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关于民国时期的思想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关于民国时期的思想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20 07:52:42 点击: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者都认识 到农民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都把培育新型农民 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的事实却反映出他们没有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 于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 1. 以知识分子为代表 最初的乡村运动的发起者米迪刚父子,仿照乡约来改造 农村,后来就有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以及其他的一些 忧国忧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等主动放弃城里工 作,深入农村,与农民一起改造农村。他们都是怀着梦想的 一群人,与民同住,如陶行知还亲自下到乡间和农民一起穿 草鞋下田种地,耐心解答老农的问题。所有这些人无一而外 地都是知识分子。

2. 具有多样性 民国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可谓遍地开花,建设者除了各 个乡建团体以及个人之外,还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实力 派的乡风文明建设。当时最有名的莫属如晏阳初在河北定县、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所做的试验,其余还有数百个乡村建设团 体、1000多个试验点。而在国家政治和文化精神上有更高追 求的,他们各自都提出了关于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张和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点切入试图走出一条 真正适合农村的道路,从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以经济和教育为主的方式改造农村 都试图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造落后的农村现状,如晏 阳初的平民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希望通过教育唤起 民众,教育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作用,核心理念均围绕着 破除中国农民的“愚、贫、弱、私”四大弊病。因此,几乎 所有的建设方案都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例如梁漱溟 试图从农村入手以兴农而引发工业。各省根据自己地方特点 设置课程,比如教给山地的农民会植树造林,教给住在产棉 区的农民进行选种和优育知识,江浙地区推广新蚕种等。

二、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回顾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 家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进行了改造旧体制、建设 新乡村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主张、观 点和愿望。今天,“三农”问题的提出与应对,都需要我们 认真审视在民国时期的那一场“乡村建设运动”,既借鉴经 验,又超越历史的局限,努力使我国的乡村建设有一个更加 光明的未来。

1.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⑴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梁漱 溟、晏阳初以及其他人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不 小的反响,但都在战争的影响下中断了,最大的原因也在于没有抓住根本问题,即土地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维护好农民 的根本利益。说到底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营造文明 乡风是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创造更加文明的生活环境, 最终是为了惠及农民,达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农民也是趋利的,如果没有利益可寻,那么乡风 文明建设就只有口号,也就扎不了根。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有高级需要,文明乡风是精 神层面的东西,只有满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才能谈乡风文 明建设。只有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得到满足 后,文明乡风才会蔚然成风。否则,农民的乡风文明教育就 会变得苍白无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革命只讲牺 牲精神,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⑵找到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力量。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只有农民意识到自己的素质需要提高,才能发挥主观 能动性,积极改善自己的处境,从各方面做出努力来充实提 高自己。而不是从外部输入,觉得农民需要什么,难免又会 造成“号称乡村建设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首先得做到 充分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难 的,需要我们长期与村民为伍,扎根基层,充分了解民情民 意。其次,在了解了真正需要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引导,用 先进的观念来影响和改造,形成氛围。

2.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启示 ⑴积极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广大的农 村地区,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民风民俗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村社会是情谊化的社会,在农村,许多包括勤俭持家、邻 里互助、孝敬老人等传统的东西都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 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做到:第一,引起重 视,发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地区保留着传统文化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诸如迷信和巫术 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现在所需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挑选出 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保留 优秀的传统,形成品牌和特色。第二,评选“家庭文明户” “好媳妇”“农村年度好人”等荣誉称号。通过此种方式来 树立典型,从而能够激励带动其他人模仿和学习,在这样的 氛围里,以个别带动群体,最后实现全村的互联互动,践行 传统文化。

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现在进行的新农村乡风 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地以城市文明的标 准来进行农村文明的建设和衡量,以至于农民根本不知道村 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没有人来解释,而农民只能是一种 看热闹的态度,不是不想参与,是根本不懂。

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最终的依靠力量还是农民自己,所以 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其中,在建设的过程中提 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得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 么,其次,开展就像浙江地区的“种文化”之类的活动,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农民,参与其中,享受建设 成果。

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 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种民俗文化的不同,而乡风文明建 设涉及道德、教育、法治、科学、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各 个方面的内容,有必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文明 乡风建设。首先,从家庭入手,提倡家庭和睦,通过评选“家 庭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来促进家庭的和谐。

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进行,做好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文明 乡风从青少年抓起,并积极践行。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 施,开办农民夜校,做好成人的教育工作,使他们了解最新 的科学技术,简单的政策法规。第三,从社会方面来进行, 由政府牵头或者农民自己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带动乡风 文明建设。如在民俗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评 选“民间艺人”,在做好民间艺术传承的同时带动文明乡风 的形成。

⑷重视教育的作用。在民国时期的各个代表人物进行的 乡村建设中,都从不同程度表示了对教育的重视。梁漱溟的 文化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卢作孚 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一生 都重视文化教育。他们都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开展农村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当年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的种种举措,有好多值得借鉴。当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 源的根本途径。着重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上下功夫,注重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个人美德的榜样示范 的“软灌输”和培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展各种教育文 化活动,农民自编自演,享受其中,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派从不同的侧面开展乡村 建设运动,从乡村入手,试图通过改造农村,复兴中国,提 出了自己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其中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 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留给我们丰富的经验和启发,对于今 天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还 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贵州 社会科学,2009(7). [3]常青青.卢作孚乡村建设成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徐金寿,杨帮山.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对建设文明 乡风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1(03).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
ycjj201500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