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校长述职 > _丰碑永不凋落的红色情怀《丰碑》教学及评析

_丰碑永不凋落的红色情怀《丰碑》教学及评析

来源:校长述职 时间:2019-10-15 08:03:11 点击:

丰碑永不凋落的红色情怀《丰碑》教学及评析

丰碑永不凋落的红色情怀《丰碑》教学及评析 【教学目标】 1. 借助字典,初解“丰碑”,了解“丰碑”是什么。

通读课文,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知道“丰碑”指的是谁。

2. 通过略读课文,自主梳理将军在“丰碑”前的情感 变化,有选择地探究变化的原因,自然明了通过侧面描写烘 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 通过反复阅读,逐步深化对“丰碑”的认识,引导 真情表达,自然激发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预热:播放视频《七律·长征》 交流:在《七律·长征》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 的故事,比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皑皑白雪的千里 岷山、翻越逶迤的五岭、翻越磅礴的乌蒙等等。今天我们也 要来学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的故事,它的题目就叫——— 《丰碑》。

一、初解“丰碑”:丰碑是什么 1. 运用工具书理解“丰碑”“丰”字在字典中有三个 意思:①容貌、姿态美好。②盛、多。③大。

“丰收”的“丰”是……“丰盛”的“丰”是……那么 “丰碑”的“丰”应该是哪种意思呢?“碑”就是石碑,从 字面上来看“,丰碑”就是——— 2. 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二、再解“丰碑”:丰碑是谁 1.自由读课文,想想“丰碑”是谁 这篇课文我们事先已经读了三遍,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 让我们再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边读边想:课文中“丰碑” 指的是谁啊?(军需处长、冻僵的老战士) 2.跳读课文,说说从哪里读懂跳读课文,告诉大家你从 哪里读出来的。

讨论: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管着部队的 所有物资,他负责把东西发给战士们,比如说发棉衣、发棉 裤等等。) 三、三解“丰碑”:梳理情感内蕴 1.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面对“丰碑”,将军的情感有 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默读课文第3~13 自然段,用“ ” 画出体现将军情感的词句,细细体会。

2. 同桌交流,丰富信息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自己从哪里读出了将军的情感,将军 的情感又是怎样变化的。你说一处,他说一处,连起来就会 发现将军的情感在变化。

3. 集体交流,探究原因 惊讶—生气—愤怒—感动、敬佩 4. 想象练笔,深化情感将军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冻僵的 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 想:(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 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面对着军需处长,他有多少话想说啊。他想,军需处长 啊军需处长……让我们拿起笔把将军的内心活动写下来。

千言万语,都化成了这样一个庄严的军礼,将军用庄严 的军礼表达了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四、四解“丰碑”:升华情感 1. 深化理解,树立丰碑 呼应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 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学到这里,你对“晶莹的丰碑”又有了什么理解呢? 2. 呼应开头将军的问题 开始的时候,将军对这支队伍还有着深深的担心:这支 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3. 联系结尾回答问题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4. 回应课题,引导升华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饱含深情的课题“丰碑”, 它就这样慢慢地在我们面前丰满起来,矗立起来!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 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师引读:那声音似乎在告诉将军——— 生齐读(一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师引读: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两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 于谁呢? 师引读:那声音似乎在告诉全世界——— 生齐读(全体):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 于谁呢? 【推介背景】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凸显了教材在语文教 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诟病旧语文教材的政治化 倾向,时文的泛滥,导致教材文学经典的缺失。但是,这不 等于可以忽视“红色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应有地位。

我们通常把描写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教材内容 称为“红色经典”。当然,因为育人的阅读视野的开放和多 元文化的碰撞,这类课文的数量已有所减少,这是正常的。

但毕竟仍然保留着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课文在小语教 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也是笔者要推荐这份教 学设计的缘由。在今天,“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应当如何 引领学生在传统与当代的交叉点上融洽汇聚,与时俱进地从 历史记录和英雄壮歌中汲取正义的力量,淬炼公而忘私的品 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是一个关乎“革 命传统代代传”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在这些“红色经典” 课文的教学中如何避免机械说教,而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 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感染和情愫的陶冶。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弘扬这类课文的思想内涵,又不能以僵化的说教和简 单的贴政治标签的方式来代替“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本案的设计较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语文素养。而能够达到这种教学境地的,在于季科平老师能 借助于“以题导读”的设计思想,始终抓住、层层挖掘了课 题“丰碑”的丰富含义。因为聚焦于“丰碑”,使“略读” 有了宽阔的实现空间,使“红色经典”的强大精神力量与学 语习文的实践活动得以互促互动、相辅相成。这也正是推介 本案的价值所在。

【教学评点】 鉴于“红色经典”课文的丰富内涵,我们的教学设计通 常会困惑于这里的英勇行为要颂扬,那里的精神力量要挖掘 ……如此面面俱到貌似分析透彻,解读到位,实际上却往往 会使学生疲于消极应付而消弭了自主阅读的空间。本案的设 计特色在于不走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的老路,而是能瞄准文 本特色,从课题“丰碑”的丰富内涵着眼,实现“以题导读”。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选学课文,教师作为略读课 文处理,更显“以题导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也为学 生的自主阅读开辟出了广阔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抓住“焦点”,展示《丰碑》背景 “以题导读”的设计思路,关键在于聚焦于题。“题” 就是文本的心脏、情节的焦点。季老师抓住这个“焦点”,一直在“丰碑”这一课题上层层拓进,给学生以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的空间。本课作为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感人的 故事,自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教师从播放视频《七 律·长征》入手,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七律·长征》 气吞山河,是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史诗,翻越雪山正是 其中的一章。那么“丰碑”又和爬雪山有什么联系呢?教师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大家,选择“丰”的三个 含义中的一个,从而进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令学生深入思考 的问题:这里的“丰碑”指的是“高大的丰碑”还是“英勇 的战士”。“丰碑”又是指谁呢?显然,这样从课题切入, 学生自读课文,是带着一个“悬念”的;
而这样的“悬念” 又必然转化为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的强大动力。由此而 获得的答案自然是自主阅读的成就;
而这种成就感会一直鼓 舞着学生的读、思行动,也隐示了“丰碑”是一个可以一直 探究下去的话题。因为在这个“显信息”里包含着许多的“隐 信息”和“潜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破译,就成了学生自 主“导读”的方向。

二、自解文本,聚光《丰碑》人物 “丰碑”指的是谁?是“将军”?是所有的“红军战士”? 似乎也是,但应当首先指的是我们不知姓名的那个冻死的 “军需处长”。“你从哪里读出来?”教师的一个提问,无 疑会让学生去反复品读,细致会文。这显然是一个蕴意深刻 的导读题。不仅前来报告的红军战士不知他是军需处长,将军也因不识他是军需处长而雷霆大发,他向身边的人吼道:
“把军需处长给我找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为什么他 们不知道他是军需处长?这里有着丰富的潜信息:军需处长 不是管部队所需的全部物资吗?军需处长不是发棉衣给所 有战士的领导人吗?他自己怎么会冻死呢?这是文本的主 旨所在,是情节发展高潮所在,也是深深叩击读者情感的那 一声逻辑重音。季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于是军需处长的英 雄形象方能生成为一座丰碑。《丰碑》的课题聚光于一个冻 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他 惦记着全军将士,唯独不顾自己;
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勇于 牺牲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路上的一座光照千秋的“丰碑”。

教师由浅入深的解读引领,都是学生在“以题导读”的教学 设计中自行完成的。

三、剖析情节,厘清《丰碑》线索 本文的写作特点在于情节发展的线索是通过“明线” (将军的言、行、思)与“暗线”(军需处长的默默无闻, 读者能见到的只是他冻僵的瞬间:一个衣衫单薄的“老战 士”)交叉推进的。而且以“明线”来反衬“暗线”,更显 出“丰碑”的高大伟岸。所以“丰碑”这条暗线的感人至深, 是必须通过明线———将军的言、行、思来反衬的。教师深 深理解文本的这一表现特色,以“将军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 化”来引导学生梳理思考,从而凸显“丰碑”这一课题的深 邃蕴意。于是,学生在自读和讨论中自然地厘清了将军情感发展的曲线:惊讶—生气—愤怒—感动、敬佩。

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将军情感变化这条 明线的同时,通过“想象练笔”的填空题设计来强化学生的 情感陶冶,同时又使他们的认知得以深化,更凸显了军需处 长这条暗线的坚实存在,从而落实了“丰碑”这一课题的丰 富蕴意。

四、重在熏陶,深酿“丰碑”意蕴 “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虽有其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说, 它应当同时具有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这就是“语文课程是一 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习文的 实践,读、思是一个重要方面,说、写同样不可忽视。为此, 季老师不仅有“想象练笔”的填空题,还设计了“想象练笔” 的“微写作”。如“面对着军需处长,将军有多少话想说啊 ……让我们拿起笔把将军的想法写下来”。这样的设计安排, 就把“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即不仅重在精神 熏染和情感陶冶,而且能把这种熏染和陶冶与学生的读写能 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相得益彰。但是,在体现“丰碑”的 军需处长这条暗线里,应该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军需处 长的棉衣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想象空间特别大的问题,也 是强化暗线以印证“丰碑”课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以 为,若能在“把将军的想法写下来”时,能给学生以具体启 示,如“面对着没有棉衣御寒而冻僵的军需处长,将军有多 少话想说:你的棉衣呢?让我们拿起笔展开想象‘军需处长的棉衣到哪里去了’”,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因为如果 只是写将军想说的话,学生就容易写一些空洞的套话、大话, 而想象军需处长的棉衣到哪里去了,答案会更多样化,学生 对军需处长精神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生活化。

“以题导读”的设计思路,是一种提纲挈领的导读策略。

它十分有利于让自主读解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是化 教为学的有效抓手。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可以帮助我们实 现“略其所略”方能“得其所得”的效益。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