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国庆节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国庆节 时间:2019-11-29 07:57:33 点击: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 随着商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 政法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愈加严峻的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珍贵 文化财富,做好保护工作对于加强国际社会的文明对话、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 题,为此,下面本文将具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 够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使得知识产权法与行政法能够同时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地纷飞掀起了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更加应该突出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相关立法保护,该工作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与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侧重从行政立法角度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 问题,充分发挥行政法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并总结行政法保护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 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特征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指那些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存在的、能够满足 社会和人们的认同感、并为社会文化创造提供灵感的各种物质、艺术、场所、实 践、技能、工艺品等等,它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各种口头 传说和表达,主要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其次是各种形式的表现 艺术和表演艺术;再次是形式各异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等;此外还有有关自 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后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凝聚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体现出该国家或地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色,这是不同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本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纽带 的作用,经过源源不断的过滤和升华,可以将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凝聚在一起,保证民族生活的正常进行。其次是广泛的群众性,具体表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 有广泛的群众影响范围与影响力。通过漫长历史流传下来的特定民俗的社会影响 力是巨大的,可以超越地区和种族差异。再次是以口头或者其他方式体现的传承 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一些特定的形式,要想顺利在不断繁衍的后代 中流传下去,必须最大限度的借助人的口头、动作或者其他方式来传播和发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的 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的发生变化, 因为,口语这种传播形式本身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而且语言和行为很难在传播的 过程被原封不动的模仿和传递,同时流传内容和形式也会随着民族心理、地域观 念、社会变化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一些新变异。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呈现 出明显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当地民俗的影响和 渗透而具有独特的地区特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 (一)地方行政立法的保护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江苏等省先后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与民 间艺术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这些法律规章率先开启了地方行政立法的 先河。199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云南、贵州、福建、 广西等省在国务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适合自己本省的省级民族民 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些地方性民族民间传统保护文化的出台,有效的保护了 各地各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 的借鉴经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现状有待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庞大,需要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与数量众多,因此,需要首先充分发挥行 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并将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建立完 善、有效的非物质文化管理体系;建议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避免多 方管理、责任推诿的现象的发生;制定高效、合理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规定保护条例的总则、认定与传承、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

(二)中央行政立法的保护现状 中央行政立法保护的现状是在地方性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在总结各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而出台的高级立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 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明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并给予了详细的保护建议。《意见》指出应该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 护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其次,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文 化部牵头,实行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 宗教局、文物局等联合参与的保护联席会议制;再次,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广泛 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意见;最后,实行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推动国家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乃 至各省市的专家联手的行政立法的序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与知识产权的客体并不完全对应。知识 产权的客体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艺术等知识文化领域形态中所创造的出的精 神产品,它可以分为创造性成果、经营性标记、经营性成果三个部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范围包各类传统工艺、技能、语言、艺术等等,两者之间的主体并不完 全对应,知识产权客体中的经营性标记和经营性资信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 围,不能仅靠知识产权法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行政法的特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工作涉及公、私两方面的利益,因此,首先应该确立国家范围内 的公法的权 威性,由国家来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物,这需要着重发 挥行政法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的高效、及时、主动的优势;另一方面,确保 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政策,建立主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采取合适、恰当的法律、行政、财政 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体系的建议 1.要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申报、确认和普查制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完整过程中,要切实实行国家、省级、 市级、县级四级申报确认制,对有申报资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由低到高的顺 序逐级进行申报。同时还要注意有优先申报的问题,对具有共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应该坚持优先申报的原则,“端午节”申遗事件就给我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抓住申遗的最佳时机,切不可被动。

2.加强行政立法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目前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不够完善,能够起保护 作用的法律具体包括《文物保护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地方性的文 物保护法规等,为此,应当建立专门的行政法,借助行政法来调整和规范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鼓励行政机关积极进行创制性行政立法,建立相对完 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个引入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听证制度的实行可以广泛征 集 和了解民意,可以帮助行政人员全面了解真实情况,以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达 到节约资源、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现行的听证制度主要包括处罚听证价格听证、 立法听证、环境听证、许可听证等等。

4.实行行政奖励制度,鼓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可以实行行政奖励制度,这样可以充分 发挥个人和团体的积极性。为此,首先要在法律上对授奖主体进行必要的规范, 明确各级授奖主体的权限和职责;其次,明确规定奖励的范围和条件,使得奖励 范围和条件明确化,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再次,明确规定奖励的等级 和标准,利用多种激励方式,发挥激励的整体效应。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远非物质财富可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上述本文的 探讨,笔者主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 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促进非 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建立完善的行政立法保障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

作者:刘羽端 来源:法制博览 2014年9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