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300字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300字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08-03 15:42:36 点击: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篇一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 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 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 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身高仅1.50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岁时 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

但 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 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 国家队。

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 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 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 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 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 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 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 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 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 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 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篇二 “奥林匹克不仅是竞技,是拼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博爱情怀。” 这是邓亚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的话。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怀,使她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当她还是运动员的时候,邓亚萍积极参与公益和爱心事业,用自己的 力量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992 年巴塞罗那第 25 届奥运会,她勇摘女单、 女双两枚奥运金牌,在省政府为河南奥运健儿举行的庆功会上,她将 5 万元人 民币交给时任河南省副省长范钦臣,成为中国奥运健儿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 人。

1996年12月,邓亚萍又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奖金中拿出5万元人民 币,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共同资助云南省西盟佤 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发动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她还不止一 次的向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河北省正定县、向河南省境内捐款10万余元人民币修 复文化古迹、贫困地区小学,向香港弱智人群献爱心。

退役后,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爱心慈善活动中。“蒲公英计划”是中国 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启动的第一个慈善计划,其中一项内容是向北京朝阳区的 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捐赠一批体育器材。在与打工儿童子女见面的时候, 邓亚萍发现那些孩子眼神迷离,不敢与别人对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了解到, 这些孩子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本地的孩子不同,父母都是农 民工。于是邓亚萍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改变这些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走出自 卑心理。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在邓亚萍的带领下,除了上面提到的蒲公 英计划之外,还陆续开展了针对残疾、残障青少年的“心灵之光”慈善计划、针对 失足青少年的“携手明天”慈善计划以及资助贫困学子恢复视力的”光明行”。邓亚 萍在百忙之中,为慈善事业奔走,为中国的体育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邓亚萍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告诉他们要靠勤奋和知识改 变命运。她还激励孩子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智慧。邓亚萍希望孩子 们能象她一样要有一股狠劲,不服输、不怕苦。

在一封写给邓亚萍的信里,一位学生写到: “以前,我害怕说自己的父 母是农民工。但是现在我不害怕了。我走在马路上不再贴着墙根走,不再害怕别 人看我的眼神。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努力,长大后我也会成为像您一样的运动员, 拿冠军!。”看完这封信后,邓亚萍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这些孩子中的某一个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冠军,他们的生活很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同。每次她都会对 我们说:“不仅物质上的帮助对这些孩子是必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们 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 邓亚萍曾经预支了5万元比赛奖金,使河南省数百名失学儿童可以重 返课堂。她邀请一名河南农村的小女孩来到北京,带她游览了北京并参观了自己 的训练中心。这个小女孩之前到过最大的城市就是有柏油马路的县城。她从来没 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来到首都北京。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邓姐姐还带自己还参观 了自己的训练基地。离开北京的时候,小姑娘对邓亚萍说:“这里是我在梦里才来 过的地方。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把我的家乡也变成象北京这样。”这意味着,一 次不寻常意义的旅行可以换来一个梦想。

邓亚萍的爱心行为,源于自己的博爱情怀,那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别 人的爱。国家和体育曾经给了她现在的一切,现在她正在用自己的博爱情怀去回 报。正如她所说的:“我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我愿意贡献自己一点点力 量给贫困和弱视孩子们一点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在这暖融融 的爱心中成长,最终回报社会。我更愿意和更多的人一起来关爱和帮助这些弱视 群体的孩子们,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这样的事情我将会一直做下 去,永远做下去。

邓亚萍的励志小故事篇三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 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 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 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 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 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着。作为一 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 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 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 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 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 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 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 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 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 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 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

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 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 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 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 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 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 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 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 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 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 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 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 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 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 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 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 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