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简述] 教学思想

[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简述] 教学思想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1-16 08:15:21 点击:

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简述

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简述 一、关于民族声乐“四性原则”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任何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 发展轨迹,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既蕴含着同 类艺术共同的本质,又彰显着自身的艺术特质。在这里,我 们可以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历程。文艺复 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禁锢,对音乐艺术的兴盛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歌剧、艺术歌曲、 清唱剧等艺术形式仍在延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仍在上演并 成为传世经典,文艺复兴时的一些音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 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有一些艺术形式在 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审 美取向而逐渐式微。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例证,可 以看出只有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有着比 较鲜明的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比较科学的创作手法 的艺术形式,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观中国的民族声乐艺 术,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艺 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质支撑着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 中深受观众喜爱,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也会具有长久的生命 力和影响力。金铁霖教授把民族声乐艺术的这些艺术特性, 归纳为“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四性原则”深刻阐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反映了民族 声乐的特质,是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四性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科 学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基础之上 的艺术形式。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演唱艺术都需要科学的 发声方法作为支撑,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演唱的论述,从今天 的角度看,是符合艺术实践的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如《礼 记•乐记》中“师乙”篇提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其中,“上如抗”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头腔的应用;
“下如队” 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关于气息的应用;
“累累乎端如贯珠”中 “端”是端正的意思,“贯珠”则强调了字声的完美结合。

西方的美声唱法(BelCanto)在演唱的科学性上也有着明确 要求,通过气息支撑、腔体运用、声音共鸣的使用等方法拓 展歌唱者的演唱能力。“科学性”原则符合演唱艺术的客观 规律,这是民族声乐歌唱者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原因。

“民族性”原则揭示出民族声乐应反映中国老百姓音乐审美 取向的特质。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中绽放着独特魅力,源于其独具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民 族声乐的源头和精髓,它规定了民族声乐的本质属性;
“民 族性”是民族声乐具有的特质和标签,它影响了民族声乐的 审美取向和音乐特点;
“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永恒生命, 它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如何发展,“民族性”都是它的恒久核心。“艺术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艺术 特色。中外经典的演唱艺术,其音乐、风格、内蕴都具有相 当程度的艺术性特点,这是艺术高于生活、引领时代、具有 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铁霖教授提出的“艺术性” 原则涵盖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时 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 步伐。民族声乐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时代紧密相 连,它始终反映时代、歌唱生活,这是民族声乐的艺术品格。

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与其 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立艺术特质。总之,金铁霖教 授提出的“四性原则”反映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符合中 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广大民众的音乐审美取向,既阐释了艺 术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又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原则和个性 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 则”,也具有文艺评价的审美尺度特点,是衡量民族声乐演 唱家演唱水平的基本标准,是衡量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的 尺度,是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标 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演唱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 都应该坚持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离开“四性原 则”,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有可能偏离正途,就有可能脱离中 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就有可能难以表现中华民族的情感, 也有可能把握不住民族声乐的精髓。只有秉承和坚持“四性 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序的,才能在今天的基础之上更为光大、繁盛。

二、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 在中外音乐演唱发展史上,涌现过许多卓有成就的声乐 教育家、理论家和歌唱家。他们都留下很多值得后来人学习、 继承、发扬光大的声乐理论、演唱方法和教育方法。中国古 代有许多关于演唱的经典论述。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提 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 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
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

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
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
唱得用意 的,失之穿凿;
唱得打��的,失之本调。”这既是对演唱 方法的要求,又是对演唱审美的要求。欧洲对声乐艺术也有 很多重要的论述和观点。1840年法国医生Y.R.迪代和佩特雷 坎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歌声的研究报告》,宣扬“关闭唱 法”,并从生理学角度指出,只有下降喉头才能产生“掩盖 的胸声”。近代声学的奠基者、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生理学兼 物理学家赫尔姆•黑尔姆霍尔茨于1862年出版了《论作为音 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乐音的三 大特征―音色、音高、音量的定义与物理特性,并对共鸣现 象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总结滋养了声乐艺术,弘扬了声乐 演唱中的科学方法,在各个不同时期作用、影响着演唱艺术 和声乐教学。为了使民族声乐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基础之上,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铁霖教授就注意总结声乐教学的规 律,提出并完善了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关于民族声乐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 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即使有名师教导、学生勤加练习,仍需要有一定的学习 实践时间。这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并非无规律而言。

对此,金铁霖教授提出了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 “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金铁霖教授 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揭示了声乐艺术 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声乐学习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 生了解、熟悉直至掌握声乐演唱的概念。可以说,上述“三 个阶段”是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民 族声乐学习的精要,这其中也蕴含着艺术学习的通常法则, 即由“必然王国”向着“自由王国”的演进。金铁霖教授关 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指明了民族声乐学 习者的学习进程安排。根据“三个阶段”的设计和规划,学 习者能够明晰自己身处的学习阶段,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清晰、 准确的认识,对自我的学习有着客观的认知,对民族声乐学 习者有着指明方向的作用。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 “三个阶段”的阐述,提示了民族声乐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 需根据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进程按照“三个阶段”进行重点 不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实践,这样的 教学符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更快、更好、更科 学地培养民族声乐人才。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阐明了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 指明了民族声乐教学所应遵循的教学进度和培养过程,这对 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极为重要。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 凝聚着金铁霖教授多年的教学体会、教学实践和总结观察。

没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不可能将艺术学习的规律进 行如此细致、客观的描述和提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铁霖 教授为民族声乐教育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贡献自我,因而 才能提出如此宝贵的论述。

(二)关于民族声乐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选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育才是人 才培养的目标,二者分别是教育教学领域的起点和终点。对 于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人才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人才的选拔,《诗•小雅•菁菁者莪• 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 乐之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而乃塞畦绝径,令 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蕴才不克扬其文采,固失育才 美俗之道,亦非文明开化之宜。”在音乐演唱领域,古人也 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明代魏良辅《曲律》就歌唱人才的选 择,提出了“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 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 勿枉费力”的论述。今天民族声乐的教学选才目标又是怎样 的?金铁霖教授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 字标准,它是选拔演唱人才的要求,亦是培养演唱人才的要求。民族声乐选才、育才“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在前人基 础之上的新的发展。明代魏良辅曾提出要从声音条件、形象、 演唱能力等方面进行人才选拔。相较之古人,金铁霖教授在 情感表达、吐字归韵、声音韵味、舞台表现、文化素养等方 面都提出了要求,这是基于对演唱艺术的深刻认知,使得民 族声乐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视野、细化了要求, 因而更具有实践性。“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演 唱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诸多精华,比如京 剧人才培养讲究“手、眼、身、法、步”。金铁霖教授提出 的民族声乐的“七字标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扩展和提 升,反映了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继承和发展 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华。“七字标准”的提出,传承并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七字标准” 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提出的要求,其本身也具 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既具有音乐性、表演性、艺术 性,也有着较为深刻的文学性和鉴赏性,这是对中国传统表 演审美的一种新的发展。“七字标准”的提出,适应了时代 发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延安革命 根据地涌现出大量的反映军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作品,到今 天演唱舞台上作品荟萃、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民族声乐作 品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行。今天,随着演唱作品难度的 提升、音域幅度的拓展,“七字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 性,能够满足和反映不同时代民族声乐作品对演唱者的不同要求。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 和对演唱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民族声乐涵盖广泛,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要求民族声乐艺术在 多元化的基础上,应具有更高视野的教育教学标准。金铁霖 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使民族声乐的人才培养有着更为 全面的培养目标,能够造就民族声乐演唱者更为广泛的综合 能力,也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三、结语 本文仅就金铁霖教授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一般性的 简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潜心学习和研究。

而对于金铁霖教授颇具哲学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更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消 化、运用,同时也有待于我们下一步进行学术总结和研究, 以飨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广大师生们。我们总结并认 真学习金铁霖教授的教学思想,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民族声乐 的发展规律,把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真谛,使民族声乐艺 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进而屹立于 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