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24 07:57:20 点击: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第1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探讨 中西医不仅是两种医学技术,更是两种医学文化,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的 终极目标应该是繁荣人类医疗事业,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增添新思想、新理念、 新技术以及新诊疗模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独具中国 特色的一门新医学。以下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 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 1.1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不同态度中、西医学 的交流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唐朝孙思邈肇始,他吸纳古印度吠陀 医学精华融入中医之中,将其“地、水、风、火”四气并入五行,并用中医理论解 释之,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盛行,中西医学的碰撞引 发的中医有无存在之必要、能否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等有关中医兴废的 问题引起了医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态度 分歧不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派别:(1)以余云蚰为代表的“废中崇西派”, 主张废止中医,独尊西医。(2)以汪昂、王清任为代表的“接受西说派”认为中西 医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主张中西医并存。(3)以朱沛文、 唐宗海、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两者各有优劣,主张两者 应找到“交融点”,衷中参西、取长补短、融合汇通。(4)丁福保、恽铁樵、陆渊 雷等人则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1.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近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 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西医团结合作,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经 验。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 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1.2.11956年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时期期间确 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纲领,涌现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了中西 医结合学术共同体,创建了《中西医结合杂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则于1982 年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

1.2.2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建设发展阶段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门新学科,以“病证结合”为 重要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也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家对中西医结 合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 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交叉学科,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 系、诊疗技术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应用,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 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的目标。

2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2.1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医哲交融”,以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主线,以观物取象、 外揣、类比、推演络绎等为具体研究方法,以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个体 体质、疾病的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为研究内容,形成了“哲学思想-基础理 论-临床实践”为一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理念上讲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心身 合一、形神相合等宏观医学观念,强调功能联系,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 证施治。诊治上重定性和人体变化的相对值如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 抽象和无形指标,偏主观感性认识,属经验医学范畴。

2.2中医面临的困境和优势 中医以动态平衡观为理论主线,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重宏观、思辨,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思想性有余而技 术性不足。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发生了 极大的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 旧、创新不足”、“经验医学主观性强,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也严 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顺应当今“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势,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潮流。中医学摄生保健、 防病养生的独特理论和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求,适应当今世界人口谱变 化的需求。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对机体整体性调节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代 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情志病等诸多病证上也不断展现。

2.3西医的特点西方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微生物、药理等为基础理论, 以还原论为核心,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学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测定、技 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属实验医学范畴。

2.4西医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 西医注重理化指标的检测,客观具体,因量化而直观。西医诊断对病名的 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有利于临床医疗、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开。西医研究考虑 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统计学意义等诸多因素,具有客观、标准、规范、 严谨等特点,其诊治方法具有操作性强、可比性明确、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被人 理解和接受的优点,特别是在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癌症、某些急危重症等的诊治 上优势明显。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DNA、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 等生物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西医学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 西医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重驱邪,而轻扶正,虽也有提高免疫力、补液支 持营养等治疗手段,但在诊治疾病时长于对抗疗法(抗菌、抗病毒等)、替代疗 法(激素替代等),而短于对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患者往往只是处于被动 接受的地位,机体本身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诊治上重程序性、 规范化,对人性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与个体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较为忽视,重治病而轻调养摄生防病延年。吸收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把“治 病”转变为“治病人”,无疑将对西医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3中、西医学结合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 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 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 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医学,半个世纪来的实 践证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3.1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两种医学并存下的必然产物中西医 结合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实际出发,从我国人民的民族 感情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利益出发,是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需求。中西医学根植 于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思维方式不同、理论体系 不同,但各有其优势,且都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 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是民族的根,而西医则是不可或缺的养料。在当今中国,虽然不乏“废止中医”的言论,但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医学有识之士,还是广大 老百姓,总的来说,是欢迎西医,也珍视中医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调研中 也显示:中医仍然被民众需要,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从来都占有一席之地。

3.2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显著,具有强大生命力经过半个世纪来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医师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优势不断显现、研究不 断取得突破,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1年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上 的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治疾病、保障公众健康方面,显示出了强大 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诸多学者撰文,回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光辉成就 [11-12]。如:新概念与新理论的提出(如“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 结合”等)、证候研究(如症候的实质、分类、规范等)、四诊方法研究(如舌 诊、脉诊研究等)、阴阳学说研究(如cAMP和cGMP相关与阴阳对立消长的研 究、、体重的阴阳调控、补体与阿兹海默症的阴阳关系等)、针灸机制研究(如 针麻原理、针刺镇痛脊髓机制、针刺治疗休克机制、电针足三里抑制胃气上逆机 制等针刺机制研究、经络与肌电、声波、内脏相关性研究等)、中西医结合药学 研究(如中药制剂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刘耕陶院士 从中药五味子中开发出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抗肝炎创新药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和 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课题组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复方药安全性评价 研究、方证对应等)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 床研究则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打下了实践基础,在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个 领域均开展了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其中,陈可冀院士 主持的“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张亭栋等“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 及实验研究”、陈竺院士课题组的“复方黄黛片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II期临床试验”;
吴咸中院士首创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屠呦呦 团队的青蒿素制剂抗疟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应对SARS、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 病研究等颇具代表性,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众多临床工作者的肯定和关注。

而循证医学研究(临床研究质量评价、证据整理、临床路径的制定)等则为中西 医结合医学方法学拓展了思路。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化研究及临床实践指南制定、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创建、学术团体的成立、学术著作的涌现等等无 不展示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防治方 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成 本和患者费用,为维护人民健康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3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前景广阔如前所述,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中、 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继而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多年来,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们尝试和探讨了诸多将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如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制定证的客观 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 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中药分析化学成分提纯西用、西药药性分析赋予中 药特性,中西医诊疗方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阶段、主次、先后等单独或联合使 用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也 必将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

4结语 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在中 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 了积极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身为华夏子孙有幸拥有中西医两套较为完整的 医疗体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将促使研究者对两者进行深刻反思和 深入探索。西医可以从我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而中医也将借鉴西医的科 学成就,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如普利高津所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 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同样,笔者 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学携手共进、优势结合,也必将为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 向开创新局面,为全人类造福。

作者:彭静 第2篇: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情况分析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我 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从1993年起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一系 列的调研,但是局限于部分中西医结合医院。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支持中 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结合医 学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政策和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1.方法 针对医疗工作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患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和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问题,设计出被调査人员基本情况、中西医结合医 学医疗调査、中西医结合科研调査、医疗方法民意调査等调査表,利用中国中西 医结合学会的学术交流网络优势,各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分会派专人负责发出、 收回问卷调査表。共发出问卷调査表1.5万余份,收回1万余份。调査范围包括全 国56个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2个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的医疗、科研工作者和患者。

2.结果 1医务工作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从诊断和治疗方法方面调査了从 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对结合医学、西医和中医的态度。参与者允许 选择一个或多个选项。6083位参与者在被问及最喜欢的诊断方法时,有112位选 择中医诊断方法,1423位选择西医诊断方法,而最喜欢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 合诊断方法的有5548人;
对6932位医务工作者的调査表明:最喜欢中医治疗方法 的有186位,最喜欢西医治疗方法的有363位,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有 6483位,占总数的93.52%。

2患者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态度。所有参与调査的患者都曾经使用过中医、 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选取“最喜欢的医学”、“最喜欢的医院”和“最喜欢的治 疗方法”作为调査指标。结果显示:3747位患者在回答“你最喜欢中医、西医还是 中西医结合”时,有68.85%(2580位)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选择最喜欢西医的 患者有426位,最喜欢中医的患者有741位。3480位患者被问及“你最喜欢中医院、 西医院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时,65.45%(2278位)的患者认为他们会选择中西医 结合医院,13.50%(470位)患者选择西医医院,而选择中医医院的有21.03%(732 位)。2748位患者在回答“你最喜欢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时, 超过71.2296(1957位)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8.74%(515位)的患者 认为中医治疗方法最好,而10.04%(276位)的患者最喜欢西医治疗方法。

3医务工作者对最佳医学科研方法的态度。问卷调査了6595位中医和中西 医结合医学医务工作者。仅有5.07%(335位)的人认为以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最 佳,14.56%(960位)认为是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大多数人(80.36%)认为应该运用 现代医学研究方法(2380位)或者现代科学方法(2920位)来研究中医。这种结合现 代医学或者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医的方法可以认为是结合医学形式的一种。

4结合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的现代化、西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结果显示:
超过90%的参与者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有很清楚的认识。在7401位参与者中,有 91.97%(6807位)的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的现代化能互相促进,89.56%(6628位)的人认为中医和西医能互相结合,91.1296(6744位)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中 西医的结合。

5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前景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大多数医务人员都 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当参与者(37位)被问及“你是否明确医院的建设方 向?”、“你是否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和“你们医院有没有开展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时,36位参与者回答他们对医院的建设方向很清楚,也 有信心搞好中西医结合;
33位参与者认为他们医院开展了临床科研工作。

6存在的问题选取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力资源和学术活动4个方面 作为调査指标,结果见图5。在被调査的7401位医疗和科技人员中,1/2以上的人 认为“缺乏政府支持”(3952位)和“缺乏财政支持”(3798位),1/3以上的人认为“缺 乏人力资源”(2950位)和“缺乏学术活动”(2332位)。

3.讨论 1与其他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与其他国家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处境有很 多不同之处。虽然国外补充和替代医学近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常常局限于对 慢性疾病的辅助或者替代治疗31,患者也常常因为某些原因而对医生隐瞒他们曾 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补充或替代疗法[45]。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使用已 经超过二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合中医 和西医优点的结合医学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对中医师和西医师的调査结果显示, 大部分人对结合医学没有偏见。

2调査的局限性这次全国性的调査并没有在结合医学的教育系统大范围展 开,但所有中医院校和大部分西医院校都开始了中西医结合课程,而且大多数医 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因此开展教育系统的调査,会对结合医学的现状有 个更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调査人群也仅限于在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 的医务人员或在这些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所以取样限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 误差。

3结合医学发展的原因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而且呈良 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全国已有15个各具特 色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次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管理者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学科带头人及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科技 人员有所增加,重点学科总数增加至94个,部分条件较好的医院已建立中西医结 合研究所。

结合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两者的不足。

中医治疗反弹少、不良反应小,尤其对多因素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及慢性病等 疾患有其独特优势;
但其诊治缺乏效应证据,作用机制也不是很明确。而西医对 很多疾病的治疗有靶向特异性,但存在反弹多和不良反应大的不足。而结合医学 表现出使不良反应最小化、治疗作用最大化的整合作用。这次调査结果显示,大 部分中西医结合医院既有中医院的优势,又有综合性西医医院的雄厚基础,如技 术队伍、技术设备等;
同时还有综合性西医医院所不具备的中医药治疗手段等。

因此在对很多顽固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案明显优 于中医院或者西医院。730份调査表显示:89.7%的参与者认为有必要多建立更多 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4问题分析这次调査暴露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碰到的4个问题:政府支持、 财政支持、人力资源和学术活动。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以来,尽管归中医局(处) 管理,但由于大部分是在原西医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出现了 双重领导的局面,给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993年的 问卷调査显示,有53.7%(332位)认为,地中医主管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工作重视 不够(内部资料)。而2004年的7401份调査问卷仍然有53.4%的人认为政府支持 力度不够。

5解决对策对这次调査所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寻 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提高结合医学发展政策 的执行能力,制订结合医学发展的具体规划,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 的政策环境。同时,应加强资助力度,特别是对中西医结合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 鼓励结合医学创新研究,造就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结合医学研究成果。针对人 力资源问题,应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创建吸引结 合医学研究人才的机制,扩大结合医学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议在条件较好的 高等医学院校成立中西医结合学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结合医学医师的注册、结 合医学专业职称的评定工作,鼓励多学科人才加人结合医学研究队伍。我们还应 该构建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平台,多途径、多渠道地举办国际髙水平的结合医 学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6发展前景结合医学的发展已经代表了一种生物医学发展潮流。对结合医学的美好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调査中显示,54.9%的成年人相信使用结合医学 治疗对他们的健康有帮助。越来越多关于结合医学的文章出现在主流医学杂志上。

随着研究人员对结合医学独特效应机制评价的明晰,患者对医疗决定的更多自主 权,西医医疗费用的提高和其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结合医 学将呈良好发展态势。从这次全国性调査获得的证据也表明,结合医学在我国医 疗卫生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作者: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危北海,吕维柏,穆大伟,陈小野,王 硕仁,史栽祥,王学美,刘成起,宋军,马晓昌,周素云,靳秀琴 第3篇: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医学 我国政府于2006年初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増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成为各个 学科考虑的重点所在。中医药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中西医结合医学将 会在中医药学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两种医学在观点、方法和手 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的科学。

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是 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学是一门拥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正是这些丰 富的临床经验为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泉;
而现代医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 础,大量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中医药 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两种医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在我国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取两种医学之长,优势互补,从而最大程 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可靠的健康保障;
同 时,最大程度地运用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发展我国 的中医药学并最终“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已经显示, 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发展中医药学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在中医药领 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中西医结 合医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医药学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同时,中西医结合医学也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 效果,针刺麻醉,青蒿素治疗疟疾,砒霜治疗白血病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中西医结合是以中医药学的存在为基础,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现代医学与中 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没有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药 志为转移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医药界中的一些人士视中西医结合 如洪水、猛兽一般,确实没有必要,说严重一点,中医药学灭亡之日,就是中西 医结合消失之时。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仁,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医药学的 消亡,发扬光大中医药学才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借用一个时下人们常说 的词,他们也是真正的“铁杆中医”。对于从事中医药学专业人员来讲,树立牢固 的专业思想,努力学习,潜心钻研业务知识,増强信心,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技 能、提高临床疗效才是当务之急。也只有中医药工作者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团结 一致、精诚合作才能使中医药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很好的发展。

2当代科研方法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中医药创新应当是符合当代科技水平的创新,滞后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 则谈不上创新,超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引入或借鉴 当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才是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学创新的切实举措。

从目前来看,能与中医药学发生关联的学科、专业实在太多了,有社会科 学方面、有生物学方面、有植物学方面、有工科方面、有理科方面、有信息技术 方面,几乎可以涵盖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 参加有关中医药学方面会议的人员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发言也是各不相同的,应 该肯定,有如此众多的各方面人士关注中医药学的现状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的发 展献计献策是很好的事情,至少说明中医药学在我国仍然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发展中医药不但需要各方人士的热心,更需要热心于中医药事业的人们为中医药 学研究提供科学、可靠、适用的方法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投身到中医药学 的研究中来,真正能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也才能真正摆脱“看热闹” 的局面。

由于中医药学形成于数千年前,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药学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存在着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 其局限性而否认其科学的内涵,上述问题的存在只能说明中医药有不断发展、创 新的必要。发展中医药学需要科学的、适用的方法学以及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

视中医药学为一门科学,就不会,也不应该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中医药学。

中医药的创新需要借助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当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但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与需求相去甚远。在所进行的研究中,由于方法 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结果科学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科学、适用的研究方法学是 中医药学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可重复性的最基本保障。加强中医药学研究方法 学的探索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中医药界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医学科 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药学中应当有其普适性;
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 中医药学的实践特点及其自身规律。科研方法的不适宜也有可能造成对中医药学 的误判,导致无法从“宝库”中将宝藏充分挖掘出来。

3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学发展到现如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根据权威部门的 民众调查结果〔1]来看,中医药学在价格最敏感的农村地区受欢迎程度有所降 低;
在临床上选择中医主要是因为相信中医,而非中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些 著名的中医专家开始对中医前途缺乏信心,产生担心中医消亡的问题;
广大民众 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中医药中一些含混不清的解释和表述方式。上述问题到底是 源于中医药学本身的问题;
还是从业人员的问题;
还是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

还是政策执行上的问题,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源自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医药学本身也显现了一些不能适 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的问题,仅仅强调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的疗效还是不够的, 还应当了解、总结其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并用现代的语言加以阐述。

当然,中医药学中需要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述的远非临床疗效一个方面,中医学理 论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的现代表现形式、中医脏腑理论的物质基础、中医诊 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中医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客观化、中医药临床疗 效的评定、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中医临床治疗的物质基础、机体对中医治疗方 式的应答等等,诸多问题都有待我们的解答。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医药领域 确实有许多亟待开展的工作。如何解答上述问题,从何处入手开展中医药的研究, 用何种方法、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学,并完成上述的表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 出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正确的研究方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及适当、而且必要的研究手段是保证研 究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当然,人在其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重新摸索、建立 一套适合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初步搞清中医药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在一定的 程度为国分忧解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能够起到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有 可能是现阶段的一个捷径,但是借鉴决不等于生搬硬套,我们需要根据中医药学 自身的特点来修正和调整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模式。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兼具了两种医 学体系的优势和特点,我国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也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 已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从不同方面、层次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漠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成就,阻扰淡化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都是极不应该的,其直 接结果就是会严重影响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4中西医结合等学科交叉是中医药学创新的重要源泉 经过50多年的实践,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成就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现 代医学与中医药学结合的学科交叉发展模式也己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 在目前阶段,任何一个学科也无法绕开现代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而单独地与中 医药学进行学科交叉,现代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 桥梁或“位点”。

非常明显,中医药内容的表述仍然受到其形成年代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 难以通过中医药学的某些术语和概念找到研究或学科之间交叉的切入点,也就是 说,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无法直接对接,这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 技的交流。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探索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发掘中医药学的宝藏、 弘扬中医药学的文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像青 蒿素治疗难治性疟疾、砒霜治疗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正是因为上述药物能够用现 代的语言表述其作用机制,同时又有非常明确的作用靶点,才得以被医学界认可、 被世界认可。借用现代医学的表述方式或手段是中医药学得以与现代科技沟通的 桥梁与渠道。

从中医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中去发现临床有效的治疗药物仍是新 药发现的重要途径。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己显示,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筛选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有效药物的筛出率。在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 中筛选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仍然是目前降低新药开发成本、缩短新药开发时 间的重要方法。随着诸如高通量药物筛选(hBhhrughpm烙印技术 (mOeuarmPiigtechnflue)、药物抗体等新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不断应用,从中医药中发现新药的可能越来越大,而且所需时间会越来越短。

中药与植物药还有其不同之处,简单地用研究植物药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 仍有不妥之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与其活性成分间也是有所区别的。只有在首先 确定中医药临床疗效后,才能判定药物中是否存在有效成分。否则,我们研究的 对象可能就不是有效成分,而仅仅是药物的活性成分,长期采用该方法研究中医 药已经显示出上述方法的不足之处。在目前国家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今天,我们 应当将国家有限的研究资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医药的优势 在于良好的临床疗效,首先证明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才能确定研究的必要性,好 钢应该用在刀刃上。我们可以说,临床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发 展、创新的基础所在。离开了临床,中医药学就将成为无源之水。

新药的发现,新产品的发明固然是创新,新技术、新工艺在中医药学中的 应用也是创新,但理论基础的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诊疗技术的革新更是中 医药学革命性的进步和创新,是对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诸如“病证结合”的临床 诊疗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是中医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也是中西医 结合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W。

中医药学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通过研究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作用机 理,可以对中医药学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也可以逐渐从科学层面揭示中医药 学的物质基础。全面、科学地阐述中医药学的本质之日,也是新医药学建立之时。

从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点;
而且,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科学实践也为其他学科与中医药 学的结合与交叉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创新的重要 源泉。“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是对半个多世纪科学实践的肯定。

作者:宋军(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北京1007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