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青年节 >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_中医学哲学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_中医学哲学

来源:青年节 时间:2019-10-24 07:50:46 点击: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化系统各种学科的理 论基石,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二者的关系密切。本文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发生发展、理论体系的基础及中医学的认识方法、治疗方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 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观念形态,既为文化系统中的诸种学科作理论 上、逻辑上的论证,又为其提供宇宙观和方法抡的指导。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是中 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石,它以其独特的 范畴体系,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和自然、社会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系统的 方法论指南。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在医学殿堂中的一块瑰 宝。过去,它曾经为我国人民的生存、繁衍作出过重大贡献;
今天,中医学仍以 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著的临床疗效为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医学知识同古代哲学 相结合的结晶中医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中医理论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战国至秦汉时代,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在祖国医学取得 空前发展的同时,蕴含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以及“天人相应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亦在不断完善。当时的医家借用 了这种哲学思想,将它们成功地引入医学领域,用以总结、解释已取得的医学成 果,并编撰了许多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经》反映了当时我国医学的最高成就。

《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为工具,不但系 统地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而且将疾病的发生与 自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黄帝内经》 主张以人为本,《素问》中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贵于人”,确立了人在 医学中的主体地位。《黄帝内经》还主张应“人参天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全身孔窍与大自然息息相 通,促进人体血气循环,“弃其陈,用其新,精气日新”,处于“新陈代谢”的不断 变化之中, 反映了医学世界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它对疾病的认识,不仅注重于 “邪”、尤其注重于“正”,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种“正邪斗争”的发病学观点,使中医学一开始就居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黄帝内经》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在于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一“有 诸内必形诸外”,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论,它从整体宏观角度将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概括为五大功能体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脏象学说、经络 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生理、病理观。这些学说的建立,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 论基础,而且使中医学有可能在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运用哲学的力量, 对人体及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的研究亦采用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提出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以及四气五味等概念,从而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个完满的有机整体,对 中医临床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概括 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基础。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亊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称为“五材”;
这五种元素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称为“五行”。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中相互 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 系的,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具体到每一脏腑,也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中医学 还应用阴阳学说来说明脏腑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如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 关系的结果,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 活动,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 脏的生理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认为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认为心属“火”等。同时中医学还应用五 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肝病可 以传脾,是木乘土;
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等。

3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与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主要为整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意义上,集中表 现为具有当代系统论意味的整体观、综合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基本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3.1高度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四时之气 有消有长,人也应顺应这种消长规律。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3.2特别注重社会环境和情志致病:中医学认为,从心理属性而言, 正常的情志变化并不致病,但过度的心理失衡则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4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古代哲学 中医治疗极具思辨和人文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4.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中的具体体现与 实践,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与精华。中医学认为,任何一个病证都不是孤立、 静止的,而是与其周围事物密切联系,并且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治疗疾 病时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客观实际,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不仅要确诊 病人患了何种疾病,而且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属于何“证”,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这种 “证”而制定,即为“辨证论治”。4.2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主要有治未病论、治病求 本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等,也体现了其古代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其中“治病求本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治则。标、本是古代哲学辨证法 的一对范畴。中医学引用这一概念,来说明疾病的正与邪、现象与本质等的关系。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中医治疗的“三因制宜论”指治疗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 认为任何一个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人的体质禀赋、性情习惯、地域环 境、时令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三因制宜”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时、地 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因地 辨证施治,这体现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哲学精神。

因此,中医学无论从其理论体系的发生、发展,还是中医理论体系基 础一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医治疗方法,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 学对中医学的发展、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姚翠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
张珊红/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医教部质量管理科 53630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