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租赁合同 >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汉服的传说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汉服的传说

来源:租赁合同 时间:2019-08-27 17:59:10 点击: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 关于汉服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跟着小编看看吧。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 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 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 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 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 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 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 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 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 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 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 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 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 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 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 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 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 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

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 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 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 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 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详见下面的争议部分。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 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 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 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 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 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 装,一律改着汉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 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 平城。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 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 门阀制度。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 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 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 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 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