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国内传播学教育现况与应对建议|传播学

国内传播学教育现况与应对建议|传播学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14 08:32:46 点击:

国内传播学教育现况与应对建议

国内传播学教育现况与应对建议 国内传播学教育现况与应对建议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筚路蓝缕,为近30 年的中国新闻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然而,新闻传播 学科专业点的急剧增长,与市场需求是否相适应,是急需要 调查研究的一个问题。正如何梓华所言:“新闻媒体需要的, 高校供不上;
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 无疑,需求的有限性、(学科间与学校间)外部市场竞争的 激烈性、专业教学体系的滞后性,是新闻传播教育危机的主 要来源。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 分析,探讨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 式。

一、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内容 理论上,新闻学的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变迁的 事实的报道”。其学科特点是:它是一门既年轻又独立的社 会类学科也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践的学科。传播学在郭庆光的 《传播学教程》中的定义是“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 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在张垅栋看来则是“传播学是研究人 类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它具有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 综合性以及发展性的学科特点。在过去,新闻学和传播学的 分界颇受争议,考虑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借鉴是必须的, 且从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看,大传播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有 助于学生求职和服务社会,因此,现如今我国将“新闻传播学”设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却 存在诸多问题。而国内对于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新闻传播 教育培养模式的调研涉及并不多,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问 题:
第一,分类模糊,学科重叠,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不 清。在中国,新闻学院与传播学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大多 数新闻院校对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分界只是把研究生教育 分为新闻方向和传播方向。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新闻与传 播所研究内容之间的分野,以及专业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之 间的区别,并没有具体涉及。所有学校均一刀切地向硕士研 究生提供研究型教育,其毕业生却大部分从事专业型硕士的 工作。以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型硕士,不仅不能 适应市场的人才需要,更是浪费资源。

第二,对学科内的前沿问题涉及较少,高端讲座少。我 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在全国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的 661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据2006年统计)里,绝大多数对 前沿问题涉及较少,高端讲座更是鲜见了。这样的现状直接 限制了学生们的视野。

第三,课程设置的范围逐渐增广,但专业性不强。在中 国近年来,研究生的具体课程也有了较大的变动,与学科专 业调整相配合,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有了大幅度的调整,一方面是专业课程普遍作了压缩,增加了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增加了大量新的课程,如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网络新闻传 播、广告学概论、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传播心理学等, 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大量增加。可是,范围增广的同 时却出现了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不能迅速 与职业接轨。

第四,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新闻教育 智慧的源头之水在生机勃勃的新闻实践之中。然而,传统的 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 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造成学生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使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 多数只能被动地求职,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

第五,课程种类和数量单一,缺乏多元性、科学性和系 统性。由于领域不齐全,导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大的分 类领域的基础理论课和方法课鲜有开设。无论选择何种方向, 可供选的课程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方向与方向之间的课程区 别甚小,一般只开设宏观、普适课程,中观和微观课程层面 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甚少。第六,课程设置过于死板,教 学不够灵活,课堂氛围不够活泼,互动少。可是,在国内教 学中,尽管Powerpoint和幻灯等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但 是通常仍是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和学生的互动少之又 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第七,教学投入少,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应用 型的社会科学,有“文科中的工科”之说,与哲学、文学、 史学等学科不同,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紧密结合。而 长期以来这一学科被当作普通的文科看待,得不到足够的办 学资金投入,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影响了新 闻业务课程的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改进。

三、应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和建议面对 以上的问题,为了改善优化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 模式,笔者提出了下面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呼吁社会对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 支持 新闻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不仅需要新闻教育机构的努 力,更需要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大力的支持和广泛的配合。其 中,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媒体支持,如媒体和校方联办媒体, 开设创新教育基地等等。在国内,目前新闻和传播专业的硕 士点还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一些老牌的、综合性的大学, 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社会的资助主要集中在为这些学校提供 奖学金。如复旦的“博雅复旦新闻教育奖学金”、人大的 “《人 民日报》奖学金”、“韬奋新苗奖”和“王嘉廉奖学金”等 专项奖学金。笔者认为,社会方面应该更加重视新闻传播教 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媒体、基金会、传媒广告公司 等,提供资金、实习岗位等资助。另外,对于一些行业限制, 如年龄、户籍等,可以采取措施加以对抗。(二)进一步区分新闻学和传播学,加强专业性 李良荣说:“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的 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 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紧迫。”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以下结论:
第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借鉴是必 须的;
第二,从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看,大传播导向的人才 培养理念有助于学生求职和服务社会;
第三,与此同时,新 闻学的培养规模必须适当精简、培养体系必须大力改善,以 此确保新闻专业教育在市场饱和形势下的生存及未来一代 新闻人应有的文化精英地位;
第四,从教学运作角度看,对 传播学和新闻学人才培养实行合中有分,是西方的成功路径。

只有将人才的培养更加细化、更专业化才能明确培养的目标, 才能加强人才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加适用行业需要、社会需 要。

(三)培养目标明确化,开展通识教育 根据前面对培养目标的比较和阐释,可以看出我国的新 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已经开始多元化的改革,不过政 治导向的痕迹还是比较重。我国新闻教育对通识部分的重视 仍然不够,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毕业生一是后劲不足,二是就 业后的工作转移能力差的问题。故要区分本科、硕士、博士 等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拉开层次,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

因此,全面开展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就显 得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时,就要注意不仅注重理论课、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强调科学、哲学、艺术的多元施 教,打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界限,首先给专 业学习提供宽广的平台。在研究生阶段,更要注重全方位知 识的汲取,为特定的研究方向打下扎实的综合知识基础。

(四)充分注重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一向对培养模式中的实习环节有硬性规定,但是很 多研究生因为忙于协助导师完成课题,或者执着于理论研究、 发表论文的,对于实习都敷衍了事,能真正走入实习单位, 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的人少之又少。在中国,虽然有诸多限 制,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如学校开设自己的校报、院报、 校电台、电视台,这方面国内的发展以及日趋成熟,又如新 闻教育单位――学校要注意时刻保持与媒体的互动。这客观 上要求把新闻院校、新闻单位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营 造一种新型的新闻教育环境,我们称之为“大新闻教育圈”。

(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备和方法 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中已经论述了因为教学投入少, 导致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亟需解决 的问题。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新科技日益发展 的今天,教学要跟上媒体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设备必须要 保证。例如在中国传媒大学这些注重实务的国内名校,已经 拥有先进的设备,大型的实验室,以供学生学习使用。而更 多的学校,现如今连相机、摄像机这些基础设备都捉襟见肘, 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和校方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尴尬的情景,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 保证教学和实践的不脱节,从而改善已有的“说教”理论的 教学方法,为新闻学习“胡同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

(六)联系实际,面向社会和未来 前文已经提及,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它的各 项理论必须立足社会,适应现实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实际,不 仅要求教师要有在新闻媒体从业的经历和经验,还要求在课 堂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问题、前沿问题要有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前沿讲座,还有人 大开设的《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每节课在老师讲完之后都 会留出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能把 心中的疑虑和不解的问题当面跟老师提问,学生的收获很大。

不仅开放了课堂,增加了交流互动,接触了学界和业界的名 人,还拓广了知识面,研究生不能只是仅仅就一门课或者一 个老师进行讲解,要站在一个宽广的角度,这样有助于开阔 视野,了解更多的观点和思想,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

(七)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 能力 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将要走上 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 情怀的真正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 开阔的胸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新闻事业。由于英语得到广泛运用的现实,美国新闻传播垄断世界的现状,我们 必须首先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与国际接轨。此外,国际新闻 传播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宣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 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承担了传播中国传统文 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责任。因此,加强国际新闻人才的 培养刻不容缓。而这要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开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