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让智慧在指尖灵动】 指尖上的灵动

【让智慧在指尖灵动】 指尖上的灵动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0-03 07:56:05 点击:

让智慧在指尖灵动

让智慧在指尖灵动 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 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教材 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
设计必要的数学 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陶行知先生曾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 始,知是行之成”,大致意思是:实践是获得认知的必经途 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文中指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 本,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思想不谋而合。数学实验提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 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陶行知 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体现。

数学实验融入了课堂,选择数学实验的内容按一定的教 学目的设计,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安排,实验的内容一般 是比较成熟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因此,在数学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实验是 否合理,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 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实验的素材要充足 在数学实验中,实验素材的选择和准备很重要。充分的 实验准备,合适的材料准备,能促进实验有效进行,使教学 效果事半功倍。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在布置预习作业 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长方体纸盒2~3个,课堂上用来观察、 实验、验证,发现长方体面、顶点、棱的特征。在这里有一 种特殊的长方体,那就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 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的长方体,再加上正方体纸盒在生活中也 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事先准备好这些特殊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以便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观察、研究, 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课堂上实验所探索的常 规方法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 算公式。在准备实验素材时,课前要求让学生剪出一些三角 形,这里的三角形素材要全面,既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 角形,也要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准 备到这里,看似材料准备比较充足了,因为三角形按角分, 就这三个类别。其实不然,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准备一组特殊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看似差不多,但并不是完全相同, 实验时根本拼不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深刻体会 到“完全相同”的真正含义:大小一样,形状一样。

教具、学具等实验素材是数学实验的关键,不同的实验 材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效果。教师要有优化创新的意识,依 据实验的目标与内容精心筛选、合理改进,甚至主动设计出 合适的实验素材,提升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的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学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数学实验是十分有效的再 创造教学方法之一,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动手操作,真实的 数学实验需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价值,有预期的目标,实验 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如三年级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是认识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经历 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即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如果在实 验开始前,教师认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数量越多,发生 的可能性越大;
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直接告诉 学生袋中是5个黄球和2个白球,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

其实,在实验前根据“袋中的黄球数量比白球多”,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 这一结论。这样的实验,看似达成教师的预期目标了,其实 不然。但如果教师定位于“体会随机思想”,不告诉学生们 袋中两种颜色的球的数目,而是让学生在摸球实验中体验有 时能摸到黄球有时也能摸到白球,但为什么摸到黄球和摸到 白球的可能性不一样呢?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学生们发现 摸到黄球的次数比摸到白球的次数多得多,由此推测袋中的 黄球数量比白球多,最后再揭开谜底,让学生体会到“可能 性不仅有大有小,而且它的大小是和数量多少有关系”的。

在这样一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随机思想又经历了 统计,还有揭开谜底的强烈兴趣。

由此看出,数学实验需要鲜明的教学目标,凸显实验的 教学价值。只有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在组织 数学实验时,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数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 出合理的分析,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实验才不 会演变成看热闹的“伪实验”。

三、实验的内容要适度 新课标提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 的背景;
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 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一个科学的数学实验往往有七个探究步骤:一、提出问题;
二、 猜想或假设;
三、设计实验;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论证;

六、得出结论;
七、评估交流。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每一个 步骤根据实验内容可能有所侧重,但必须实实在在让学生经 历实验探索的过程。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片段 1.根据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提出猜想。

(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关 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想说些什么? (2)三角形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要研究三角形的内 角和,不妨从我们熟悉的三角尺开始,看看有什么发现? (3)根据三角尺已知的内角度数,算一算三角尺的内 角和。

(4)再算一算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尺拼出的大三角形的 内角和。

2.提出猜想:刚刚我们研究的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180°,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呢?这 就需要验证。

3.实验验证。

(1)第一层次:教师提供的三角形。

①先量再算,验证猜想,交流结果,感悟误差:量的时 候可能会有误差,这就需要寻找更好的验证方法。

②引导拼:如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三个 内角合起来就应该能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实验,拼三角形的 三个内角,观察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交流:画一画、撕一撕、折一折。

④思考: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平角,说明了什 么? ⑤质疑:现在能不能肯定“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 180°”呢? (2)第二层次:学生自己做的三角形。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自己做的三角形内角和是 不是180°。

②交流:通过验证,有没有验证出内角和不是180°的 呢? ③小结:自己做的三角形,大小可能不同,形状也可能 不同,但是通过验证,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

4.交流回顾:我们是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才得出今天 这个结论的? …… 《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探究归纳式实验,这是一个比 较规范的数学实验样式。虽然很多学生早已听说或者知道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到底是不是180°呢?带着这样的 疑问,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让学生 的思维在同与异中不断比较、辨析,让知识变得清晰、明了 和深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实验,撇开显性的行 为操作,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得到一个结论,而是重在让学生 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 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数 学实验的样式也是多样的,但实验的内容一定是适度的。学 生探索的规律往往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 程,如果内容难度太大,层次跨度太大,比如不带领学生从 生活中熟悉的三角尺入手,不以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为载 体,而是让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三角形,直接抛出:“三角 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的实验不仅达不成预期教学目标, 反而徒增学生的负担,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还不利于学生 的主动发展。

四、实验的指导要适时 例如,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这一课不仅要让学 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更要让学生经历这一知识的形 成过程,所以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片段:
【环节1】教师:“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时,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研究。今 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想想它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呢?”学生七嘴八舌:“我想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我 想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研究。”“我想转化成长方形来试一 试。”教师适时引导:“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生1:割 补法。生2:拼合法。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动手操 作。

【环节2】小组派代表交流。第1组:我们是用两个完全 相同的梯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得到梯形的面 积=(上底+下底)÷2。第2组:我想把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 三角形,结果发现不行。第3组:我想把两个一样的梯形拼 成长方形,也不行。一般情况下,教学进行到这里,教学目 标基本达成。

【环节3】面对第2组学生的疑问:“梯形”转化成“三 角形和长方形”真的不行吗?教师就可以适时点拨:“既然 你们小组用拼合的方法得不到三角形,那用割补的方法可以 吗?”也许,学生就能发现第二种方法了:把梯形沿着对角 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后,加起来就 是梯形的面积。面对第3组提出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是让学生去自主选择去探究。

关注这小组实验过程,当它们不论是割补,还是拼合,都无 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他们指点迷津。“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能把梯形 转化成长方形,说明你们真的很爱动脑筋。要不我们换个角 度,不如先把梯形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看平行四边 形可不可以通往你们想要的长方形?”通过教师这种“看似 无意其实有意”的指导,或许学生就能发现将梯形直接转化 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发现的欣喜,必然在其脑海中沉 淀为较为丰富的数学思维经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 发挥教师在数学实验中的导航作用,使得每一个数学实验的 设计都要和教师的讲解相配套。教师在恰当的时机适时点拨、 指导、评价,有时是帮助学生调整实验的方向,有时是给学 生渗透方法,有时是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有时是引导学生 反思比较,等等。只有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有机结合的过 程中,学生才能深刻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才能 逐步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借助数 学实验,学生能很好地在“行”之中“知”,在“知”中积 累“行”的经验。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 现成结论,而是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 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在此过 程中,学生学会思考,让智慧在指尖灵动,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