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检讨书 > 试论新时期我国哲学理论的创新:创新的哲学理论依据

试论新时期我国哲学理论的创新:创新的哲学理论依据

来源:检讨书 时间:2019-11-22 07:58:26 点击:

试论新时期我国哲学理论的创新

试论新时期我国哲学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IJ在人类的各种创新活动中, 理论创新是创新的最高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 新。2J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哲学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 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动力,是发展民 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强大力量,是创造精神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 力支柱。哲学理论创新,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各种问题提供知识、理论和方法论 基础;
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哲学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期哲学理论创新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派别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自觉地赋予创新的 品格。马克思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 械的教条。3J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亟待理论创新的时 代。无论是时代的急剧变化还是实践的迅猛发展,都迫切地要求我们更加具有理 论创新的品格,以创新的精神把哲学理论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将进入 一个关键时期。而在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国内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如何在重视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世界性 经济文化交流和竞争的同时,保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在参与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中,如何掌握主动权,防范和减少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保护国家经 济的安全;在西方敌对势力加强“西化”“分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反映不同经济 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撞击和斗争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 战的情况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始终代表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牢固的指导地位;
如何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文化的发展规律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政治变革的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有说服力地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解 疑释惑,有效地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使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如何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使我 们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如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这 些问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国哲学理论研究提出的严峻挑战。

(二)时代赋予哲学理论创新的内容 一般来说,哲学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哲学理论的分析和回答,对认识对象或 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 验和现实经验作出新的理性升华。我国哲学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邓小平同志反 复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哲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有力杠杆;
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必须彻底破除阻碍思想解放的一切障碍,清除一切陈旧的观 念。

哲学的理论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大体可以概括 为以下方面:一是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对前人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创造 性的丰富和发展作出 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的阐释和说明,其中包括修正某些不完善的 观点,扬弃某些陈旧的观点,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观点;
二是运用马 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新的 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三是根据社会实践规律,适 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假说,并科学地将理论假说变为社会 实践的道理;
四是积极吸纳自然科学以及其它一切学科的丰富营养,深入借鉴世 界各国的社会科学成就,真正站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前列,以宽广的世界眼光, 实现传统哲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自我超越和突破;
五是大胆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实现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所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 体,不断推动着哲学理论的繁荣和进步。其中,那些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即在深 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 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形成的新原理、新体系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衡量哲学理论创新的唯一尺度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他 们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 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 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在进入21 世纪的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主 义哲学经典作家的某些观点、我们党曾做出过的一些重大论断、包括前些年在改 革开放的特定时期所提出的某些认识和具体政策,已经过时了。为了把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唯一正确的原则,是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而 绝不能拿“本本”去框现实。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 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144这一个 “中心”、三个“着眼于”,其实质就是强调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的检验和推 动中学习、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这是我国哲学理论创新发展的全部 轨迹。

二、用辨证的思维推动哲学理论的创新 (一)哲学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即“必须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 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合乎客观世界本来面目和运动规律 的科学体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而且也必 须是哲学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中的哲学理论及思 想,都是我们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各个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集中体 现和取得的伟大成果,对此,的确应做到“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否则,所谓哲 学理论创新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形势下进 行的哲学理论创新,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 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前进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符 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回答。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它强 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如果不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可能不顾客观实际和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现实情况 的变化,不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 提出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也会拘泥于我们在某一时期或某些情况下做出 的个别判断和具体政策规定,从而会导致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难以实现真正哲 学的理论的创新。

(二)哲学理论创新应处理好各种辩证关系 1批判和继承的关系。首先要有批判精神,对前人的哲学研究成果包 括权威人士构造的知识体系或原理、法则,敢于质疑,善于以实践为标准进行新 的检验或新的论证。对已经过时的论断应该抛弃。这样才能使人类优秀的哲学遗 产得到继承与弘扬;其次,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离开文化背景、民族传统 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侈谈所谓的“创新”,这样只能使哲学理论研究走上空谈或猎奇 的歧路。2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前瞻视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 备导向和应用价值的假说、原理和方法,或者提出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用来 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现实问题研究才具有生机和活九才有可能达到超越的目标 或创新的目的。

3风险与机遇的关系。一方面要具备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坎坷的 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学会把握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尽量规 避风险,少走弯路,努力提高创新效率。当然,这里所讲的“风险”,是指在哲学 理论创新过程中由于认识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只能逐步被人 们所接受等而难以完全避免的曲折、失误,以及被误解甚至被冷落,这与思想禁 锢和“左”的政策下理论工作者基于哲学研究提出新观点却要遭受非学术批判、要 付出惨重的个人代价不是一码事。这里讲的把握“机遇”,当然包括重视哲学理论 创新的政治和学术环境,但决不可与追“风”赶“潮”的学术投机同日而语。

4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既要认清哲学理论创新的科学本质与探索的无 限空间,又要把握哲学创新的特殊性,对哲学创新成果的效益评价采取实事求是 的态度。哲学的理性加工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周期较长,显效较慢, 且具体效益较难评估。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对哲学成果的效益评价问题颇感棘 手,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既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的评 价思路已经得到社会认同,这就为创新成果的效益评价问题指明了方向。因此, 在评价哲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价值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哲学创新所具有的 特殊性质(主要是迟效性和模糊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评价手段和 水平的逐步提高,哲学创新成果的效益评价问题也一定会朝着日趋合理与客观的 方向发展。

三、哲学理论创新的环境机制体系 (一)理论创新的宏观社会环境哲学理论创新,离不开正确的宏观指导和适宜的宏观社会环境。要处 理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关系。为此, 我们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哲 学理论研究是探索性的创造活动和认识过程,认识科学真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 多样的,学术争鸣是哲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我们必须贯彻“双百” 方针,尊重认识的规律和哲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保障学术自由,鼓励和倡导不同 学术观点的争鸣,以利于开阔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全面思考,从而推动 认识的深化和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繁荣。在哲学理论创新过程中,对于学术观点 上的分歧只能以实践的结果来定是非,不能以行政手段来判定是非,也不应对学 术是非作政治结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认识过程是曲折的,实践是在发展的, 我们对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问题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不可避免地 会包含许多不正确的因素,因此不要匆忙下结论。对哲学理论工作者在探讨过程 中出现的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应予以客观分析,允许和提倡在深化研究中 纠正自己的偏差。对政治倾向性的错误则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严肃批评坚决纠正。

(二)哲学理论创新的体制和政策 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科学的体制和政策支撑。在哲学理论创新 中,要经常注意不断清除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主要包 括:一是注重诠释,忽视创新。中国文化历来存在着诠释的传统。诠释,无论是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无疑都有不可 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哲学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在哲学发展史上,前人创造 的科学理论,所留下的作为认识工具的范畴概念,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继 承和掌握的认识工具。实践总是在发展的,人的认识也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 上,不能滞留于对前人认识的注释和接受上,而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 前进。二是目的错位,行为失范。一些哲学理论工作者没有把理论研究当作一种 事业和价值追求,而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于是,浮光掠影,东拼西凑,当然 很难产生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更谈不上理论的创新。有的人在功利 主义的驱动下,在学术研究上追求短期效益,搞“短平快”的所谓学术项目。其直 接后果是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字垃圾、滋生了不良的治学之风,侵蚀了哲学理 论创新的重要功能。还有个别学者实际上属于风派人物,闻“风”而动成了他们的习惯动作,依据对“风向”的判断和上级“精神”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这 种人在哲学研究队伍中虽是个别的,但由于其行为严重失范丧失学术操守,因而 其影响和危害极大。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必须坚决纠正这些不良倾向。有人怕担 风险,避难就易。任何研究都有风险,失败就是最常见的风险。但由于过去我国 政治生活不正常,“以阶级斗争为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研究中的 风险往往是“政治”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术 环境总的说是宽松的,但不少学者仍心有余悸,对自认为有风险的研究尽量回避, 宁肯在学术上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也不愿在理论创新上下大力气。这种现象 说明,除了继续改善社会环境外,增强哲学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和 促进哲学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哲学理论创新的机制体系哲学理论创新,需要一整 套的机制体系保障。这些机制主要有:一是尊重哲学学科研究规律,把握时代精 神的规划引导机制。也就是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为背景对我国哲学理论的整体走向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引 导和指导。这有利于科研力量“聚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困扰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些重大理论难题的突破,同时,也能避免仅靠 研究人员个人“跟着感觉走”,进行零星的、无序的、即兴式的研究的局限性。二 是促使哲学理论创新的激励机制。学术问题往往只有通过学术本身的发展才能逐 渐解决,简单的行政命令、粗暴压制,对哲学理论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 害。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提倡求同存异,反对求同伐异, 应该是这种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三是有利于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其要害是,建立起一套反映哲学理论内在规律的标准体系,借此能够发现人才, 也能淘汰庸才。四是有利于体现哲学劳动价值的成果应用机制。哲学理论自身的 特点,决定了其成果的价值不像某些科技成果那样“一目了然,,,往往需要更 为漫长的显现和转换过程;
其价值也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而且也体现在民族文化 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上。因此,构建哲学成果的应用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各个方面去努力。

关注时代和面向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敢于 突破,勇于创新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树常青的不竭动力,只有经过哲学理论的 探讨,坚持和发扬理论创新精神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身,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哲学理论的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