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民法典的制定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民法典的制定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12-02 07:49:01 点击: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关 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六、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指导思想 制定中国民法典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我这里提出三个要点:
(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实际是多方面的,当然首先是经济形态 和经济制度,然后是民族的传统和法律的传统。需要指出的是,国民素质和法官 队伍素质,这两点特别重要。如果我们的法律是“松散式”的,是“邦联式”的,缺 乏体系性和逻辑性,则人民难以了解和掌握法律,法官难以操作和判决案件,怎 么能够保障裁判的公正性和统一性?中国的实际当中,还应注意我们的法学教学 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教学和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 系。还应注意到我们的司法实务中法官和律师是按照大陆法系特别是德国法的概 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进行思维和推理。还应注意到我们的立法实际,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等,所采用的概念、原 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是德国式的。

(二)以德国式五编制和民法通则为编纂的基础。以德国式的编制结构和 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及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作为编纂中国民法典的基 础。德国式的这套概念为民法通则所采纳,民法通则的编制结构也基本上是德国 式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以人格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 继承权和亲属权所构成的民事权利体系,也完全是德国式的。我们编纂民法典应 当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以德国式的概念体系和权利体系为基础。

(三)适应本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借鉴20世纪最新的立法经验。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交通、通讯事业的进步,促成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 的现代化,并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民法典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措施,要求实 现自身的现代化。对此,我们当然要重视和参考20世纪新的民法典,如新荷兰民 法典、新俄罗斯民法典、新蒙古民法典以及其他新民法典的经验。

七、关于中国民法典结构体例的建议 上述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这个指导思想,我把它叫做“现实主义”。其他学者也曾提到这一点。当前民法学界讨论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路大概有三条:一条是 “理想主义”,有的教授已明白表示,主张制定一部理想主义的民法典草案。另外 一个思路,似可称为“浪漫主义”。其表现是有的教授所主张的“松散式、邦联式” 的民法典,其要点是不赞成严格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认为如像物权、债权这样的 基本概念都应当抛弃。“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极端的思路,当然都不是 毫无道理。但是,从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根基的角度看问题,制定中国民法典一定要坚持现实主义的 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中国民法典,我提出这样几个要点:
(一)坚持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 (二)制定民法典应当采取德国式五编制结构 各国民法典的结构,分为两种结构模式。一是法国式,即法国民法典所采 结构,分为三编:第一编人,包括婚姻家庭法;
第二编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 限制,包括财产分类、所有权和用益物权;
第三编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包括继 承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担保物权和时效制度。二是德国式,即德国民法典 所采结构,分为五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债权、第三编物权、第四编亲属、第 五编继承。学者通说,认为德国式五编制优于法国式三编制。20世纪制定民法典 的国家大多采五编制或者以五编制为基础稍作变化。如前所述,德国式五编制的 特点在于着重法律规则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法律有严谨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便于 法官正确适用,易于保障法制统一和裁判的公正,也便于人民学习和掌握法律。

民法典作为社会的法制基础,保障民主、人权的基石,人民和企业的行为准则, 人民学习法律的教科书,其逻辑性和体系性很重要。因此,制定民法典以采德国 式五编制结构为宜。

(三)以民法通则和现行民事单行法为基础设计民法典结构 建议民法典设七编:第一编总则;
第二编物权;
第三编债权总则;
第四编 合同;
第五编侵权行为;
第六编亲属;
第七编继承。

以民法通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和第九章的规定为 基础,设计民法典的总则编。将民法通则第五章第四节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纳入总 则编自然人一章。理由在于:其一,所谓人格权,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资格的 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人格权,就不是民事主体。其二,人格以及人格权与自然人 本身不可分离。请注意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民法理论中将人格权表述为“与人身不可分离的非财产权”,其中所说的“不可分离”是有合理性的。基于这样的考 虑,人格权摆在自然人一章较为妥当。

以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的规定和现行担保法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为基 础,设计民法典的物权编。关于担保物权,各国民法典有规定在物权编的,也有 规定在债权编的,也有单独设编的,考虑到担保物权的权利性质及其成立的法定 性,应与用益物权一并规定在物权编。对“物权”概念应维持狭义的理解,严格按 照我们的教科书上以及现实当中所接受的物权概念。所谓物权,指对有体物的支 配权。如果像法国法那样采广义的概念,将导致把一切权利都包含在所有权概念 之内。不仅有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还会有债权的所有权,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仅一个所有权概念,将囊括尽一切民事权利。极而言之,所谓人格权也可以说成 是对人格的所有权。这违背法律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因此,既不赞成改采广义物 权概念,也不赞成取消物权概念和物权编,另设财产权编,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 财产的主张。

以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债权和第六章民事责任的规定为基础,参考九十 年代的几部新民法典的经验,设计民法典的债权总则、合同和侵权行为三编。鉴 于20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产生各种新的合同关 系、新的危险和新的侵权行为,导致债法内容的极大膨胀,因此将债权分为三编, 并以债权总则编统率合同编和侵权行为编。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制度仍在债权总 则。这个设计在兼顾有的教授所主张的侵权行为作为独立一编的合理性的同时, 强调保留债权总则。侵权行为与合同,区别在于:侵权行为之债属于法定债,而 合同之债属于意定债;
侵权行为法属于救济法,而合同法属于交易法。但侵权行 为之债与合同之债,权利性质相同,均属于请求权,其履行、移转、变更、消灭 以及多数当事人债权债务、连带债权债务等适用相同的规则,因此保留债权总则 有其理由。债权总则,绝不仅是合同的总则,而是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 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的总则。且对于亲属关系上以财产给付为标的的请求权, 也有适用余地。如果取消债权概念和债权总则,必将彻底摧毁民法的逻辑性和体 系性,就连权利名称也将成为问题,有的教授已经指出,总不能叫“侵权行为权” 和“合同权”吧!因此,中国民法典不能没有债权概念和债权总则。

以民法通则第五章第四节第一百零三条、一百零四条、一百零五条的规定 和现行婚姻法、收养法的规定为基础,设计民法典的亲属编,并将民法通则第二 章第二节规定的监护制度作为亲属编的一章。我们注意到,婚姻家庭法学界的学 者正在起草婚姻家庭法草案。制定民法典的时候,当然要作为一编规定在民法典上,至于其名称是叫亲属编还是婚姻家庭编,没有太大的关系。

以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和现行继承法的规定为基础, 设计民法典的继承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私有财产的增加,继承法的重 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学者指出,继承权不是现实的权利,不能够和人格权、物 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亲属权并立。因此,建议取消继承权概念和继承编,将关 于法定继承顺序和范围的规则安排在亲属法,将遗产分割、移转的规则安排在债 权法。基于法律逻辑性和体系性及便于法官裁判案件的考虑,制定民法典应当维 持继承权概念和继承编。

知识产权为重要的民事权利,现行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作了规定。但考 虑到现行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产权法体系,因 此建议民法典不设知识产权编,而以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作为民法典外的 民事特别法。有不少学者认为,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民法典上专设一编。

按照这样的思路,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把关于专利、商标、著作权的规则全部 纳入民法典设知识产权编,原封不动地把三部法律搬进来,等于是法律规则位置 的移动,实质意义不大。另一方案是从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当中抽象出若 干条重要的原则和共同的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上,同时保留专利法、商标法和著 作权法。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抽象出那几条规定在民法典上也起不了什么 作用。法官裁判知识产权案件不能仅靠那几条,还得适用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 权法上的具体规则。与其如此,不如保留知识产权法作为民事特别法继续存在于 民法典之外。还有一个理由,知识产权法往往涉及到国际间的纷争,并且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地修改、变动,继续作为民法典之外的单行法存在,改 动和修改起来要方便得多。余下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法所不能包容的发明、发 现这两项权利怎么办?我的意见是,在民法典的总则编专设一节规定民事权利, 对原来民法通则第五章所规定的包括发明权、发现权的民事权利体系,作列举性 规定,既继承了民法通则的立法经验,也便于我们的人民和企业了解自己究竟享 有哪些民事权利。

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性质上属于国际私法。考虑到 20世纪以来制定国际私法法典已成为共同趋势,及我国国际私法学界对此已形成 共识并已着手起草,因此建议在民法典之外制定中国国际私法法典。(完)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