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大学生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

大学生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1-17 08:25:04 点击: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 一、职业转换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个体面对新旧职业在工作环境、任务结构、人际关系、 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差异时,能够迅速转换、适应并胜任的一 种综合性的积极力量就被称为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转换能力 是一项综合能力,它的构成包含诸多方面:
2.扎实的专业能力。即在职业活动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 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评价人才最主要的标准之 一。所以,当个人面对职业转换时,扎实的专业能力不但会 帮助其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更会使其在职业转换后 迅速达到新工作的要求。

3.迅速的适应力。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优势, 但在“象牙塔”到“大熔炉”的转换过程中,物理环境、人 际关系、核心任务、角色定位等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所以,是否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直接决定了此次职业转 换的成功与否。

4.出众的学习力。大学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在陌生领域 里自学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通过持续性的 学习,及时有效地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使个体始终紧随社会 的发展速度,避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所以,对于将 要转换职业的个体来说,掌握出众的学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转换能力缺失现状 1.技能掌握欠缺。(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影响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其专业技能不足。许多大学生 平常学习动力不足,敷衍了事,这直接导致他们专业知识掌 握不牢,在工作中不能准确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2)实践能力不强。我国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 多数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再加上学生本身参 加实践的自觉性不够,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这就 致使毕业生在职业转换后业务熟悉期较长,不能高效率完成 本职工作。(3)综合技能不全。基于个人及企业长远发展 的角度,用人单位更强调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但由于高 校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的导向性理念,致使其重专业课轻 通识基础课。创造力、想象力、方法性、变通性等综合素养 的培养也鲜少提及,学生眼界过于狭窄,综合技能不够全面, 不能轻松应对职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2.心理素质欠佳。(1)负面情绪增加。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导致毕业生的职场目标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各种现 实的打击往往会使他们放大就业困难。当职场中的多种压力 超过个人承受度时,个体会采用最直接、最简便的应对方式, 即以负面情绪和行为作消极对抗,多数大学生会产生自卑、 逃避的心理,自我成就感下降,对自身的专业以及工作能力 信心不足,直至弃职而去。(2)心理迷失。在初次职业转 换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的主观期望与客观实际渐行渐远,心 理迷失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更容易使他们遇到 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迷失会对职业转换的顺利进行以及 成就的取得产生阻碍。(3)心理依赖严重。我国大多数学 生的求学都是在家庭和学校的悉心照料下进行,从校园到职 场的转换成为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很多毕业 生不能很好地摆脱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心理依赖现象严重。

首先表现为生活上独立意识差,依靠家长;
工作中完全依靠 领导安排,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性质、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能承担起成人的职业角色。其次表现为对学生角色的依赖。

不能及时转变多年来所养成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模式,经常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学生角色来对待工作。过于严重的心理 依赖让许多大学生不能以一个健康、独立、向上的心态面对 职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职业转换进程缓慢。

3.职业化进程缓慢。(1)人际关系紧张。刚毕业的大 学生往往喜欢强调自身独立性,缺乏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处 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时常以学生时代人际关系的处置方 式比拟职业生活中的关系,形成对人随便、不分场合的坏习 惯。沟通不畅导致业绩不佳或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 进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职业转换。(2)职业素养欠缺。职 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 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 作风和职业行为等诸多方面。如与同事交往要真诚宽容、诚 实可信、公平竞争,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时间、注意礼貌、善于倾听等。而当今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职业化工作习 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行为还是观念都与职业化的 要求相去甚远。(3)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目标是指导大学 生进行职业转换的风向标,但不少毕业生对职业目标这一概 念却相当陌生。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 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够准确把握 职业转换的机会。

三、以职业转换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应当从教学计划、教学组 织形式与教学管理等内容出发,对现有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 总结和创新。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着重开发 学生的未来职业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未来职业的可能性, 构建起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适应时代 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推进教 育理念改革。要在教育培养过程中不断转换思维,结合社会 发展,不断更新现有教育理念和培育模式,跳出象牙塔,将 高等教育放在市场经济中,多听取市场的呼声,建立能够满 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第二,优化课程设置体 系。设置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建立多方 向、立体化、网络化的课程结构。打破专业、学院、学科、 校际间的界限,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建立学科 综合的课程体系,从更高更全的视野出发促进学科、社会和 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同时,可以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选修课体系,提供新媒体授课平台,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水 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更新教育教 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身份,重引导轻说 教,多双向交流少单向灌输,通过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 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我 反思、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 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完善各 项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

2.构筑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 概念和构成上看还要依托于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 高校应当积极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建立以 “注重专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的 能力培养体系。第一,注重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专有人力 资本的基础,更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转换的必备条件。高校应 当紧抓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 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并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展示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多方式、长时间专 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具备从 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技术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 基础。第二,强化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 主要原因之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有效提高就业能 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 的全过程。在目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情况下,应增加各 种实践课程的比重;
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等类似于实 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全 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和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产学研合作、校企 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实习机会,将高校育人与企业 用人有机结合,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强化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即学即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精神 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与职业 生涯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 更好地关联起来。第三,提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往往是在 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法宝,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 完整的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组织开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结合学科特点开展 的科技竞赛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工作第一线,帮助学生通过专 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信息处理等综 合能力,以顺利走入职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倡导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第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 就业指导体系。高校有责任推进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从为学生个体生涯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真审视 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构建系统的、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校开始,分年级分 阶段地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 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为主线,贯穿于大学教学生活的全 过程。借助学习发展中心、职业规划咨询、讲座、授课等形 式,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利用职业规划课 程传授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选 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及时开展就业 指导,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应当建立校友反馈服务平台,一方面 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后职业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 可以聘请成功校友返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为在校生提 供鲜活的经验和指导。第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 发展观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职业劳动市场综合化、多元 化的走向日趋明显,职业流动的频率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 个体会经历多次“求职准备―职位选择―职业适应―职业稳 定―职位结束”的职业转换。因此,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树立 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实践 能力,促进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延续。这样可以帮助个体 有效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并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积极准备, 把握机遇,不断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新道路。同时,学校还 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将个人成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满足个体需求与国家需要 相结合,达成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的就业价值 观,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第三,培养学生良好 的职业化心态。在大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推 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将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心理咨询 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指导学 生以自信、圆融、乐观的心态和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 志,面对求职以及职业转换中的失败和挫折,及早建立良好 的职业化心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早已不再停留于理论 上的探讨,而是走向了实际、动态的现实社会需要。今后我 们会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帮助学生具备完善的就 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过程,实现自己 的职业目标。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