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卫生演讲稿 > 现实意义【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来源:卫生演讲稿 时间:2019-10-24 07:54:43 点击:

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形势与中国医学史教育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毛入学率 逐年上升。大学生 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 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 质如何,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共中 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 意见》深刻论述了新形势 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 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西方发 达国家凭借 着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力图推行所谓的“西 方文 明”的全球化,对我们的东方文明形成了巨大挑战,因 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继 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弘扬民族 精神的号召。中医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其开设的 中国医学史(以下简称医史)课程,以独特的视角、丰富和 优秀的内 涵,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高尚品 德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医史在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属考查课程,教学大纲要 求为36学时, 但各院校多有删减,许多学院压缩至18学 时,可见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在倡 导加强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弘扬民族精神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 医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挖掘医史课程中大量的优秀传统 文化内容,充分发挥 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医学史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 和发展规律的一门 学科,是中医院校学生系统了解中医学 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高等中医院校课 程中一门与社会科 学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其作用各版教材均已 叙 及,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试图从另外两个新的角度,来 探讨医史教育的现实意 义。

2.1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医学从无到有、从零散经验到系统理论,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过程,由 于其理论体系形成的独特文化社会历史 背景,中医学除了是一门探索人体生理、 病理、防病治病规 律的科学外,还蕴含大量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构成了 中 医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视中医学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 化的有机统一体,具有 自然科学性质,又兼有社会科学的 特征,其核心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又与儒、 道、佛的影响 密切相关,形成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其中不乏优秀内 容。生 命的可贵,决定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翻开医 史,就会发现儒家文化的核 心“仁”的思想贯穿中医学始 终,“医乃仁术”就是儒家文化对医学从业思想的理 解,包 含着丰富的人文的、德性的人道主义的爱心和济世精神, 自古以来,中 国的大医们都以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己任, 而不将经略钱财作目的,“但愿世 间人无病,那怕架上药生 尘”、“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写照。

晋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选药尽量“简、便、廉、验”,以适应 偏僻之地贫苦 人群需要,他写到“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 居,皆能主办……是凫雁挚击,牛 羊扑噬,无以异也”,充分 体现了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唐孙思邈在《千 金 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 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 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 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 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勿避嶮巇, 昼 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 以济危急……医 人不得恃己之长,专心经略财物”。这些 句子无一不折射出耀眼的人文主义光芒。

而观今天的医 疗圈里,不少医生摆出一幅权威相,眼里盯着孔方兄,右手 妙笔 生花,左手大捞药扣,拖手术、索红包……无所不用其 极,医商相视而笑荷包 鼓胀,病人欲哭无泪倾家荡产。这 种情况下,以医史中古代医家崇高医德为例 子来教育学生,继承前人优良传统,作一个苍生大医,以救死扶伤、防 病治病 为己任,对杜绝恶劣医风,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思 想有着良好作用。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面对的是人最宝贵的生 命,《内经》 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因此要求 医生要精通业务和有强烈责任感, 才不致失治、误治。《古 今医统》曰“医者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吴鞠通 亦云: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 不精,不若 不学医也。”医史中许多伟大医家因勤奋治学、 勇敢探索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东汉张仲景在疫病流行、 尸横遍野,其家族成员大部分死亡的情况下,“感往昔 之沦 丧,伤横夭之莫救”发愤钻研医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终成伟大医 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基础,光耀千秋,活人无数,被后世尊为“医圣”。明李 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 卜 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历二十七年之辛 勤,三易其稿, 才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药学史上 的里程碑。唐孙思邈认为医学乃“至 精至微之事”只有 “用心精微者”方能得其真请,须多读古代医典,广征博采 时 要“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如此“精勤不倦”才能“尽善 尽美,……若不尔者,如 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这些例子, 充分说明要做一个称职的医生,要时时精研 业务知识,注 意和掌握医学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成果,要想在医学上有 所成 就,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医学知识,将来做一个合 格医生。

医史中无数杰出的医家,都以严谨求实的精神去进行 医疗活动,他 们不文过饰非、炫耀名声、妄自尊大。春秋传 奇医生扁鹊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 (一种假死症证)世人 赞其有起死回生之术时,他却质朴地回答:“越人非能生 死 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汉代名医淳于意医 术高超,声名远 播,却从不掩饰自己的短处,在其“诊籍”里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录,汉文帝 问他:“诊病决生死,能 全无失乎?”,他回答:“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代名医,诚信如此,而现在有部 分学生,学习 马虎,考试作弊,自欺欺人,以后岂不成杀人 庸医,害人害已。须知临床中医 者乃病家性命之所系,稍 有差池,良心受遣,诉讼临门,以此为鉴,不啻对弄 虚作假 者当头棒喝,令其悬崖勒马,脚踏实地去学习。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以上类似的论述比比皆是,俯首 可拾,充分反 映了中医学传统医德中仁爱救人、不谋私利、 严谨行医、一丝不苟、勤学不倦、 精通医业、尊重同行、互敬 互学、诚信敬业等优秀内容,用以教育学生,和政 治思想教 育工作互为补充,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刻的现实意 2.2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由于西医在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中处于主 导地 位,医疗活动的评价体系也沿袭西医标准,为了适应将来 的临床工作,中 医院校学生从踏进中医院校大门的第一天 起,必须同时学习西医知识。这对于 刚踏进中医院校大门 对中医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他们从中学时代形成的逻辑 思维一下接触到中医的思辩思维会很不适应,初学抽象的 中医基础理论会感到 艰涩而枯燥,而西医知识直观合乎逻辑,易于理解接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常常会使学生感到 困惑,会置疑中医的科学性,会产生选错了学校与专业的 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医史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史学的角 度,让学生了解祖国医学的 发展过程及规律,认识中医学 的本质,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逐渐树 立热爱中 医专业的思想。

2.2.1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史显示:中医学的理论是在大量实 践的基础上,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阴阳五行学说, 本是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古人把它看作是天 地万物发展、变化、消亡 的物质本源,战国医家把它引入医 学,用来总结当时的临床经验,使零散的经 验系统化、理论 化,形成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框架,用以概括人体结构、生 理、 病理、诊断、治疗的一切方面,还用五行生克制化学说 来解释腑脏间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将道家的 “精”、“气”、“神”的基本理论引入医学,认为物 质现象和 精神现象都是精、气、神的存在方式,中医研究人体的疾病 现象是从 构成人体的微观物质运动所体现的宏观整体状 态入手的,重功能表现而轻物质 结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天人合一学说把人 体内部 看成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机体与情志看成一个整 体来考察彼此 间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调整 整体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 的中心思想,同时强调 针对病机病变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中通过 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向前发展与完善,中 医学从远古起源 到今天已经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及独 特的治疗方法,其深 刻内涵迄今尚不能完全被现代科学所解释,但治病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却为世界所公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类 防治疾病、维护徤康 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乃 至世界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近代化学制药 实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开始的道家“炼丹术”唐代日本、 朝鲜基 本把中医完全移植了过去,中医对东南亚、阿拉伯 国家形成了巨大影响,清代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传入 欧洲,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在十九世纪前,中 医很多方医学的认识,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 感和爱国 主义精神。

2.2.2世界上并无完美的医学西医源于约在公元前6 ~4世纪形成的古 代希腊医学, 早期发展与中医类似,同样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并不 比中医 高明,及至中后期走向与自然科学密切结合的方向 而与中医显示出质的区别。西医的快速发展,是从十九世 纪开始伴随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而形成的,并逐 步占据了 世界医学的主流。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大规模进入 中国,西医 研究人体的疾病现象是从构成人体的物质结构 上入手,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运用 实验还原的方法获得了巨 大成功,现代医学发展到了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技术 不断向医药领域渗透,现代基础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 平,免疫、器官移 植、生殖控制……将开辟新途径,取得新 成果;
癌、老年医学、基因工程可能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 但在这一切令人欢欣的发现后面却容易让人忽略一个事 实:人类其实对自身的认识还很肤浅,因为人毕竟不是动 物,人类本身结构和 功能就十分复杂,除了生物属性外,还 有社会属性,除了生理特征之外,还有 心理特征,至今仍有 许许多多的疾病问题没有解决,抑或是了解了机理但无有 效的治疗方法,比如说艾滋病、心身疾病、情志疾病等,西 医仍感“心有余而力 不足”。西医重视局部和细微,重视高 科技分析入微成果的引用,但却有忽视综 合人性、自然等 因素影响的缺陷,在社会的向前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明显 的不 足。虽然,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人恩格尔提出医学 模式应该从单纯的“生物” 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一心理一 社会”的医学模式,但至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似乎 更多是停 留在理论上,实际工作中,仍然是生物模式的。[2]现在,在传统医学 继承尚属完美的我国,形成了中西 两种医学并存而西医居主导地位的局面,中 医在飞速发展 的西医面前似乎相形见绌。但是,中医并没有被取代,西 医一统 天下的格局并未形成,中医在民众中间仍有广泛的 影响,许多满脑子“科学”的 西医人士在束手无策时仍求助 于曾嗤之以鼻的中医,究其原因,中医的生命力 在于它治 病的有效性,许多西医棘手的难治病、慢性病中医却有独 特的疗效, 如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古老的中药汤剂仍显 示出了令人折服的魅力。由于中 西医形成的社会历史根 源、文化历史根源的较大差异,所以注定中西医是两种 完 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一种整体宏观综合观点,没有 西医那样的实验研 究、定量分析方法,缺乏打开人体内部 的手段,也确实有许多缺陷与不足,如 对疾病机理的认识 粗糙,有许多问题中医不能解决。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中医 不 科学,如现代科学尚不能证实“阴阳五行”的存在,但它 运用在临床上却是行之 有效的。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 标准来评价中医是否科学。目前关于中医现代 化问题也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事实上两种医学都存 在着合理性 及局限性,虽然高度发展,但都远未尽善尽美。

2.2.3医学不断在发展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高度进步,科学 的飞 速发展和共享,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新的疾病种类的 出现,人们生活和卫生水平及需求的提高,存在着系统差 异的西医和中医都不能完全独自胜任 和解决所有的人类 徤康问题,都面临着需要不断地继承、完善和创新、发展和 提 高的问题。而这一切,都以继承为基础,恩格斯曾说:“任何新的学说它必须从 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6J,张仲景 在《内经》热病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热病学说。

金元四 大家、温病四大家都是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在实践当中 验证摸索,才 创立了自己新的观点与主张。由此可见,医 学并非一成不变,发展并无止境, 任何“泥古不变” “保守主 义”均是医学发展的桎梏。让学生了解,诸如《实验中 医 学》、《实验针灸学》和《中医实验动物学》等分支学科的出 现就是不断地 继承、完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学,从而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中医学知识, 努力钻研业务,在继承的 基础上去探索、去发掘、去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 物的潮流, 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今后医学 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人内外环境的 影响,而中医古代先贤们 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精神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尤其 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深邃洞见到今天仍闪烁着睿 智的光芒,中医在 养生、保徤、老年病等许多方面有着独到 见解与丰富经验,运用其整体观、自 然、社会、人性、天人合 一的理论思维,在未来仍大有用武之地。两种医学虽 然有 本质上的差异,但却有共同的对象和目标,就是防治人类 的疾病和恢复徤 康,二者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与对方优 势,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必将推动 人类医学的共同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