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校长述职 > [头孢类药物的应用论文(共2篇)]与药物相关的论文

[头孢类药物的应用论文(共2篇)]与药物相关的论文

来源:校长述职 时间:2019-10-26 08:07:24 点击:

头孢类药物的应用论文(共2篇)

头孢类药物的应用论文(共2篇) 第1篇:探究不同浓度的头孢类药物应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药物 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尽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药物少见,但 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皮疹、哮喘、药热,乃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报道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用药安全。综合多个文献可知,两者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决定 簇不尽相同。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头孢过敏的几率大致在5%-10%之间,远高 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但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能预示头孢菌素变态反应是否发生, 用青霉素皮试代替头孢菌素皮试无意义。对于头孢类药物的皮试,目前国内外尚 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本文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头孢类皮试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并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探求合理适宜的皮试液浓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一2010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519例,其中男725例,女 794例;
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病历 记录曾经发生过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包括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用药过敏及皮试 过敏。但所有患者无发生过严重青霉素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1.2试验药品注射用头孢替唑、主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头孢替安、主射用 头孢地嗪。

1.3皮试液的配制取药物1瓶加8ml生理盐水溶化,用10m的注射器测量该药 物的总量(即溶剂加溶质的总量)后,另加一定量生理盐水使药物溶液总量达 10mj(1)根据计算公式:03+该瓶药物以“g”为单位的总剂量=第1次抽取的毫升数。

如:每瓶为规格为05g的药物,根据公式取第1次抽取的药液,加生理盐水至1m, l则内含30mg药物。(3)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丐1则内含3mg药物。(4) 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内含300g药物,即配成皮试液。

配制浓度为400g/ml50(Fg/m的皮试液时,上述计算公式中03相应改为0405 即可。

1.4方法1.4.1分组:(1)患者按所用皮试液浓度分为3组:A组例、B组(400^g/m)507 例,C组(组302例;
头孢替唑组438例;
头孢替安组412例;
头孢地嗪组367例。

1.4.2皮肤试验方法:75%乙醇(乙醇过敏者用生理盐水)消毒,前臂横纹 上3横指正中处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注射试液,使成直径05m的皮丘,拔针 后切勿按揉。

1.4.3结果观察:皮内注射20mn后观察皮试结果,如局部无红肿,皮丘、 红晕直径1m为阴性;
有红肿,皮丘直径>1m有局部发痒、伪足或有其他过敏症 状者为阳性;
对单纯直径>1m局部无发痒、伪足及其他过敏症状为可疑阳性患 者,在另一侧前臂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如局部出现类似反应的为假阳性;
如 皮试结果阴性则应用头孢类药物,观察用药中及用药后患者的表现,若出现不良 反应并不能排除为头孢替安所引发,则判断为假阴性[7]。

1.4.4注意事项:头孢类药物皮试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存放于冰箱时间,注 意不要让患者空腹受试,尽可能消除患者紧张害怕心理以免影响结果;
对原有某 些皮肤病的患者要注意区分;
皮试前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明确24l内无应用抗组 胺药、皮质激素等干扰皮试结果的药物;
皮试结果对预防迟发性变态反应意义不 大,本研究观察患者表现至静脉滴注完头孢类药物后30mn需要强调的是,皮试 前、用药前、使用过程中以及用药后都必须严密观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可及早发现并及时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处理。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和似然比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皮试结果 2.1.1按皮试液浓度分组比较:3组的皮试阳性率及皮度假阴性率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皮试阳性129例,阳性率为85%总假阴性21例,假阴 性率为14%。

2.1.2按头孢类药物品种分组比较:4组的皮试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4组的皮试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不良反应本研究过程中无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21个假阴性病例均发 生一般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

3讨论 应用头孢类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进行用药前皮试,各个皮试液浓度不同的 组别之间,采用X2检验和似然比检验,假阴性计,组间皮试阳性率有统计学意 义;
假阴性率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30040.05008/01的头 孢类皮试液应用于有青霉素过敏史者进行皮试,在临床应用都是安全可行的。基 于皮试液配制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可考虑在皮试液浓度为300~500g/m范围内, 令皮试液浓度数值与药品规格的数值呈倍数关系。如头孢替安的规格常为025g 瓶、05g顾,均为5001g/ml的倍数,基于试液配制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可考虑 采用浓度为5001g/ml的皮试液。

对青霉素过敏者,应用头孢类药物与青霉素药物结构越相似,发生过敏反 应的可能性越大12。若两者结构完全不相同,就不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头孢硫 脒与头孢替唑都属第1代头孢类药物,其结构和其他2种头孢类药物相比,与青霉 素类药物的结构更为相似。因而头孢硫脒、头孢替唑与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也较 其他2种头孢显着增多。本研究结果符合2008年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 端论坛专家共识的观点:青霉素类与1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2 代、3代和4代。

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在应用头孢前常规以头孢类药物原液进行皮试,可 使头孢类药物的应用更合理、更广泛。本结果表明,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头孢类药 物皮试阳性率为85%,也就是对1519例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进行头孢类药物原液 皮试,根据皮试结果使915%的患者仍可应用头孢类药物,当中有129例出现了一 般性不良反应。但若不进行皮试,可出现以下2种情况:第1种情况1519例有青霉 素过敏史的患者,均不用头孢类药物,则令1369例患者失去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 的机会(本研究己表明这1369例患者应用头孢类药物后并无不良反应发生)第2 种情况1519例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未进行皮试,直接应用头孢类药物。则可 能会导致150例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同时由于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应用头 孢类药物前不作皮试,更容易触发医患纠纷。因此,虽然皮试可出现假阴性的情 形,但应用前常规进行皮试,仍可使头孢类药物应用更广泛、更合理。

推而广之,建议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用头孢类药物前,宜常规以头孢类药 物原液作皮试,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是否应用。同时建议头孢类药物生产厂家能像泛影葡胺一样配套生产皮试液,可使医 护人员从繁琐的皮试液调配中解脱出来,避免调配差错,让皮试结果更准确。

作者:陈历雄,李艳卿,邓伟坤 第2篇:头孢类药物机制的研究 1.过敏性休克机制 我国研究人员已从中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论孢曲松、头 孢他啶)中分离收集到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证明头孢菌素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过一敏原是其高分子杂质。头孢菌素高分子杂 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着种,外源性一般来源于早期头孢菌素的生产,随生产工 艺提高而减少;
而内源性杂质是源于头孢菌素自身聚合的产物。

1.1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反应机制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例。头孢哌酮为第 三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头孢哌酮和舒巴坦 均可引起过敏反应,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其降解产 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结合, 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此类抗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气引起平滑肌收缩, 黏液分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组织损伤,这些反应产 生的过敏性休克为速发型过敏反应,严重的可致死亡。

1.2迟发型过敏休克反应机制以头孢呋辛为例,其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机 制可能是由于头孢呋辛自身聚合物,也有认为是头孢呋辛体内代谢产物作为抗原 或半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这种药物再次 进入人体时引发的变态反应,即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 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

2溶血反应机制 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溶血的机制主要分为自身抗体型、药物吸附型和免疫 复合物型3种。例如头孢曲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免疫复合物型。其主要机制 为:反复注射药物刺激机体产生该抗体与头孢曲松或其代谢产物形成免疫复合物, 并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靶蛋白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裂,引起溶血反 应。DDAbs与头孢曲松结构类似的药物存在交叉反应,也可能导致溶血。3双硫仑样反应机制 头孢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 几率的增多,临床出现了很多例使用头孢类药物(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 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等)后饮酒发生的过敏反应一双硫仑样反 应。

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 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和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气头孢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母核7- 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的侧链而制成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其分子结构含硫甲基四 氮唑基因,可与辅酶A竞争,抑制肝脏的乙醛脱氢酶活性,阻断了乙醛的继续氧 化而造成蓄积,导致乙醛中毒,致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 性加强,血浆外渗,并能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稍释放大量的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引起一系列 的血管运动性和神经性表现,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呈“醉酒状”戒硫样反应。如 果患者平时不会饮酒或饮酒很少的人,反应会更加严重,应用静脉用药后,反应 比口服用药更快更严重。

4神经毒性机制 以头孢吡肟为例。头孢吡肟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 为(2±0.3)h70%~80%由肾小管分泌,10%-20%由肾小球滤过。头孢吡肟总的平均 清除率与平均肌酐清除率有重要的关系,可随肾功能的减退而延长,与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程度及肾小管间质损害呈正相关。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多剂量给药后 无药物蓄积发生,少有不良反应发生。老年人的药物清除率因肾清除率明显降低, 易在体内蓄积,而肾功能不全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 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出现紊乱,发生药物体内蓄积。因此 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和老年患者可因药物蓄积导致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升高,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枢递质氨基酸的合成和运输,同时抑制中枢神经细胞 Na+-K+-ATP酶,使静息膜电位降低,导致精神异常、惊厥、昏迷等中枢毒性反 应气头孢吡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该药易 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增加,可能通过拮抗正常神经递质Y-氨基丁 酸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脑病的发生。5出血机制 以头孢哌酮为例。头孢哌酮引起出血的机制:头孢哌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 40%以上(有报道达75%)以原形从胆道排入小肠,大量杀灭肠道正常菌群(肠道正 常菌群可合成维生素K),致维生素K合成减少,致需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酶原、 因子TO、IX、X合成减少;
且头孢哌酮含巯甲基四唑基团,与体内维生素K作用 使之消耗增加;
头孢哌酮还可直接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头孢哌酮引起出 血的副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机率增大。

作者:宋杨,常虹,孟潇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