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国庆节 >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研究】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策略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研究】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策略

来源:国庆节 时间:2019-11-17 08:23:55 点击: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的就业压力 逐渐增大,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传统以“解决问 题”为目标的心理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本 文基于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视角,培养 大学生积极品质,从而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被广大网友热议,国 内最早系统论述“幸福”的理论源于《尚书•洪范九畴》中 的“五福”“六极”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阿 瑞斯提也对“什么是幸福”做了详细的阐述,可见幸福是全 人类共同的追求。近年来,西方的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 方法来研究幸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有关幸福的科学,即:
积极心理学。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美 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 积极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 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 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 •金(LauraKing)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念的“精髓”, 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诸多心 理现象和心理困扰做出新的解读,同时主张以个体的积极力 量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个体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 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它的研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的消极心 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 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它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 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为了解国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观念,2016年1月至 2016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届、2017届毕业 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 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 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 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 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 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 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结合《大 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下面从人类心理活动的 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 和就业心态进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 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 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 化。[1]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 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 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 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从情感层面上分析,即将 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 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 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部分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存在焦虑、自卑与自负并存、攀比 等现象;
[3]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 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 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 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4]然而在调 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 在:不善于应对挫折、缺乏恒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传统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将更多 的精力放在解决部分同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上,而忽视 了更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 康教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 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 转变思维,由“消极”走向“积极”、由“解决少数问题” 向“注重多数发展”转变。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开展情绪调节。随 着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更应把握好心理健康 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情绪体验,帮助大学 生树立积极认知。首先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心理 健康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引发大学生开展积极认知和心 理活动的“钥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 令学生充分信任的引导者角色,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 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流露, 敞开心扉,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绪体验。其次教学环节设计 是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以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列为同学们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式、 感悟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机会, 为学生营造充分自主探索、与同伴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 特点的教学形式,摒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灌输、说教 等显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程环境有机 融合。第二,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积 极情绪的有效活动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贴近大学生 活、贴近就业实际,在实践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加以训练、巩 固。为此,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式心理健 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模拟招聘、专题讲座、团队讨论、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积极体验,提升技能, 同时遵循“隐蔽教育的原则”,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在参 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验中心理得 以升华。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活动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在 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向学生反馈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情况, 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体验。第三,团体 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 在团体氛围内个体通过人际交互,与团体成员开展观察、学 习、体验,认识探索、调整改善等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 在团队中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 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通 过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就业知识 和社会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 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保持正常的生活 和学习;
另一方面协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目标,对 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知,从而发挥个人 的潜能,塑造积极心态。第四,积极心理咨询注重对积极的 培育和不断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传统的心理咨询中, 治疗的目标在于症状的缓解和消除,而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在 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潜力和自助能力。积极心理咨询常利用一 些故事与求助者沟通,这些故事一般不与来访者内心观念产 生直接冲突,而是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积极的解释,目的使来访者在积极想象中重新思考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并进一步建 立新的积极观念和行为模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