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大学生活教育的呐喊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_如何创造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教育的呐喊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_如何创造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0-25 08:01:49 点击:

大学生活教育的呐喊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

大学生活教育的呐喊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 教育是一个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当今大学教 育中存在着学生幻想生活的膨胀或萎缩、学生的附属性需要 严重缺失、学校群体的去个性化倾向及其学生审美知觉能力 的退化等弊端,笔者试从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的途径来唤醒 大学的生活教育。

摘 要:
生活教育 创造空间 寻求声音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⑴其中的明德、亲民、至善乃是强 调要基于生活,通过生活,在生活中塑造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由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的,它的理论来源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却 是在解决中国现实的教育问题中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形成 的。陶行知先生认为的生活教育就是“来自生活的教育,依 据生活的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⑵陶先生 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 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 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 死人。”⑶陶先生甚至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 书、读死书、读书死”⑷的传统旧教育,接受了生活教育就 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⑸生活教育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构建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祛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 相脱离的弊病。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一、 当今的学校教育 (一) 幻想生活的过度膨胀或萎缩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又个人愿望或社会需 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 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们 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而毫无根据、膨胀或萎缩的幻想则反 映人们内心的荒谬的想法。受到科技理性至上的影响,人们 已经成为物质的奴隶。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孕育祖国未 来希望的苗圃,而学生的成长,有多少是逐渐茁壮,多少是 日渐枯萎的。又有多少学生得意于自己的考试机器的身份与 片面孜孜以求那一点点考试分数而沾沾自喜…… (二) 附属性需要的缺失 《后汉书·西域传·莎车》:“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

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毛泽东《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现在是两个基本势力相斗争,一 切中间势力,不附属与那一方面,就附属于这一方面,这是 一定的道理。”此两句话中的附属即依附归属之意。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人的需 要包括不同的层次。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 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 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大人们往往以安全为理由,假期时间把孩子束缚在只能 望着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狭小空间,伟大的水手是在狂风暴 雨中历练出来的,德国文豪歌德就是痛恨“书斋内语言的巨 人,田野里行动的矮子”,他主张人们应该走出实验室,回 到绚丽缤纷的大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生活的真谛。⑹古 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就曾说过:“还在最早的婴儿时期我 们就以娇生惯养在败坏孩子的道德,我们称之为溺爱的那种 娇弱的教育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⑺对 比一下我们是在满足学生爱的需要还是在扼杀学生爱的幼 苗。

(三) 学校群体的去个性化 何谓群体?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 人群。学校里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构 成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之间有共同 的目标、认同感、归属感、价值观等等。

我们的学校是怎么看待学生的个性的呢?一言以蔽之, 当今的学校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育。我们把春秋战国 时期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古希腊时期伟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原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抑或听之闻之却没有在实际中努力实践,抑或实践了却没有抓住精髓。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 教育”⑽当然,通过集体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只 见森林不见树木,生活就失去独特性;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生活就没有完整性。美国著名学者派纳一语道破:“我们毕 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 类可能性的碎片。”⑻ (四) 审美知觉能力退化 我们现在居住于一个全球性的美学村,却没有闲暇时间 欣赏我们周围美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怜的学生们每 天劳碌奔波于书山书海而让文字蒙蔽了灵性的双眼,没有意 识到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五彩缤纷。昆体良曾说:“在我看 来,最没有前途的孩子是批评能力的发展早于想象能力发展 的孩子。”⑼学生那想象的翅膀还没有飞翔就已经被大人无 情的折断了,假如一位教师只会运用他在学校里学到的方法, 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判断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师就如同按照处方配药的药 剂师,永远不会成为一名正真的医生。如果学校大量存在这 样的“教书匠”,那么学生审美知觉能力的退化就不奇怪了, 乃至审美能力的异化也是情理之中。

二、生活教育之路:创造空间与寻求声音 如果大学能为学生提供生态的环境空间、意蕴深远的思想空间、适当的心理距离空间,学生才能拥有开放的、发展 的、全球的文化视野,才能分享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 念,使学生的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文化底蕴、公民美德及 其行动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交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人类生存下来就需要进行 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诚实,二是主 动。那么人类的交流是建立在哪些基础和条件之上呢? (1)对话与平等。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对 话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思想灌输,也不是用来征服别 人的狡猾手段。”⑽如果没有平等,双方的对话不可能发生。

(2)对话与爱。如果不热爱他人,不热爱一草一木, 不热爱人类的创造物,不热爱生活,即使有对话也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对话。爱意味着承诺和责任。

(3)对话与谦虚。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是对话 的主体,狂妄自大者将对话抛入了深渊,,只有对话双方都 谦虚谨慎才能促进意义的产生。

(4)对话与信任。“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 信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⑿ (5)对话与希望。“在人的不完善之中存在着希望, 有了希望,人们才会去不断探索,寻求完善。”⒀ (6)对话与批判思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 不可能形成批判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不人 云亦云。这是一个声音的多元时代,在一些场合体现我们自己声 音的意义是独唱,另一些场合体现我们自己声音的意义也许 是合唱,不管是独唱的表演还是合唱的表演,我们都要演出 最真诚最精彩的自我。

总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百 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必须基于生活,通过生活,并且 塑造生活。教育在呐喊:回到生活本身。

参考文献:
[1]曾参. 大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5. [3]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9. [4]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