄游鱼类种群,国际法首先突出对此类鱼类种群的特殊关注,在进一 步分类的基础上,就不同特点的洄游鱼类予以不同的制度规制,并特别强调国际 合作,突出区域性渔业组织的主体地位,此外,针对洄游鱼类严峻的生存状态, 引入预警原则。

预警原则的基本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6月通过的《里约宣言》,为了保 护环境,各国应根据资金的能力广泛适用预警方法。如果存在严重不可逆转的损 害,缺少完全的科学确定性的危险不应当作为拖延采取代价昂贵的措施防止环境 损害的借口。

《公约》主要强调国际合作义务,以期各国间通过协商或通过国际组织实 现渔业养护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实践中各国立场冲突使得存在对《公约》 条款解读的不一致,同时沿海国管辖权的明显扩张意图共同导致对这两种鱼类保 护的不力。鉴于国际法没有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洄游鱼类种群渔业资源 的国际法规制的执行主体仍要落实到各国。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制度的执行一方面 需要国家的对执行规定的遵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就规定执行应具备的相应 能力。但是,国家的执行意愿与执行能力往往难以平衡。

总之,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决定了国际合作深度落实的发展方向。而国际 合作的深度落实不仅表现于传统合作机制的强化,更表现在制度与组织层面的国 际合作程度的深化,如区域性国际组织主体地位的强化。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