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 > 什么是免疫学_后基因组免疫学教育刍议

什么是免疫学_后基因组免疫学教育刍议

来源:教师述职 时间:2019-11-14 08:16:01 点击:

后基因组免疫学教育刍议

后基因组免疫学教育刍议 应用网络免疫生物信息资源延伸课堂教学 后基因组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生物信息资源,网络 资源已成为教学内容必要的补充。笔者结合免疫学知识的讲 授,介绍相关的网络免疫数据库page=immunology)。网络资 源的利用,延伸了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 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介绍免疫分子的同时,介绍国际免 疫遗传信息系统,IMGT�L,)[12]。这是一个综合性免疫 学数据库,收集了人和其它脊椎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T 细胞受体(TCR)、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IgSF)、HMC超家族(MhcSF)、免疫系统相关蛋白。笔者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通过搜索IMGT结构数据库,获得Ig和MHC 的二级与三级结构图、Ig-抗原肽复合物和MHC-抗原肽复合 物的三级结构图。通过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免疫分子如 何与抗原相互作用。又如,讲抗原表位时,介绍了一些免疫 表位数据库如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数据库不仅收集了已发 现的所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而且提供免疫表位预测与 分析服务。表位的准确预测对获取基于表位的高效抗体至关 重要。笔者让学生在课后用IEDB网站预测蛋白质抗原表位。

免疫学原来很精彩 免疫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奥性、抽象性,素来被学生认 为比较难学。后基因组学内容的补充,无疑使学生对免疫学的理解更加困难。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是后基因组时代免 疫学教学方法中的大忌。笔者通过采用讲故事、形象化讲解、 探索过程的介绍、将免疫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关联等 方式,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免疫学研究的 激情,并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科 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素养的提高。讲故事式授课笔者在授课 时,采用类似讲故事的方式,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出各种涉 及到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些问题犹如一个个悬念,使学生听 起来有所期待,并激发他们思考。这种不断提问、循序深入 的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缓解了以往填鸭式教 学造成的学生课堂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易疲倦的心理状态。

下面以MHC为例说明。MHC是免疫学中难以理解但非常重要的 概念。笔者在授课时将MHC的发现、生理功能、结构的研究 等内容以时间为主线,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讲授MHC。早在20 世纪初就已经发现组织不相容现象,即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 组织移植会产生排斥反应。那么,MHC基因是如何发现的?MHC 基因的发现,得益于免疫遗传学的发展。1936年,P.Gorer 在小鼠移植瘤研究中发现了血型抗原Ⅱ,并发现该抗原与移 植瘤移植排斥反应有关。Gorer将该抗原称为H-2抗原。1948 年,G.C.Snell发明了人工培育同类系小鼠(Congenicmice) 的方法,并用同类系小鼠确定了小鼠MHC基因座在染色体上 的位置。不久,Gorer从英国Lister研究所不远万里来到 Snell所在的美国缅因州Jackson实验室,利用Jackson实验室提供的近交系小鼠(Inbredmice)确定了H-2基因座在染色 体上的位置。Snell意外地发现,小鼠MHC基因座与H-2抗原 的基因座竟然是一样的,因此称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座 为H-2。1958年,J.Dausset在人白细胞上发现了与小鼠H-2 具有同样功能的人类的白细胞抗原,并命名人MHC为人白细 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介绍MHC的发现后, 顺理成章地介绍小鼠及人的MHC的分布、结构、定位、遗传 特点。MHC是在组织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的,但是组织器 官移植是一种非自然现象,那么,MHC的生理功能究竟是什 么呢?MHC基因复合体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MHC 递呈抗原肽激活T细胞的证据,最初来自于B.Benacerraf的 研究。1963年,Benacerraf发现了免疫应答的基因 (Immuneresponsegenes,Irgenes)。Ir基因与MHC基因座紧 密连锁,并编码Ⅱ类H-2分子的α和β链。进一步研究发现 Ir基因参与向辅助性T细胞递呈抗原,并在辅助性T-B细胞 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MHC对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Tlymphocyte,CTL)的抗原识别功能起限制性作 用,称为MHC自身限制性。那么MHC自身限制性是如何发现的 呢?1974年,两位博士后研究员R.M.Zinkernagel和P.C. Doherty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Curtin医学院邂逅相遇,因兴 趣相投,决定合作研究T细胞对病毒的特异性。他们发现病 毒感染小鼠后,激活的CTL不能杀伤未感染或被不同病毒感 染的小鼠。此外还意外发现CTL只能杀伤带有相同H-2单体型的病毒感染细胞,而不能杀死感染同一种病毒但带有不同 H-2单体型的靶细胞。这是由于H-2基因型控制了T细胞的抗 原特异性。那么,MHC的特异性是如何决定的呢?1987年,P. J.Bjorkman等首先借助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弄清了人Ⅰ型 MHC分子HLA-A2的立体结构。例如,在介绍抗体之前,先介 绍抗体研究过程中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发现:1890年,E.A. vonBehring成功用含有抗白喉毒素的动物血清治疗白喉,开 创现代血清疗法的先河;1897年,P.Ehrlich提出了抗体与 抗原相互作用的侧链理论假说;20世纪20年代,M. Heidelberger和O.Avery发现抗体是蛋白质及抗原能被抗体 沉淀;1937年,A.Tiselius发明了电泳技术,并通过电泳方 法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1948,A. Fagreaus发现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1957年,F.Burnet提 出了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1959年,G.Edelman和R. Porter解析了抗体的基本结构;1975年,S.Tonegawa从基因 水平阐明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C.Milstein和G.Kohler 发明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了Burnet的一个细胞克隆产生 一种特异性抗体的假说。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人们对抗体 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围绕这些重大发现,我 们不光看到了大师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 怀疑和批判精神、震撼的创造力,也看到了大师们的冒险与 探索精神。正是通过无数次艰难的探索,才建立了免疫学完 整的知识体系,并造就了免疫学研究的辉煌。笔者认为,传授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介绍人类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也非 常重要。因为通过介绍知识探求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科学 探索历程的艰辛与漫长,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 科学素养有积极作用。在讲免疫学知识探索过程时,还介绍 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自从1901年Behring第 一个获得免疫学诺贝尔奖到2011年B.A.Beutler,J.A. Hoffmann和R.M.Steinman获得第111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免疫学研究一共创纪录地十七次获得了诺贝尔奖。通 过介绍免疫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让学生了 解免疫学的探索是一个充满巨大挑战与机会的领域,同时让 学生感受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和喜悦,从而激励学生从事 免疫学研究的激情。与日常生活关联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 识,学生自然感到比较贴近,学起来也有兴趣。因此,授课 时,注重将免疫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是比较容 易做到的,因为没有一门基础课像免疫学那样与人体的健康 密切相关。例如,免疫细胞的介绍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提高 兴趣,介绍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明白掌握免疫细胞的分类 与功能对看懂血常规化验单有帮助。又如,介绍Ⅱ型超敏反 应前,先提出: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症是怎么回事?并指 出,要揭开新生儿溶血症的秘密需要学习Ⅱ型超敏反应发生 机制。又如,如果直接介绍MHC,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但 对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比较熟悉。因此在讲MHC前,先提问: 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是怎么回事?并指出接下来讲授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这个现象。这样,激发了学 生学习MHC的兴趣。

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把后基因组学方法融入到免疫学教学中, 以便讲清这些新方法的来龙去脉;同时介绍了网络免疫生物 信息资源,将免疫学教学从教室延伸到网络空间。另外,改 革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方式、形象化讲解、介绍探索知识 的过程、与日常生活关联等手段,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通 俗易懂并且生动有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教 学改革措施,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后基因组学时代免疫学研 究的特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迪了学生 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