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综述不具有报道功能 [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的综述]

综述不具有报道功能 [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的综述]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0-27 07:55:43 点击:

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的综述

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的综述 引 言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 度重视。”[1]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 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重点关注如何全面深入地利用现代化 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 眼光。多年前,笔者曾用四句话概括了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 局势,即“美国一马当先,欧洲稳步前进,亚洲后来居上, 中国奋起直追”,[2]时至今日,这些判断依旧适用。我国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描述:“九五”期间是多媒 体教学发展期和网络教育启蒙期,“十五”期间是多媒体应 用期和网络建设发展期,“十一五”期间则是网络持续建设 和应用普及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 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 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 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背景下,我们依然需要密切关 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动态,以助于准确把握教 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本文从技术、应用、理论三方面考 察国际前瞻研究动态,联系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实际, 披露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一、技术前瞻研究 教育技术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因此有必要预测其未来 发展方向,虽然作此类的预测颇为困难。早在2000年,美国 教育部就发布过一份由Grove国际咨询公司和未来研究所合 作编制的“教育技术发展图景”(Educational Technology Horizon Map),[3]为2000-2010年间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指 导建议和决策支持。其核心要素包括多种利益相关者、四种 学习场合、五类技术、各种真实应用和潜在可行的机会。作 为一个前瞻研究报告,它对教育技术十年发展作出一个颇具 启示意义的判断:未来的发展中机会和风险并存,关键问题 和新兴技术迭出。有鉴于此,报告提出了一条具有实践指导 意义的发展路径:探索技术→调整机会→讨论问题和意义→ 展开行动。

自2004年起,美国新媒体联盟(NMC)每年一度发布的 《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4]则成为预测教育信息 技术发展趋向的权威资讯源。《地平线报告》是一份基于 Horizon项目上的持续工作的报告。Horizon项目是一个长期 的定性研究计划,旨在确立并阐述可能会对以教育为主的组 织机构里教学、学习、研究或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

每一期Horizon报告会介绍六个在未来的一到五年期间,分 三个阶段内可能成为在教育领域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同 时展示的还有在相同时间段内即将改变我们教育工作方法 的挑战和趋势。《地平线报告》在全球均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共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表1 是我们将2004-2011年间《地平线报告》内容整合而形成的 技术图谱。

反观国内教育信息化中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在许多方 面与《地平线报告》预测的发展方向是平行的。以下仅介绍 几个代表性的项目:
(一)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技术标准与应用示范 尽管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概念已出现逾十年,但是 先前的研究却大多关注其物理形态,关于如何提供完备的学 习支持服务研究不多。随着iPad、Tablets、e-Book阅读器 及其他数字化便携终端设备的日益智能化和平民化,电子书 包与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如何为学生课前、课 堂、课后的学习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电子课本 (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电子书 的教育应用方向,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而电子书 包(e-Schoolbag)是整合了电子课本阅读器、虚拟学具以及 连通无缝学习服务的个人学习终端。[5]引入“电子书包” 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 项目学习、个性化按需按兴趣学习、能力本位评估引导学习 等新型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 江、广东等多个省市均加入了电子课本应用试点行动,其主 要形式是以区域试验为先行,分阶段、有步骤地扩大应用范 围。以上海为例,虹口区第一批试点覆盖了幼、小、初、高各个阶段共计8所学校;
第二批试点范围扩大至18所学校。

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领导机构的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 学牵头,五十余家企业、出版社、学校等组织机构参与的电 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标准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其 研究旨在解决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学习内容、学习平台、 学习工具和学习终端(人机交互)的互操作需求,[6]通过顶 层设计与标准,先行保障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的 先进性与实用性。

(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图1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作用域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具体举措,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是以 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 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 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 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 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7]精品资源共享课 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 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8]“十二五”期间, 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除了保持以往课程建设的精品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特别强调了开放和共享的 目标。2011年8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研讨会上,教育 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提出通过制定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实现优 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从网络有限开放转变为充 分开放。目前,我团队正在研制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的技术 标准,基本思路是细化课程结构,从媒体素材、知识原子、 学习单元、课程模块四个层次考虑共享作用域(如图1所示)。

另外,通过提炼出一批典型教学样式并提供相应的设计模板, 以期达到降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难度之目的。

(三)教育云的探索应用 “云计算”与教育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计算是计 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新发展,旨在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虚 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能够动态地满足应用程序不断变 化的计算资源需求。[9]笔者认为基于“校园云—区域云— 公共云”三层架构的教育云建设方案对“教育云”的落地研 究和价值实现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分层级、有步骤的构建方 式逐步促进教育云的相连与共享,最终形成公共教育云。首 先,在“班班通”建设的基础上虚拟开放教室、虚拟实验室, 加上虚拟图书馆、数字化校务、数字化校园文化系统等,形 成云上数字化校园。此外,在构建数字化校园云基础上,以 区域学校间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区域级教育云,实现区域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异地远 程教学。最后,将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 与各市县教育云的数据实现对接,形成公共教育云。[10]我 团队与有关企业合作,正在设计面向电子书包的教育资源服 务云。

(四)基于多触点游戏的儿童悦趣学习 多触点技术(Multi-touch)是一种允许单个用户或多 个用户通过手势与交互界面进行对话的图形交互技术。该技 术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1](1)直接交互:用户无需借助鼠 标、键盘等中介工具就可直接与应用界面交互,屏幕同时结 合了显示和输入两种功能,带给用户快捷自然、直观的操作 和反馈。(2)多点触摸:接触界面支持多个输入响应点,用 户可以用双手同时进行多个控制点的定位和移动,使得输入 方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3)多用户体验:多个用户可以站 在应用界面的不同位置同时与应用程序交互,极大地拓展了 对多用户活动的支持。我团队较早利用多触点互动显示技术 开展儿童悦趣学习研究,开发一批幼教游戏。项目以儿童心 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指导, 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心智水平和成长经验,利用多触 点、智能感知技术构建一种新型悦趣学习环境。由于学习内 容设计充满趣味和挑战,学习界面自然舒适,游戏操纵便捷 灵活,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乐中学”、“玩中学”。因此, 多触点游戏也成为儿童爱不释手的亲密学伴。二、应用前瞻研究 美国一直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领跑者,追踪考察其 教育技术的推进历程和发展走向有助于开阔视野、合理借鉴 和科学决策。自1996年以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每隔4-6年连续颁布了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 它们所关注的应用重心由硬件设施、人与网络学习、数字资 源,最后转向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特别是《国家教育技 术规划2010》提出了一个模型、五大目标和四大挑战,这为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诸多启示,如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 习能力为中心,变革教育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借助现代技术 力量,重构有效教学模式;
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拓宽融资和捐赠渠道,确保财物各尽其用;
跟踪新技术发展 动向,逐渐研发其教育应用,等等。[12] “21世纪技术伙伴”(P21,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 由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大企业家组成的CEO论坛发起,得 到美国教育部、国际教育技术学会等合作伙伴的支持,旨在 使每一位学生做好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准备。

图2 21世纪学习支撑体系 P21组织描绘了学生在崭新的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的 愿景:学生成果和支持系统(如图2所示)。[13]其中学生成果包括:核心学科与21世纪技能、学习技能与创新技能、生 活技能与求业技能、信息/媒体/技术技能等四部分。在核心 知识教学的境脉中,学生还必须学习在今天的世界要获得成 功的必备技能,如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创 造与创新。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具有获得学习成果,需要建立 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标准与评估、课程与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环境建设四大部分。

美国还积极推进标准化评估建设。[14]国家和各州正 在严格制定新的教育标准,以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 做到什么。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些标准——衡量学生的进步, 各州也正在设计和实施新的评估系统。这些系统被设计支持 改善学生学业成就,但其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标准要足 够具体以便让每个人(学生、家长、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 公众)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
要足够精确以便作出标准是 否已达到的公正和准确的判断。各州和各地区使用两种相互 关联的标准:一种用于指定内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或者 教育的不同阶段能够做到什么),另一种用于指定的学业绩 效标准(能够做好的程度)。

“动手做”(Hands-on)科学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的 科学教育实验计划——"Hands-on"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 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 奥秘的过程,让他们在观察、设想、提问、动手实验、表达、 交流、反思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能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的讨论与决策。动手做的基本信条是:You hear,you forget;
You see,you remember;

You do,you learn(听 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学会。目前,美国最有影响的动手 做项目是HOU(Hands-on Universe,http:
//www.handsonuniverse.org/)。它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会(NSF)支持下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始的、基于互 联网的天文教学节目。经过近10年的发展,HOU积累了大量 的观测资料和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利用现代的国际互联网络, 实现国际化的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广大 天文研究者、教师或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络,操纵网上开放 的专业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测,并对取得的数据、图像 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支持数据信息全球共享。HOU通过 新颖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直接观察、亲手操作和交流协作 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虚拟学校是美国信息化教育的又一亮点。它是一个在 线的学习空间,利用互联网向学生课程、教学、咨询、服务 的学习支持系统。目前已有数十个州创办了虚拟学校,但以 佛罗里达州虚拟学校(FLVS,http://www. flvs.net)影响 较著。FLVS云集了许多大学、机构的在线学习课程,也有与 公司合作专门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本身授予文凭,当学生顺 利通过课程学习,可获得他所选择的大学的学位。因此,FLVS 主要提供管理、咨询、电子基础设施、管理学生的注册服务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战略。《纲要》正式把 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要超前部署教育 信息网络,推动信息化教学深入应用与管理信息化,反映了 我国追赶教育信息化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教育信息化十 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5]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 全面完成《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 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 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 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 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在形势大好的宏观背景下,我团队扎实开展了一系列 应用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探索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 图3 生态观:和谐信息化教育系统 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开放思维。在较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封闭的状态,各组成要素孤立发展, 出现了投资不均、系统失衡、结构失范、应用肤浅、重复建 设、信息孤岛、粗放发展等,以至于教育信息化无法取得进 化式的进展。[16]只有开放教育信息化系统,我国的教育信 息化才能走出封闭发展的思路。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笔者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 统框架,包括开放标准、开放源码、开放资源、开放服务、 开放架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为教育信息化系统各用户提 供了开放的机会,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其次,运用生 态学的观点,形成了由知识生态、教法生态、资源生态、服 务生态、媒体生态、信息生态所构成的一个和谐信息化教育 系统,如图3所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方法研 究信息化教育系统与各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到局 部,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 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框架、应用服务等各方面的关系, 才能促进各生态的和谐、协同发展。[17]而当前的研究中, 版权技术、教育资源标准技术、互操作技术等正是教育生态 系统研究的体现。

(二)构建数字化布鲁姆图谱中国版 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体系的修订版反映了技术整合 下的教育实践。Andrew Church[18]认为目标分类体系的修 订解释了很多传统教学中的实践、行为和动作,在其论著 《Bloom"s Digital Taxonomy》中描述了当教师试图在教室 中整合技术时,他们所需进行的努力。Church所理解的数字 化布鲁姆主要关注课程的发展,即: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协 作学习。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 Fisher[19]在2009年首次提 出了“数字布鲁姆”图谱,并随后对其版本进行更新,描述 了25种工具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2011年,与此对应的中国版“数字布鲁姆”[20]也随之形成,这种本地化的改造为国 内的教师、学生等人员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供参考的“目标 —工具”或“行为—符号”层级决策库。诚如Marc Prensky 所说“新生代是数字化的原住民”,数字化布鲁姆的提出不 在于介绍各种工具,而是为了帮助人们选用适当的工具来完 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六个层次的目 标,最大化地促进学习。

(三)探索技术丰富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培养 创新型信息化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们目前的 教育是属于“遗传型”,把知识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与创 新教育相距甚远。[21]随着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发展,探 索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因此,这种单 一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需求,向多种模 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信息化学习模式主要有班级差异化教学、 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个人兴趣拓展学习、网众互动生成性 学习四种类型。在过去的教学中,多种模式的教学往往需要 更多的“教育成本”,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这几种模式的 实现成为可能。

1.班级差异化教学 班级差异化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出发点,充 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班级差异化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诊断,了解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 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学习结束后需要对学习结果进 行评价。它采用数据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态 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信息技术 的发展如虚拟学习社区或者网络课程等均为学习者进行差 异学习提供了条件。班级差异化教学并非是一种不公平的教 学方式,而是容许尊重所有学生学习的机会和能力,让每一 个学生均可以得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2.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 图4 问题学习与项目学习的关系 研究型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通过小组开展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改 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小组合作,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学习和 项目学习这两种学习活动形式,其关系如图4所示。问题化 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范式,其课程从内容转移到问题,教 师的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问题 解决者。问题化学习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它强调新方法的使 用和新问题的解决,不仅要解决“是何”、“若何”、“如 何”、“为何”,还要解决“由何”。项目学习则主要是让 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划设计自主完成特定的项目。在2008年2 月18日的美国学校教育管理者年会上,Daniel Pink[22](前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报告起草人)在报告中说,在知识经济时 代,“左脑——线性的、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方式主导的时 光已经过去了,现在最需要的是右脑思维方式——综合性、 创造性、情境化”。项目学习基本上属于右脑主导的学习方 式,体现了新的“教育逻辑”——“科学探究在于求真,技 术应用实现价值,设计创意提升价值,项目锻炼创新能力”。

总之,无论是问题学习,还是项目学习,二者同属于小组合 作研究型学习的种类,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成为学生解决问 题的重要途径。

3.个人兴趣拓展学习 在信息化条件下,个人兴趣拓展学习将成为一种普遍 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不 同,拓展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以适 应社会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这种拓展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从学习 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方面进行拓展,拓 展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不仅 可以学习教材中的固定内容,还可以借助于笔记本、手机等 移动终端学习各种网络中的社会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 畴;
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使得学习更个性化、深度化;
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可 以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
在学习时空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 以选择“教室之外的课堂”,随时、随地的学习,摆脱了时 空的限制。例如,美国的基教在线学习产业,主要是依托学 生的个人兴趣,为学生提供泛在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总 之,个人兴趣拓展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学生 的知识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4.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 随着Web 2.0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成为知识分享的 新平台。在Web 2.0环境下,各种网络交流、分享、协作工 具日新月异,只有将各种软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教学(学 习)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才能在网络学习中生存下来。

[23]尤其是博客、播客、Wiki等社会性软件的使用,利用这 些软件可以组建小组,把一定的学习知识关联起来,增强了 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一个个体就是 一个知识节点,其他节点都与该节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这样,许多个体之间形成了知识点网络。Web 2.0使得这种 知识点网络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个体之间的交往也不再局限 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群体,借助于聊天室、博客、MSN、 BBS、 QQ群等网络工具形成网络虚拟社群。在虚拟网络社群中,个 人的情感、认知与价值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并得到了充 分的认同,提高了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了一 种新的学习方式——社群生成学习。社群生成学习会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将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

(四)中观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活动可以超越传统的时空框架, 在时间上应该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 在空间上做到班内班外、校内校外的学习活动综合平衡。笔 者主持编写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24] 融合了本团队多年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的丰富成果,创 建了单元层面的中观教学设计实践方法,已经在全国培训了 数十万名教师,取得了良好成效。

无独有偶,美国密西根大峡谷大学数学教师 Robert Talbert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探索突破传统时空结构的教学模 式,进行一项名为“颠倒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25]将原 本在课堂中进行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放到课前, 将原本课后进行的以知识内化为目的的练习和答疑活动放 到课堂中,从2010年在数学MATLAB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验,取 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国际教育学者的兴奋。

三、理论前瞻研究 在教育技术理论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主义”,从行 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从构建主义到联通主义,虽然都各有其 价值,但都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致使实际应用 困难,使得应用者拿不出“主意”了。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 思,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者想建立更具整体关联性和实践指 导性的理论框架。(一)“巴斯德象限”启发与设计研究的旨趣 “巴斯德象限”由美国著名学者司托克斯提出,代表 着应用实践激发的基础研究,它是传统研究中“纯理论研究” 和“纯技术研究”的调和,将传统上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 对立矛盾关系转化为统一协调的关系。目前,我国教育技术 的研究多以经验总结式研究和思辨式研究为主,这也就导致 “大多数教育研究对实践几无影响,助益甚微”[26]的结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便是对科学研究范式的认知存在不足, 而巴斯德象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正好提供了科学的 范式。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的单线思维方式,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起点,在科学研究中发现规律,探索 真理,从而实现“格物致用”与“格物致知”的双重价值。

近年来,设计研究(DR:Design Research或DBR:
Design-Based Research)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引起世界 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DBR是以设计为对象的研究范式,其 旨趣在于设计有效学习环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设计 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范式,它主要通过迭代设计将 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重在解决与实际情境密切相关的问题 和提炼出实用的理论原理,具有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 双重功能。[27]DBR具有或兼有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特征,除 了吸收传统研究方法的演绎、归纳、批判思维外,特别重视 外推(Abduction)思维的运用;
其核心活动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设计。

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研究等, 高校、中小学、产业界等成员的跨界合作,以推动科研、教 学、产业的多赢局面,这正是“巴斯德象限”在科学研究中 的体现。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 模式,也译为“关联主义”、“连通主义”。2004年,乔治 ·西蒙斯(George Siemens)[28]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 一种学习理论》一文中指出教学环境创设中最为常见的三大 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技术尚 未对学习产生显著影响的时代。反观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技术的发展已渗透入人类社会,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与革新作 用已被公认,而联通主义恰恰描述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 程,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网络时 代,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分散在各节点,知识所具备的连接 点使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知识碎片 在不同的境脉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学习者基于自身学习需 求和已有知识网络在各节点间进行联通汇聚,并形成更为复 杂的个性化知识网络。所谓学习,即网络形成的过程。联通 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 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 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 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29]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它 是个性化知识网络不断扩展的过程。信息时代,每个人拥有 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只有将这些知识节点与其他节点 进行融会贯通,网络的价值才会最大化。联通主义能真正把 一切教育资源和关系联结起来,构建立体的、多维的、协同 的、多场合一的、弹性而有序的、完整的学习系统。

(三)社会—认知双连通模式 社会—认知双连通模式(SCCS, Social and Cognitive- Connectedness Schemata)由美国Marie Sontag 博士[30]于2008年提出,它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图式形成。图 式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新知识的产生有赖 于已有的图式。SCCS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设计理论基于两个 假设:(1)当代学生具有双连通学习模式,即:社会连通性 模式+认知连通性模式。(2)沉浸于数字联通时代的学生们具 有社会连通模式与认知连通模式的双重变化。社会连通性模 式的形成来自于个人与他人或外界建立起社会联系的能力 和渴求。目前人们对技术的研究引起了这一图式的巨大变革, 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外界情境进行连接。学生通过 “连接、默观、捷取”一系列行为来参与社会连接,即:在 连接阶段,学生与拥有所需知识的其他人或群体建立连接;

在默观阶段,学生对具备所需能力完成其目标的人进行观 察;
最后,在捷取阶段,学生在事先不寻求指导的情况下,跃跃欲试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社会连通模式反映了他们创 建和维持物理上的、虚拟的、混合的社会网络的能力。认知 连通模式反映了学生如何将他们所学知识与更大的情境建 立起联系的能力和渴求。认知连通模式的变化使得学生不再 将知识视作分离、破碎的信息片段,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认 知连通模式的变化包括:具备数字导航素养;
具有对交互性 —发现型学习的偏好;
具有按照其对数字化资源的探索作推 理判断的意愿。有如Prensky所说,当代学生“不仅思考不 同事物,他们也以不同方式作思考”。教育理论需要进行改 变以满足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方式的新发展,而 SCCS恰恰 最好地综合了当前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并为修订教学设计适 应学生的新图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四)协同学习理论与技术系统框架[31] [32] 协同学习(Synergistic Learning)技术系统框架是一 种面向知识时代、能够很好地适应知识与技术发展的新型学 习技术系统。这种新型学习技术系统的设计,完全建立在一 种全新学习理论——“协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该理论 内容包括:
1.协同学习的概念 协同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技术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 (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以及二者交互所形成的学习场) 之间的协同关系与整合,以使教学获得协同增效。可见其内 涵主要涉及学习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