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困境及引导路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困境及引导路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1-05 07:58:51 点击: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困境及引导路径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困境及引导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对政治 关切度的提高,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并逐渐受到重 视。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表现为从关注自身具体利 益目标向关注现实热点问题转向;
从虚拟的网络政治参与走向现实政治参与活 动;
由匿名政治参与向%实名注册的网络政治参与转化;
由个体化参与向网络共 同体参与转化。但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依然存在参与随意盲目、围观式政 治、内外政治效能期望错位、非理性参与等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三个 维度共同采取措施予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围观式政治;
政治效能感;
网络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 08-0111-07 大学生群体总是以充满激情的姿态敏锐地触摸着时代的脉搏,与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而政治参与正是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重要维度。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直接或间接地对公共政策中的政治活动施以影响的活动,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 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制定的各种行为[1]。网络政治 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以网民的身份在网络空间进行网络选举、讨论,并发表政治主 张,对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产生影响的活动[2]。尤其是在信息传播纷繁多样的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更加复杂,他们多种形式的参政行为背后, 总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变化趋势 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极富活力和责任心的群体,他们在网络 政治参与活动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构筑新常态下“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呈现以下四种趋势:
(一)从关注自身具体利益目标向高度关注现实热点问题转向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变革的先行者,总是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即时、便捷、高效的网络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丰富的热点信息传递出去而深受大学生青睐,这也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更多现实热点问题而不仅仅是与自 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对食品质量安全与价格、高校 的奖助学金政策、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等关乎学校以及大学生利益的具体问题比较 感兴趣,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自身利益高度相关。目前,大学生在关注自身利 益的同时,也对一些现实热点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国正处在新常态的特殊发 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很多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并亟待解决。这种新 常态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心系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逐渐由局限于和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向高度关注现实社会 热点话题转化。他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广泛,包括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经济新常态问题、反腐倡廉、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 香港普选等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表现出大学生群体对时政热点问题高度的 敏感性和参与性。

(二)从虚拟的网络政治参与走向现实政治参与活动 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也是虚拟的政治参与活动。网络活 动通过数据、图表或者其他信息而非现实活动展现出来,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 网民和虚拟团体[3]。但是网络政治的虚拟世界也是以现实世界为依托而创建的, 所反应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网络政治参与的技术来源于现实, 发展目标也根植于现实,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要受到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 发展、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可以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是大学生对现 实政治参与渴望的反映,而且也是他们对理想化政治发展的追求。大学生在虚拟 空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使不同参与主体的学生一起对所关心的话题进行商讨和 互动,最终达成群体性共识,甚至改变网络舆论。但是,只要没能够推动这些话 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形成的共识也只能停留在感情共鸣或者说是感情宣泄 方面,无法从根本上有效改变政府的公共政策。但是现实政治参与活动却能够直 观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并快速引起相关部门或组织的注意,从而对公共政策进 行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随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经验积累和现实政治参与途 径的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开始由单纯的虚拟网络政治参与走向现实政 治参与。比如当大学生对学校的某项管理政策不满或者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讨论、转发并宣传,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规模效应, 有计划、有步骤地动员和组织利益共同体进行利益的合法表达,形成有组织的集 体罢餐、罢课,或以团体为单位组织游行示威、宣讲活动等。大学生的这种从虚 拟走向现实的网络政治运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深化政治认 同感,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在现实政治活动中更好地与社会接触,进行利益表达,提高实际政治参与技能,同时推进我国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由匿名政治参与向实名注册的网络政治参与转化 网络的匿名性为人们畅所欲言地在网络中发表观点提供了很大便利。

网络匿名政治参与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放松 的心态参与网络政治,摆脱现实政治参与的束缚,而且还可以弥补现实政治参与 中参与渠道不畅等不足。但是网络匿名政治参与也有其消极和不利的一面。网络 空间本身只是为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信息过滤和引导能 力。匿名参与使管理者对活动参与者的掌控更加困难,各种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 与难以约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实名注册的普及大大改善 了这一现象,它一方面促使参与网络政治的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以更加客观、公正、严谨的姿态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大学生网 络政治参与无序化带来的危害,推动了网络政治环境的改善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的有序发展。

(四)由个体化参与向网络共同体参与转化 网络共同体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拥有共同特征的网民在网络上结合而 成共同对网络事务进行参与和评价的一种团体或组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 中,由于大学生个体认知的不同以及个人心理、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制约, 加之个人并不丰富的参与经验,所获取的信息并非都是客观公正的,使大学生在 网络政治参与中并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参与质量。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的特点使 大学生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和观点的大学 生形成网络共同体。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共同体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他们在其中显示出强烈而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对网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已 经成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的一种常规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深入分析的话仍 不难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困境。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在信念型和利益型政治驱动下参与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参与仍旧局限于围观式 政治参与,内外政治效能期望错位和参与过程中非理性参与等现象比较突出。

(一)信念型和利益型政治驱动下参与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以信念型和利益型为 政治参与的主要驱动。”[4]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等压力,他们的政治参与更 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性,并没有反映出当代大学生 应该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利益和社会 责任的场所,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满足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 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利益型政治参与中考虑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个 人利益三个方面。家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地方和精神依托,任何关乎家庭利益的 诸如福利制度、养老金制度等都是大学生关切的对象。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 习的场所也会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能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个人利益包括生活、学习、资金以及就业等,网络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和 途径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信念型政治参与主要指大学生网络政治 参与中自身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成长起来的大 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大学生在关乎国家和民 族利益的问题上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 政治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意识,能够在参与过程中相对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 求、期待社会的进步,也能自觉推动组织、文化和体制的不断进步,而且能抵制 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与其作斗争。

但是在这种驱动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比较随意而且盲目。网络政 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虚拟性的特征。直接性可以使所有网络参与者都可以方便、 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网络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隐 藏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由于责任意 识缺乏、监管难以到位而容易降低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从而导致自己在参与 过程中出现一些随意和无序的行为。

(二)网络政治参与局限于围观式政治参与 围观式政治参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政治参与形式,它是指公 民以网络为平台,以话语为主要行为方式,对政治事件或议题展开虚拟集体政治 行动,从而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身价值的政治活动。网 络围观政治现象主要分为停留在看新闻、逛论坛等的虚拟静态围观、关注并予以 评论的正常围观和从静态网络走向现实的动态围观三种。大学生追求平等的政治 地位、希望有多种渠道表达自身利益并渴望获得更多参政机会。但是目前大学生 政治参与的途径主要限于参加学校党团组织、评优评先、社会调研以及社会的志 愿者服务队、选举投票等。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渴望,但是现实政治参与中却有种种束缚使他们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使得大学生 通常通过更为简单的网络围观来实现自己的参与愿望。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 何地点利用自己的网络设备通过QQ、微信、微博以及论坛等关注热点信息并发 表评论,完成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围观。

网络围观所带来的聚焦效应唤起了更多人们对重大事件的关注,舆论 的强大作用也确实促进了一些现实社会问题的快速解决。但是这种围观参与远不 能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围观式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从众化现象严重,易受网 络舆论的引导人云亦云,而不是自己最本质的想法。这种参与主要通过社交网络 而不是政府官网,关注的话题是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对政治竞选、政府管理、 监督政府机构运行等关注极少;
其次,对政治参与抱以娱乐的心态,高效率、快 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学习、工作之余更多的是想得到身体和心灵 上的放松,以休闲和娱乐为主的综艺、影视节目充斥荧屏,这就使得人们更容易 以一种娱乐化的心态对待发生的事件,对于政治问题也只是稍加关注,不能以严 肃认真的态度深入探讨;
最后,政治参与大多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关注持久度也 不够。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很多情况下是人云亦云,仅仅局限于粗浅的 了解,缺乏细致入微的客观分析,对于社会问题围观持续性欠缺,仅仅了解某一 个或几个时间段的情况,对政治问题和社会事件的深入跟踪了解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内外政治效能期望错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态度变量引 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政治效能感指的是个人认为自身的政治行为能够对政 治过程产生影响,并能够得到政府回应的感觉或者信念[5]。它包括内在政治效 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指的是个人觉得自己能够接触政治事务、 了解政治过程、影响并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
外在政治效能感指的是人们相信政 府会对政治参与的民众给予重视和反应的程度[6]。当代大学生思想高度活跃, 他们正处于独立性和自主性增长的阶段,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很强的政治参与 意识,能够了解并分析纷繁的网络信息,并且渴望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见解,并 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的网络参与渠道并不丰富,政府在网络上与大学 生互动并不充分,他们的利益诉求往往很难在实践层面得到采纳和落实,内在政 治效能期望与外在政治效能期望的巨大反差使得大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慢慢冷 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忽视或者否定后积极性受挫,政治参与热情衰减。一部分 学生会对政治参与产生不信任感,厌烦并远离政治;
另一部分大学生会逐渐推出 网络政治参与,转而走向极端,希望通过外力改变现状,容易被一些怀有不良动机的政治机构利用,造成非理性参与,给我国正常的政治参与生活带来危害。

(四)非理性参与 在公共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 来说已经成为基本共识。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民主意识的增 强和政治参与理性程度的提升[7]。但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起步时间并不久, 政治沟通参与渠道还不够畅通;
相关的法律不健全、网络安全缺乏保障;
网络参 政制度化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发展还不成熟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 在非理性现象。

大学生群体虽然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政治心理却并 不成熟。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相对匮乏,没有形成 自己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较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很难理性地看待问题,对网 络上出现的恶意炒作、混淆视听等现象不能够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面对网络 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观点,很容易造成选择困难和心理冲突。这种现 象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容易被他们加以利用,诽谤政府,造成社会混 乱,然后扰乱视听、歪曲事实并进行虚假宣传,对大学生进行煽动和欺骗,使他 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对这些事件进行错误的宣传。

另外,大学生逆反心理和情绪化现象严重,他们在理想和现实、理智 和情感的冲突中容易迷失自我,将现实中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中发泄则不必担心会 承担相应的责任,任意地攻击、侮辱他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有人通过 人肉搜索、网络诈骗、发起网络攻击等非理性的方式宣泄自己,极大地危害了正 常的网络秩序,激化社会矛盾,恶化网络风气。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通过有效途 径和方法加以疏导化解,都会使得大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降低责任和道德意 识、放纵自身行为,造成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失序和混乱。

三、引导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的三个维度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暴露出的上述现象和问题要想得到根本 性改变,单单依靠个人或者单个群体去改变是不切实际的,需要国家、高校和大 学生三个维度同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共同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和 制度化建设。(一)政府之维:明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政府责任 1.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互联网法律法规方面,美国可以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拥有130多 项互联网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互联网领域,为美国的网络安全筑起一道保护伞。

而我国目前虽然构建了初步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法律法规方 面立法层次较低、立法内容相对单薄、法律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立法程序民主 性缺失等问题,网络控制成本高、难度大、风险高,网络监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失去法律约 束的网络自由会不断冲击网络安全,进而影响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府需要 加强并完善网络政治参与中立法预见性、执法可操作性以及违法惩戒性方面的建 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创新监管 方法、优化监管路径,切实加强对网络政治的监督和管理,从制度和监管两个方 面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2.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管理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素质,但在网络社会中容易受不良价值 观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过程中予以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为 此,政府应该着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引导。网络政治的进行根植于我国数 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思想,而且也囊括了国外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在平等、开 放的网络中,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民主等价值体系, 试图扩大其影响,攫取政治利益,对我国网民进行价值渗透。马克思主义是我国 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主导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尊重中外政治、文化和价值差异,在各种思想冲突中找 到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方法分析各种社会 思潮和价值取向,以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吸收有益的因素、摒弃不良的因素。然 后,政府还需提高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力度。政府各部门要相互配合, 展开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综合治理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加大 对网络谣言、非法网络活动的监督和治理,并通过网络安全软件和专业网络技术 人员共同保障安定、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3.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实践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实践的补充。丰富多样的政治参与渠道可以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吸引更多大学生 参与政治实践。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情况更好地了解他 们的利益需求和参政意愿。但事实上,无论是政治实践还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大学生仍不能够有效参与政治,他们依然缺乏政治参与渠道。政府应该在采取相 关措施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网络申诉、 信访等问题。如政府要一方面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公开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 增设政治知识教育学习园地、网民疑难解答;
另一方面要鼓励并推动大学生深入 基层,体验并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和政治参与热情,并在实际政治参与中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

4.发挥网络名人、榜样示范效应 “意见领袖”又称为舆论领袖,是观念的引导者。“在对政治行为的影 响上,接触意见领袖比接触正式宣传更重要。”通过意见领袖的权威作用来引导 网络舆论可以作为政府创新网络管理机制的一种途径。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理 能力和鉴别能力并不强,网络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无法轻易做出评判的信息,这种 情况下,大学生容易因为无法做出抉择而关注意见领袖的思想,希望他们的一些 思想能够为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这 些意见领袖也需要在互联网上借助更多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和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观念和态度已经对当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了 深刻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舆论领袖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避免大学生的盲目和情绪化参与现象,引导他们理性、 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活动。

(二)高校之维: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和素养 高校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 场所,他们的教育深深影响着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大学生们。这要求高校从加 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参与和思辨能力、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学生团体的作 用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

1.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是“中国梦”的主要构筑者和实现者,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马克思主义教育,促使其认清我国现在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期的事实,同时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以 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其次, 学校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自觉、文明参与政治的意识,帮 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参与政治活动并在理论和实践 中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素质。另外,高校还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没有丰富的政治参与经验,在参与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影响着他们的 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的理性参与具有重 要影响。近些年大学生关于网络环境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 理品质就成为高校必须予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 在高校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讲座、心理辅导和活动等形式,增强大 学生的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参与能力,以便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 们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第二,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如通过在线 心理咨询、高校网站、QQ或电子邮件等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既能满足 大学生保密性的需要,也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排解 大学生的心理难题。第三,在校园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书屋,并在网络上 开辟心理学习园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通 过举办各种心理讲座及论坛、设立校园心理健康日、创办心理健康宣传社团等方 式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积极应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参与意识 高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的引导,提高大 学生政治参与的思辨能力: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信息选择的引导。信息 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网络,甚至还有反动、色情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 说如何在形形色色的信息中进行鉴别和取舍成了一大难题。高校要帮助大学生从 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鉴别出哪些信息是不科学、危害社会发展的垃圾信息,哪 些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信息,并挑选出有益于大学生丰富阅 历的、充满社会正能量的信息,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参与网络政治中。第二, 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并吸收有益的政治信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补 充自身政治知识的信息,而不是盲目地吸取信息。另外,要引导他们及时利用并 吸收已经获取到的政治信息,避免学习的无序和对时间以及资源的浪费。在这个 过程中,高校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观、民主 法治观、民族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等。通过对大学生 参与意识的教育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政治参与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实现理性参与。

3.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 实现学校学生社团和基层党支部与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联动和共赢,不 仅可以优化学校传统组织的工作,而且也可以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理论与实际的 更好结合,符合大学生政治参与多元化的需求和高校的教育宗旨。高校要促进基 层党支部以及各种学生组织与大学生网络组织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双方的互利共 赢。首先,各学校组织要与大学生网络组织通过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等途径加强 联系。其次,在组织管理中改变网络组织松散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对他 们开展的网络活动予以宣传和推广,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然后,要通 过平台构建加强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实践经验和运营水平。

(三)大学生之维:理性合法参与网络政治生活 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提高政治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理性参与、合法 参与和自觉参与。

大学生的理性政治参与不仅是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 推进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 参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要推进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在 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政治 文化的学习。

1.自觉加强政治文化学习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社会以及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政治价值取向模 式,包括对政治的感受、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等,并以政治理论、信念和评价标 准为表现。政治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播。大学生政治能力的提升[8], 要自觉学习政治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提升应有的政治觉悟和道 德底线,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讲负责任的话,传递真实 信息。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面对网络谣言,要审慎自己的情绪化反应和批判性 思维是否恰当,不能盲目跟风。要善于总结,在参与中学会参与,在判断中学会 判断。总之,大学生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

2.合法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处于一些部门的法规、规定和管理办法等零散的 起步立法阶段,系统规范公民的互联网行为的法律尚属空白,尤其针对网络犯罪 行为的界定、网络公民的权力与义务细则、各种网络行为的法律效力等更是涉及 很少。大学生要合法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必须加强自身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 通过对网络法规的学习,提升自己政治参与活动中的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 参政行为,提高自身依法参政的能力;
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严格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纠正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符合国 家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的网络行为,真正做到合法 参与。大学生要自觉开展网络责任与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 络使用的理性程度,特别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和正确认识虚拟空间同现实生活 的区别,防止网络沉迷。同时,大学生要注意识别和防范发生较多的网络违法犯 罪,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要有警醒和预防。

3.积极参与网络政治和社会实践 拓宽参与渠道,提供政治实践机会。无论是在现实政治生活还是虚拟 世界,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拓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 政治实践机会,使当代大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政治热情关注政府政策和学校的重大 决策,表达自己的态度,形成网络社会合力,对政府、公共机构和学校的政策及 决策等方面发挥有效的促进、监督、制约与推动作用。

大学生不仅要积极踊跃地参与网络政治,而且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 锻炼,培养民主和政治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

网络政治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其中,实 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大学生要在网络中积极参与各种网络社团和网络活 动,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培养自己的理性参与认知;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 利用各种渠道参与政治实践,如参加学校的共青团、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的环保、 福利等社会志愿者活动以及基层社会调研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自己的政治分析和 表达能力,通过平台的锻炼真正升华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

作者:毕春梅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