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特征解读]艺术性的特征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特征解读]艺术性的特征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0-03 07:51:27 点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特征解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特征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五岁的孩子 随同父母在森林里散步,一年后那些鲜明的、生动的细节还 在孩子的回忆中闪闪发光,甚至连父亲讲给母亲听的那个童 话,孩子都记忆犹新。但令人费解的是,孩子在进了学校的 两三年以后,连识记“草原”这个词的写法都很吃力…… 这个事例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 世界,单纯地把他们的意识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是不利于 小学生发展的。小学生对带有情境性的问题积极性很高,因 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 通过一定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源于这样的 思考,我们尝试着在数学学习中带着小学生轻装上阵,让学 习像呼吸一样轻松,让学习成为学生对自然、社会资源进行 享受、处理、创造的过程。

一、巧设悬念,变枯燥为趣味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即在学生面前揭示 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使学生处于积极 的思维状态。创设悬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 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大顽童”,带着愉悦的心情 去欣赏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也会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以游戏引入:首先在 黑板上出示5个苹果,且编上号。接着让学生数苹果,数完5 个,再从头开始数,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数到的数,老师立 即“猜”出数到了哪个苹果。在这里,老师只不过是利用有 余数除法而得出答案。学生不知,故而很佩服老师,很想向 老师学此本领。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设计层次,变抽象为形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即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 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很难发展。因此, 学具操作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 设计了这样的操作层次教学:
1.摆一摆,7块小方块,每堆3块,可以放几堆?还余几 块?然后填空:
小卡片:
7里面有( )个3,还余( )7÷3=2……1 问:横式7÷3=2……1,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借 助操作和填空,即能回答出。

2.摆一摆,8个方块,每堆3块,可以放几堆?还余几块? 小卡片:
8÷3=2……2 问:横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操作回答出。

3.小卡片:
11÷4=2……3 问:横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在既没有操作又没有填空 提示下回答出。

这样的层次教学,为学生认识飞跃设置了所必需的台阶, 搭建了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三、经历探索,变模仿为创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探索的全过程,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获得的是能力 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能因 地制宜地适时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模型,创造实验的空间,让 学生参与实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把学习中的模仿变为 创造。

[案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探索1:
(1)摆一摆: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 个不 同的长方体;
(2)填一填:根据摆好的形体填写下面的表格;
(3)说一说:对照表格,说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 高、体积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体积\&长方体 1\&\&\&\&\&\&长方体2\&\&\&\&\&\&长方体3 \&\&\&\&\&\&长方体4\&\&\&\&\&\&]根据表格,引导分析,提问: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小 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推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 关系? 探索2:摆出下列三个长方体,并填写表格。

[图 形\&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体积 (立方厘米)\&(1)\&4\&3\&2\&24\&(2)\ &5\&3\&2\&30\&(3)\&2\&2\&4\&16\&][每排的 个数 排数 层数 体积单位的个数][3厘米][4厘米][2厘 米][2 厘 米][3厘米][5厘米][2厘米][2厘米][4 厘 米] 思考:
1.每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 2.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立方厘米? 3.你发现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可以怎样求长方 体的体积? 学生在探索1中已经理清了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探索2,让学生共同观察, 再次验证: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宽、高 的乘积。最后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探索花去学生不少时间,但是给予了学生很多思维的 空间,更是给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小小的探索空间把 学生带进了未知走向已知的通道,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 公式,由简单模仿记忆变为创造。

四、应用数学,变知识为力量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被运用,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使 知识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以真 正的发展。

知识是借助观察、发现问题而进入周转的,所以在数学 学习方面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调查统计,给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社 会实践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发现北京城的某一路段,上、下 班拥挤不堪,他统计了一天的车流量,发现早晨进城的车很 多,到下班时出城的车很多。于是他给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这样的合理化建议:把路段分成三车道,早晨两进一出,晚 上一进两出。长期困扰人们的交通问题,竟然被我们的小学 生解决了,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学生的智慧喝彩。他把知识投 入生活,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教师除了像上面这样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的机会,还可 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图书 馆、网上等查询人口普查情况,对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做一个 预测;也可以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 人口的所占比例的情况,谈谈城市人口的比率与国家发展之 间的联系。

五、拓展认知,变有限为无限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 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教学的过程中, 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认知,渗透极限的思想,是 必要的途径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 这些创造是艺术之花,体现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真正含 义。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造生动课堂,打造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