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层级阅读给力中考语文复习]

[层级阅读给力中考语文复习]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0-16 07:54:57 点击:

层级阅读给力中考语文复习

层级阅读给力中考语文复习 单篇文章的解读一般有三个层面:一是“写了什么”;

二是“怎么写的”;
三是“为什么这样写”。亦即文章写了 什么人,人物做了哪些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文章通过这些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 妙处,蕴含了哪些哲理,有何启示等。对于单篇文章我们可 以这样解读,可是到了中考前的第二个复习阶段——专题复 习阶段,同时面对多篇文章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以记叙文“层级”阅读为例,从培养学生事件概括 能力、语言品味能力、阐释解说能力、感受评价能力这四个 方面,谈谈“层次”阅读如何助推中考语文复习。

一、培养学生的事件概括能力 首先,教会学生概括记述“一个人物一件事”的文章。

比如,《散步》一课讲的是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中散步,因 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分歧,当“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 母亲走大路时,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一家人其乐融融 的事情。从而使学生明白用“抓记叙文六要素”的方法来概 括非常妥当,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 果”的格式。

然后,逐步发展到教会学生概括记述“一个人物几件事” 的文章。比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这样概括:母亲对“我” 是严父慈母般的爱;
作为后母,母亲宽容荒唐的大哥,隐忍 无礼的儿媳;
母亲面对五叔的闲言找族人评理捍卫名节,不受一点人格上侮辱表现出刚性的一面。从而使学生明白用 “人物+事件+结果”的方式概括就会简洁、有序。

接着,教会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可 以从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着手。拿《范进中举》 为例:范进中举前受尽丈人胡屠户百般侮辱,唯唯诺诺,众 乡邻不理不睬,听到高中后竟然发了疯;
中举后丈人讨好巴 结送钱送物,众乡邻送米送酒,张乡绅赠房送银,拉拢结交。

按照“时间+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得清晰明了。

最后,教给学生概括按特殊顺序行文的文章。初中插叙 类的文章就属于这个范畴。以《羚羊木雕》为例,按照时间 顺序可概括为:上星期体育课“我”把裤子划破,万芳毫不 犹豫给“我”换了裤子,受尽委屈。昨天“我”把爸爸从非 洲带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她。今天,爸爸妈妈追问“我”, 要求“我”把木雕要回来,“我”在无奈之下向万芳要回了 木雕。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括,用“时间+人物+事件 +结果”的方式即可。

以课文为例,找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章,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来训练学生的事件归纳概括能力, 是不是更为科学、合理呢?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第二步,赏析修辞。初中阶段最常见的是比喻、拟人修 辞。朱自清的《春》中明喻的使用比比皆是:红的像火,粉 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眼睛,像星星;
像健壮的青年等。高尔基《海燕》中的“大块的翡翠”和鲁迅《故乡》中的“厚 障壁”分别指代“巨浪”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采用的 是借喻的手法。这些比喻,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具 体、生动,印象深刻。

“比拟”分拟人、拟物两种。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有《春》 里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济南的冬天》里的“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 羞……”;
把人当作物来写的,如鲁迅《故乡》中“飞出了 八岁的侄儿宏儿”,是把宏儿写成鸟,能“飞”。运用比拟 修辞,可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除了常见的比喻、拟人以外,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也 非常重要。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 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还有“容 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对仗工整,句式 整齐,用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了西北汉子在击打腰鼓时热烈 奔放、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可遏止、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 力量。排比、比喻、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气势充 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第三步,重点抓好人物描写的赏析方法。人物描写有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这五种。史铁生《秋天的 怀念》中的动作描写如“扑”“抓”,神态描写如“忍住哭 声”,语言描写如“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我”爬悬崖过程中每个阶段 的心理描写:1.从小体弱多病的“我”为了在小伙伴面前表 现“活泼勇敢”,跟着爬悬崖。2.小伙伴们从崖顶回家后“我” 只能伏在小山道上不敢动弹,恐惧、疲乏。3.在父亲的鼓励 下“我”一步一步脱险,“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最后“获得了成就感”。这些心理描写突出人物懦弱、恐惧、 紧张又获得信心的心理变化,贯穿爬悬崖事件的整个过程,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贾平凹的 《风雨》,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表现风雨的狂暴 和对自然的破坏性力量,通篇运用侧面描写展示风雨特点更 具有表现力。还有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景物描写:“普鲁 士兵的操练”点明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环境,即法国正在遭受 侵略,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去 哲尔塞岛、离开哲尔塞岛”时对景物大海的描写,起到了点 明故事发生环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主人公心情的作 用。

三、培养学生的阐释解说能力 (一)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再塑生命的人》这一 课,题目含义是“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理解自然, 懂得“爱”,灵魂被唤醒,重获新生,拥有了“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题目的作用是点明文章人物及其特征,揭示 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二)感受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大礼堂里”, 事件是“学校正在进行毕业典礼仪式”,点题“我胸前戴的 夹竹桃花”是爸爸种的,为下文事件展开埋下伏笔。

(三)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第九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儿童对百草园自由快 乐的依恋,承接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与回忆。文章两部分 内容衔接过渡自然,情感丰富。还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中第六、七段,第六段承接上文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 一定说”的学者风范;
第七段开启下文闻一多先生“说了跟 着就做”的革命家精神。上下文过渡衔接浑然一体。

(四)品味结尾的含义及作用。如《紫藤萝瀑布》中,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 步”,这个结尾照应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花的 辉煌、遭遇,感悟到生命的曲折、美好与永恒,催人奋进, 深化了主题,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再如《最后一课》 结尾,通过韩麦尔先生放学时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更 加突出他失去祖国极度痛苦的强烈爱国思想、对侵略者的憎 恨;
“最后一课”不仅表明了这节法语课结束了,还意味着 祖国即将灭亡,人民沦为亡国奴的命运,因而含义深刻。

四、培养学生的感受评价能力 感受评价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作用,要一一梳理事件, 概括全面。先从评价主要人物入手。如《孔乙己》一文,通过大量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塑造孔乙己的形象, 可感受到他是一个贫困潦倒却保持着读书人的架子,迂腐可 笑,善良却无能,可怜又可气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 悲剧人物。

再分析次要人物——短衣帮。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 短衣帮们戏弄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奚落他连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取笑他被丁举人吊着打,甚至在他用手走路这么可怜 的情况下依然嘲笑他,从中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乐,没有同 情,没有帮助,对弱者精神的践踏是多么残忍、麻木、冷漠。

由此,学生明白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 是社会的悲剧。

最后看线索人物——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他不动声 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 漠,可见社会的世态炎凉。线索人物,见证整个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贯穿全文始末,运用第一人称,比运用第三人 称更为真实自然。

总之,面临中考,进入专项复习阶段,很多资料排山倒 海地挤压过来,需要冷静分析,理智处理。以教材为依托, 进行“层级”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使语文复 习更加科学、高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