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通知 > 例谈作文写作前奏 六一作文600字

例谈作文写作前奏 六一作文600字

来源:通知 时间:2019-10-24 07:54:21 点击:

例谈作文写作前奏

例谈作文写作前奏 摘 要:
作文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它的分值高,所占的比重也大,语文要想取得高分,作文必 须写好。老师在写作方面要有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法, 而动笔写作前的审题立意也是一个不容马虎的环节。下面我 就本人的教学经验,对作文的写作前奏——审题立意阐述个 人的看法。

要写好作文,先要把握写作方向,动笔写作之前必须多 加斟酌,多加练习,练审题,练立意。

一、练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好的审题是成功的开始。审题要 审清第一材料语、第二提示语、第三要求语,最后是命题或 话题(有的需要自拟题目)。

“材料语”的作用主要是引出写作的话题,同时对话 题起注释说明或暗示的作用;
“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 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提示语”是核心,审题立意的对 象。“材料语”与“提示语”不是所有文题都有的,因为有 时是直接命题或半命题。“要求语”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文。

孩提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

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 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 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

人的一生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 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

请以“记得那一声呼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自 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700字。

本篇作文题的题型特点:材料+命题 首先审材料语。材料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 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上述材料语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亲人的一声声呼唤, 这“呼唤”能带来美丽,带来温暖,给人收获,能浸润人的 心灵。可见,这“呼唤”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是有积极意义 的。这些材料暗示了立意。

其次审提示语。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中透露出来 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 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我们抓住材料提示关键句“人的一生又何止是有亲人的 ‘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说明不仅可以写亲人“呼唤”,还可以拓展思路和写 作范围,关注社会问题。

再次审要求语。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 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照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1、 作文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就必须按照议论 文或记叙文的格式要求写作。

“诗歌除外”和“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诗歌, 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外,我们还要注 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 文,不能写得“四不像”。比如有的学生写记叙文,却大段 大段的议论,而主体事情反而略写了。其实主体事件要充分 运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写具体写详细,可在文末议论,画龙 点睛,揭示主旨。这样文体特征就很明显。

2、“要求”是阅卷人的给分点,我们要让学生有强 烈的分数意识,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 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具体要求。

比如上述作文要求“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 情实感;
不少于700字”,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是真情实感的, 即使是身边的故事,情节可以适当作必要的艺术加工,但字 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必须是自己的,这样才能触动读者。当然 字数也不要刚好就写到700字,可以多写50—100个字,这样 表情达意会更充分一些。最后审命题或话题。理解命题或话题里包含的概念,对 所包含的词语一审再审,字斟句酌,多推敲,多设问。看清 楚其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意层次等。

我们在审命题“记得那一声的呼唤”时,“记得”要求 写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千万不能搞错了时态。“那一声”应 该理解为一句话(可以出现多次),而不是几句话。“呼唤” 的含义不是“呼叫”、“喊叫”、“呼喊”,“呼唤”还有 “唤醒”、“唤回”的含义在里面;
“呼唤”也不是一句轻 描淡写的话语,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是有强大震撼力的话语。而且“呼唤”也不能是空洞的、无 声的、抽象的,它应该是有实质内容的,要有事情作为依托。

比如网吧前的呼唤:“孩子,回头吧!”公交车上的呼唤“帮 忙,让个座位!”震后搜救人员的呼唤“挺住,我们陪你!” 摔倒老人的求助“请大家帮帮我吧!”留学前亲人的嘱托“学 好了,记得回家的路!”等。要明确写作内容的重心在“呼 唤”,是托起“呼唤”的主题事件。

同样我们在审读话题时,要注意话题是一个词还是两个 词,注意相互关系。针对关系型话题,我们应将审题的重点 放在话题内部的辩证关系上。辨明了关系,就掌握了审题立 意的方向。如话题“和而不同”,构成话题的两个要素之间 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它们可以同时共存,则需理解 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 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又如话题“偏见与关爱” 中的两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 有所取舍选择。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消除偏见,不吝关爱”。

二、练立意 所谓立意,简单的说就是文章表达的主题,一篇文章要 提倡什么,表现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都属于它的立 意。立意怎样,与学生对写作文题的理解,个人思想境界和 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积累有密切关系。文章立意的高下优劣, 往往决定文章的水平。那么我们怎样提高立意呢? 1、 境界要高 我们在确立文章的主题时要力求立意高远。比如“记 得那一声呼唤”写震后救援、车上让座、救扶路人、弃养老 人、留学报国等,可以呼唤大爱、呼唤尊重、呼唤助人、呼 唤良知,呼唤贡献等等。这样立意境界就高了,又凸显了文 章的社会现实意义。当然,学生要高瞻远瞩的立意,还有赖 于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窗外事,多思考,多写随感。

2、 联想要远 作文最佳的状态是联想深远,即所谓“思接千载,视通 万里”。只有这样才能像巧妇一 样合理筛选材料,最终成就一篇美文。最怕的就是就事 论事,思路打不开。比如分析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及其它比较含 蓄的隐喻型材料时,就不宜就材料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要 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还要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 围扩大化,通过联想用这个道理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升华, 这样材料意义就深远了。有则寓言说道,螃蟹在森林里迷了 路,就问青蛙怎么去河边,青蛙教它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 到。螃蟹走了老半天也没到,后来遇到青蛙就指责它,青蛙 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 不了河边。”不难看出, 最后青蛙说的话是立意的关键, 材料告诉我们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这场 误会怎么发生的?无疑是沟通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跳出 材料,不难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其实 是一门大学问。沟通的双方都要斟酌好语言,说者要考虑对 方的情况,即看人说话;
听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即度己行 动。这样的沟通才不会出问题。仔细想想材料中的青蛙和螃 蟹沟通失败,双方都有责任,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文章的意 义也出来了。

3、 视点要新 文章的观点要新颖,要求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发人之所 未发,要求有与众不同的别样的视点。

比如我们读诗篇《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 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诗里描述了两个意味悠长的戏剧性的场景,如果仅从相对的哲学观点去作理性的分析不免枯燥乏味,破坏了诗 的美感。我们抓住“风景”“装饰”,不妨寻找另类的理趣, 例如“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营造共赢的风景” “懂 得相互欣赏”这些视点都不错,而“你也是一道风景(欣赏 你)”“寻找另一片风景”跳出“面”,发掘“点”,又似 乎更胜一筹。总的来说,能写出独特的感受,文章就有新意, 这样的文章自然就有了吸引力。学生在这方面有必要花点力 气,有意识地创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