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协作学习交流结构设计研讨】

【协作学习交流结构设计研讨】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1-13 09:00:47 点击:

协作学习交流结构设计研讨

协作学习交流结构设计研讨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定的 学习任务并不等同于协作学习的发生,且易于出现如下一些 情况:学习者并不会关注他人贡献,也难以进行有充分依据 的论证;
学习者之间不会关联彼此的工作,讨论、对话流于 形式,仅止于闲聊或者快速得出浅显的结论。[1]协作学习 是以交互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其成效源自小组成员在协 作学习过程中丰富而集中的交互,以及交互过程中详细解释 的出现、意义协商、论证结构的质量以及认知过程的相互管 理―――即生产性互动(productiveinteraction)。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旨在明确界定学习活动总任务、总任务 的子任务、子任务的序列、学习者的角色、任务的相关限制 条件以及各种支持工具。通过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化描述,学 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过程序列完成协作学习任务,降低协作学 习组织的复杂性,避免协作学习活动“跑题”现象发生。

一、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流程 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是对协作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规划 和描述。教师通过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对协作学习过程实 现隐性控制,促成协作学习有效发生。我们认为,协作学习 设计主要环节包括初始分析、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以及协 作学习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如图1所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 设计是协作学习设计的中间环节,也是其核心环节。协作学 习活动结构设计起始于协作学习设计的初始分析之后,止于协作学习活动实施之前。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是在完成学 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之后。至此, 教师已经明确学习的主题、学习目标要求,确定了学习者的 基础知识、学习风格等特征,辨析了学习内容的属性(陈述 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认知技能、合作技能和 操作技能)。接下来,教师依据上述分析结果,设计协作学 习活动结构,可以从四个要素考虑:(1)任务分析。即考 虑总任务的属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几人共同完成。是 否需要拆分,以及如何拆分?如果拆分成子任务,那么子任 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落实到具体小组成员身上?任务分 析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必备环节,但是否通过任务结 构化建立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

(2)时序排列。时序排列一般和其他三个要素结构化综合 考虑,它是三个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在协作学习活动 结构设计过程中,时序排列主要和任务分析相结合,体现在 子任务的次序安排上,即子任务呈现的先后顺序。(3)角 色定义。教师为引导个体行为,管理小组交互,提升小组凝 聚力,增强成员的责任感,结合活动的情境而定义各种角色。

通过角色定义,可以建立人际关系结构。在角色定义时,需 考虑任务实施的情境而设定角色,以及角色与子任务的对应 关系。(4)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即是教师设定小组成员在 协作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学习资料。资源分配使得小组成员 的学习资料存在差异,并产生不同的资源结构,也必然触发不同交互行为。教师在分配资源时,需考虑学习活动需要哪 些材料,哪些材料是每个小组成员必备的,哪些是可以存在 差异的,利用这种差异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资源分配结构,进 而引发不同的交互行为。教师可从以上四个要素中选取一个 或多个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并评估协作学习活动的结 构化程度,是否存在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不足,或者结构 化过度的问题。如果结构不尽合理,则继续调整要素的结构 化程度。在调整的过程中,需兼顾其他要素的变化,往往要 素之一发生变化,又引发其他要素的结构化,特别是在考虑 多要素结构化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情况。如果协作学习 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合理,则进入下一环节―――协作学习的 实施与评价。

二、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双重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既要达成知识建 构目标,也应实现合作技能习得目标。协作学习一方面能促 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能有效训练学习者的合作技 能,培养合作意识。正如协作学习倡导者所喊出“在合作中 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交往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 往”的口号。因此,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过程中,任务、 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要素的结构化,均应评估其对知识建 构和合作技能习得的影响,尽可能实现二者兼顾,使得学习 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习得的双重目标。

(二)简略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设计力求简略、 明了,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协作学习活动结构预先设定 协作学习活动流程。学习者遵循此流程开展活动,需首先掌 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关于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等要素的 相关描述和要求。如果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学 习者难以掌握,那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将注意力 放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上,而转移了对协作学习活动内容的 关注。这样,协作学习活动结构便成为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 活动的外部负担,使学习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协作学习活动 中,无法实现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双重目标的达成。因此, 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设计应该力求简略、明了,让学习者易 于理解、执行。

(三)综合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应综合任务、 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要素的结构化考虑。在设计协作学习 活动结构时,可以选取某一个或者几个要素结构化协作学习 过程。但是,四个要素整体构成协作学习活动,缺一不可。

尤其是对某一要素结构化,势必影响到其他要素。因此,在 选择要素结构化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切不可将其割裂开来, 应将四个要素综合起来考虑,设计较为合理的协作学习活动 结构。

(四)适度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应适度结构化 协作学习过程。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固化协作学习活动,可以紧致,也可以松散。过于紧致,限制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积 极性,使得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热 情,从而影响协作学习效果;
过于松散,则没有降低组织协 作学习过程的难度,依然会导致协作过程散漫,偏离主题, 致使无效协作情况发生。因此,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需 考虑学习者合作技能的现状和学习者现有的认识水平,适度 结构化协作学习活动,既给学习者组织、实施协作学习活动 提供支持,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策略 协作学习活动由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基本要素 构成,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必然是对此四要素进行结 构化设计,以下详细阐述各要素结构化的策略。

(一)任务分析1.任务分析概述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 关键环节,也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任 务分析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和工业人员 培训。“任务分析”这一术语,最早由心理学家米勒 (MillerR.B.,1962)在其文Taskdescriptionandanalysis 中首次提出。[2]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GagneR.M)将任务分析方法引入教学设计领域,使得任务 分析开始成为教学设计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关于任务分析 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作了如下描述:(1)详细描述完成某 一任务所需的行为技能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每一个 成分在整个任务中的功能。[3](2)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先行知识与技能层次过程,首先描述为学习者设定的教学目标, 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先行条件。

[4](3)将任务或目标分解成构成它们的简单子成分的过程,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确定先行技能,即学习者在上课前已经 知道什么;
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目标前,学习者应习得 哪些子技能;
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做出计划和安排。

[5](4)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或步骤,以指导学 习者达到所设定的终点目标的程序。[6](5)把复杂的目标 分成一些简单的、容易处理的成分的过程。[7](6)我国学 者皮连生教授在总结国内外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任务分析的工作包括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
分析使能 目标及其类型;
使能目标是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应 掌握的先决知识技能;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8]上述学 者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视角界定和描述任务分析,其内容包括 分解教学目标,将其转换成子任务,结合学习者的起始水平, 排定子任务序列。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一 个子范畴,以上各种观点可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任 务分析界定的参考依据。按照美国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 (D.H.Jonassen)观点,任务分析的界定可依据任务分析的 目的,任务分析的情境以及由谁来进行分析。[9]我们认为, 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的任务分析,系指针对协作学习的 目标(知识建构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采用任务分析方法, 将协作学习总任务进行分解,划分成子任务,使得子任务之间构成互赖关系。2.任务分析方法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 任务分析,主要达到如下两个目的:其一,分析任务协作的 适切性,即总的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开展协作学习;
其二,建 立任务的互赖性,确保子任务之间构成互赖关系,有利于小 组成员间的合作和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们从 乔纳森关于任务分析分类的五大类,21种分析方法中借鉴两 种方法,并结合协作学习任务的特性进行了修改,以指导协 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的任务分析。(1)层级分析法―― ―分析适切性。协作学习中的任务,其难度应大于个人能力, 而小于小组合作能力。按照加涅的观点,当学习者在使用概 念、应用规则或解决问题时,且教学目标已经确定,层级分 析法可以精确地分析出完成这些所需的先决条件。[10]学习 层级将这些先决条件以一种有序的层级关系描述出来。在图 表中最先学习最低级的技能,然后一步步学习更高一级的技 能,直到完成最终目标。这些低级别的技能是更高层次技能 的先决条件,所以学习层级分析又称为先决条件分析 (prerequisitesanalysis)。采用层级分析法,可以明确 总任务中所包含的认知和合作技能,且总技能分解之后,包 含哪些子技能以及子技能之间的层级关系,也可借由目标技 能逐次推导出先决技能,以及技能之间构成树状的层级关系, 每一子技能都和具体的任务相对应。通过对技能的层级关系 分析,教师能把握协作任务的难度,判断该任务是否适合采 用协作学习方式。假设学习者甲要完成任务A,那么必须先掌握任务B和任务C,而任务D又是任务B的低级技能任务,所 以学习者甲得从任务D开始,由下及上,依次完成,如图2所 示。Gagne和Medsker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从属于他们的知识技 能为基础,只有掌握了先决技能,才能掌握当前智力技能。

[11]层级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如下:①理解任务主题。阅读与 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文本、手册、训练视频和计算机 程序,列出任务背后所隐含的技能概要。②描述学习成果。

学习层级分析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顶端即是最终学习成 果,一般包含知识建构目标和所需培养的合作技能。③明确 学习者已具有与学习成果相关的技能。分析、明确学习者已 经具备与学习成果有关的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一般通过技 能测评工具或问卷调查来确定。④确定第一层次先决技能。

根据最终学习成果,思考学习者如果掌握该学习成果,需要 学习哪些较为简单的技能,这些技能即是第一层次先决技能。

⑤确定第二层次及以下的先决技能。如果掌握第一层次先决 技能,需掌握哪些更为简单的技能,即是第二层先决技能。

如此反复分析,得到第三、第四等层次的先决技能,随着层 次的增加,技能也越来越简单,当发现该层次先决技能与学 习者已有的技能相一致时,则停止进一步分析。⑥建构学习 层级。通过以上逐层分析,已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各层次先 决技能的树状结构图,顶点为最终学习目标,先决技能由下 至上,由简单到复杂。⑦验证层级分析。验证先决技能的正确性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进行验证:逻辑 验证和实证验证。逻辑验证用来考察学习层级是否包含了所 有必须涉及的技能,而摒弃了非必须技能。对于层次分析结 构图中的每一个先决技能,考察为了掌握该技能,下一层级 的先决技能是否全面,如有遗漏,则需补充。同时,如果删 除掉其中一个,也不影响上一层先决技能的掌握,则该技能 为非必须技能,可以删除。实证验证则是编制测试项目(每 一项目对应一个先决技能),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实验,验证 先决技能之间的相依关系。由于先决技能之间存在着层次之 分,当前层次先决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其下一层次先决技能的 学习,那么测试结果应该表明,当前层次先决技能没有掌握, 那么其上一层次先决技能也应未能掌握。通过对总任务的层 级分析,了解其包含的技能层次,从而把握任务的复杂程度, 由此判断此学习任务是否适合采用协作学习方式。(2)依 赖分析法―――建立互赖性。依赖分析法也是一种任务分析 方法,旨在标志出任务所包含的子任务成分,并确定这些子 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便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 务,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依据。依赖分析法有助于教师明确 子任务的关系。通过依赖分析法,可以了解子任务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而为子任务的分配,设定小组成员间互赖关系提 供依据。依赖性分析的核心在于确定子任务之间的关系。假 定有子任务X和子任务Y,其可能存在的关系如下:①上位/ 下位关系―――这是一种层级关系。子任务X是子任务Y的组成部分或低级技能,所以在学习子任务Y之前必须先学习子 任务X。②并列关系―――子任务X与子任务Y不存在层级关 系,它们在同一级,但仍有可能要求其中某一子任务必须放 在另一子任务之前,比如子任务X的输出正好是子任务Y的输 入,那么必须把子任务X的学习放在子任务Y的前面。③共享 关系―――子任务X和子任务Y有着共同的成分。如它们都以 相同的概念为基础或涉及同一概念Z,那么在完成子任务X和 子任务Y时,必须先完成子任务Z。④没有关系―――子任务 X和子任务Y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那么,子任务X和子任务Y 可以任一在前。依赖性分析的步骤:①确定任务。根据学习 目标,准确描述总体任务。②确定总任务的构成,将其划分 为子任务。③确定子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对于每一个具体的 子任务,需明确其与其他子任务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上位/ 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共享关系还是没有关系。④子任务序 列。根据子任务之间的关系,提出参考序列。通过任务的依 赖性分析,了解总任务所包含的子任务之间构成的依赖关系, 为协作学习活动的任务分工打下基础。

(二)时序排列时序排列往往和任务分析相结合,时序 排列是任务在时间维度上的描述。排列的紧致程度,也反映 了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时序排列也是协作学习活动 结构设计者管理协作学习时间的一种方式。时序排列结构类 似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顺序、循环和分支三种基本结 构形式,如图3所示。时序排列往往和任务分析相结合,通过任务分析,明确了各子任务之间的关系,时序排列一般应 遵循此关系,并建立子任务的时间序列。(1)顺序结构, 子任务的时序排列呈线性结构,子任务之间构成前驱后继关 系。顺序结构是一种高度依赖子任务关系的时序排列形式, 一旦子任务的线性关系确立,那么顺序结构的时序排列也即 确立。由于顺序结构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子任务在实施,所 以小组成员的活动焦点势必集中在此任务上,必然促进小组 成员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有所助益。

(2)分支结构,子任务之间的时序排列并不完全是先后关 系,个别任务存在并列关系,如任务2和任务3,任务4和任 务3。分支结构相较于顺序结构,时序排列的灵活度增加, 教师可针对实际学习情境设计子任务的并行关系。由于子任 务之间存在的并行关系,使得子任务自身的互赖关系降低, 由此,教师在设计分支结构时,既可借用资源、角色建立互 赖关系,也可由评价方式来设立。(3)循环结构,部分子 任务的时序排列呈现环状,如任务2、任务3、任务4和任务5, 这4个子任务会循环实施若干次,然后跳出循环,实施任务6。

子任务的循环,并非只是简单重复,而是为使每一个学习者 能体验到各种子任务,利用资源要素和角色要素的多重性, 而构造时序排列的循环结构。一般而言,资源采用切换模式, 而角色采用轮换模式。资源的切换模式,是指有多套支持协 作小组完成循环子任务的资源,协作小组在完成一套资源支 持下的一轮循环子任务之后,更换为另一套资源,再次完成一轮循环子任务,两轮活动子任务一致,但资源有所差异, 目的在于实现小组分工变化,即让同一小组成员两轮完成不 同的子任务,因每一轮循环对应不同的资源,故称之为“切 换模式”。角色的轮换模式,目的也是实现协作小组成员尽 可能体验不同子任务的实施活动。由于每一种角色对应若干 个子任务,每一轮循环中,每一名成员只能体验一种角色, 也就只完成某一个或几个子任务。因此,为使小组成员能体 验到每一种角色,那么活动中有几种角色,协作小组就需要 完成几轮的循环子任务。由于小组成员是逐轮体验不同的角 色,完成不同的子任务,故称其为“轮换模式”。在时序排 列实施过程中,切换模式和轮换模式往往结合使用,在资源 切换的同时,也进行角色轮换。如MURDER脚本,提供两套文 本资料,供每轮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切换,设定了两种角色 回忆者和听众,在资源切换的同时,角色也进行轮换。[12] 循环结构要求每一名成员都参与所有子任务,耗时较长。然 而,课堂中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设定循环结 构时,尽可能使得子任务粒度小,耗时短。如果子任务粒度 不可减小,则将课上和课后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三)角色定义角色设定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管理小组 交互,提升小组凝聚力,增强成员的责任感。个体责任感和 小组凝聚力与协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和“正向互赖”相 对应。个体责任系指小组成员为提高集体业绩,承担一定任 务,完成一定工作,发挥某一功能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正向互赖则是小组成员功能的发挥,学习成果的达成依赖于 其他成员良好的表现,即“他好我才好”。按照约翰逊兄弟 的观点,个体责任和正向互赖都是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角 色设定能有效激励个体责任感,建立小组成员间的正向互赖, 因而有助于协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实现学习目标。[13]角 色可以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角色指定单一 任务,要求完成协作制品或参与活动过程。例如,在讨论活 动中,有发起者和总述人两种角色,发起者负责引发话题, 并收集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而总述人则在讨论结束后,总结、 概述讨论活动的各种观点。中观角色指定包含多任务的模式, 要求完成协作制品、参与活动过程或两者的综合。比如,在 历史学习课程项目中,教师为了让学习者了解19世纪不列颠 帝国主义下印度的社会生活状况,设定了各种职业角色和社 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系列任务,学习者选择了一种角 色,就要参加角色所属的活动,完成一系列任务。宏观角色 是一种生成角色,反映了学习者的立场,包括学习者对小组 任务的态度、观点及所体会到的价值和意义。宏观角色提供 了对于中观角色和微观角色的一种情境化理解。Strijbos等 人认为课堂协作学习活动中有4个典型的宏观角色:头领、 先锋、搭便车者和隐客。[14]这4个角色可从努力度、目标 导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努力度是指学习者在 学习过程中所投入劳力的程度,左侧箭头指向低努力度,右 侧箭头指向高努力度。目标导向即学习者是以个体目标为导向,还是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向上的箭头指向群体目标,而 向下箭头指向个体目标。搭便车者认同群体目标,但较少参 与小组活动,努力度较低;
头领以群体目标为导向,积极组 织开展集体任务,引导小组协作,营造氛围,努力程度较高;

先锋尽管努力度较高,但其以个体目标为导向,试图控制小 组其他成员,朝向他所设定的计划实施;
隐客努力程度低, 且个体目标较强烈,其会严重影响小组任务的实施,对小组 协作的绩效负面效应最大。分辨上述典型的4种宏观角色, 对于设计中观和微观角色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尽管这些角 色是生成角色,无法事先预知,但可以在定义角色时,尽可 能地合理引导或规避。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引入角色, 目的在于激励学习者的责任意识和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互赖 关系,有效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定义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角 色,可以参考如下策略。1.激励角色个体责任意识,规范先 锋角色行为先锋角色尽管努力度较高,但其以个体目标为导 向,试图控制小组其他成员,按照他所设定的计划实施,其 集体意识相对淡漠,未能将集体目标转化为个体的责任意识, 并与个体目标相整合。该角色的出现,一方面与其固有的性 格有关,有些学习者乐于控制他人,过于重视个人感受;
另 一方面也与角色定义有关,角色关系模糊化,责权不明晰, 也易于导致先锋角色出现。先锋角色欠缺的正是个体责任意 识,但可以通过角色合理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先锋角色, 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同时,通过角色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其个体责任意识。为激励先锋角色,教师在定义角色 时,尽可能界定异质性角色,使得角色之间的责权具有明显 的差异性,让小组成员明确自身在小组活动中的位置,使得 小组成员要干涉他人的任务,并不容易。另外,清晰界定小 组成员角色的功能边界,责权明晰,一旦某一小组成员试图 控制其他成员,便招致其他成员的有力反驳和阻止,使其回 到自身角色活动,从而避免角色互串。2.建构角色互赖,防 止搭便车者角色搭便车者角色认同群体目标,但较少参与小 组活动,努力度较低,试图付出较少的劳力,却获取与其它 小组成员同样的成绩。该角色虽个体责任意识较强,但是不 愿付出劳力,期待能坐享其成。搭便车者角色出现,尽管与 学习者的惰性有关,但实质上是角色的互赖性不够,使得学 习者不论是否履行角色,对整体任务完成影响有限,进而为 其逃避任务创造了条件。因此,通过建构角色互赖,可以防 止搭便车角色出现。建构角色互赖,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 建构角色的功能互赖,角色之间功能形成互补关系,缺一不 可,如有某一角色缺位,将影响整体任务完成,比如朗读者 与记录者,二者相互依赖,缺少一种角色,活动无法进行;

其二,建构角色的时序依赖,一种角色是另一种角色的前驱 或后继,当前一角色没有履行职责,后一角色的活动则无法 进行。3.设定检查者,避免隐客角色隐客角色,努力程度低, 且个体目标较强烈,其行为会严重影响小组任务的实施,对 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负面效应最大。隐客角色既缺乏个体责任意识,也不愿付出努力,他的出现对于小组活动开展和合 作气氛营造,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定义协作学 习活动的角色时,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隐客角色出现。隐客 角色一般出现在初次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小组,由于学习者 没有协作学习的经历,加之教师没有明确定义角色任务和责 权,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隐客角色,影响小组其他成 员的积极性,致使任务无法顺利开展。为避免隐客角色出现, 教师在定义角色时,除了考虑激励学习者个体责任,建构角 色互赖两种策略外,还应设定检查者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 中,不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进展情况,并给予反馈。此角色 一般由教师担任,或由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小组 长)兼任。4.激发小组自加工,发挥头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头领角色将个体目标和小组目标统一起来,积极寻求集体共 识,注重团队氛围的营造,组织和管理协作任务,能在协作 学习活动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小组自加工是小组成员对 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的成绩和现状的一种省思。小组自加 工一般包括这些环节:总结有益的经验,并通过交流使之明 确化,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理解这些经验;
分析存在 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 明确小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和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措施和步 骤。[15]小组自加工,使得小组成员了解小组任务的整体进 展情况及下一步的活动开展方向,便于凝聚小组合力。同时 也让成员间相互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小组的贡献度,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掌握合作技能。在定义 角色时,可设置小组互评、自我检查、成果汇报等激发小组 自加工的任务,使得头领角色的成绩为其他小组成员所识别 和认可,进而学习与内化。此外,头领角色也因为被认可, 更能促进其积极表现,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四)资源分配资源是学习者为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 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的总和,包括学 习资料、学习工具和中介符号等。资源是协作学习活动的核 心要素之一。资源分配,是指按照协作学习目标,在小组范 围内合理组织、分发资源,以建立学习者之间互赖关系。通 过分配资源能促成不同程度的交互,引发学习者辩论、解释 和相互管理,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目标达成。1. 典型案例―――ConceptGridConceptGrid是一种典型以资 源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协作脚本,它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 创新学习研究中心的PierreDillenbourg教授等人(2002) 设计,并应用于硕士生专业课程《学习技术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包括几种典型的学习技术:基于帧的课件、虚拟技 术、微型世界等。[16]每种学习技术都有关键的领域概念和 基本理论,并要求学习者掌握。ConceptGrid脚本是Jigsaw (切块拼接法)的一种变式,即每一名学习者只掌握了整体 任务的部分资源,要完成整体任务,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 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部分传授给其他成员,以共同完成任务。

ConceptGrid脚本实施步骤如下:步骤一,小组分配资源。4名学习者自愿组成一个小组,要求界定一系列概念。小组要 求每名学习者定义2个概念,并负责研习概念的相关材料。

每名学习者所分配的概念和材料都不一样。步骤二,学习者 界定概念。学习者研习所分配概念的相关资料,用5到10行 文字描述每一概念的内涵。步骤三,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相互协商、讨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概念排 列成如图5所示格状(显示概念的方格灰底,没有显示概念 的方格为白底,并以“目标X”显示,相邻关系为不确定, 用“?”表示)。概念间关系表现为相关(用“=”表示) 或不相关(用“≠”表示)关系。步骤四,小组总结讨论。

小组讨论并明确每一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并试图将概念的关 系整合到理论框架体系中。2.资源分配结构及应用策略资源 分配,其目的在于根据学习目标建构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 搭建支持协作学习的物质支撑环境,确保协作学习活动有效 开展。我们认为,资源分配有如下4种典型结构,如图6所示。

为简化形式便于表达,我们假定有一个由学习者A、学习者B 和学习者C三人组成的协作小组,每一个圆代表一名学习者 所分配的学习资源,阴影部分为学习资源重合的部分。图6 资源分配结构(1)独立结构。在协作小组中,学习者A、学 习者B和学习者C所分配的资源完全一样,各自独立占有学习 资源,相互间不构成资源依赖关系。独立结构在课堂讲授教 学活动中最为常见,学习者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完全一样,主 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即便有合作和讨论,也是学习者的自发行为。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教师可采用此种资 源分配结构,一般基于如下两点:其一,已经通过其他形式 建立了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比如角色互赖和任务互赖;

其二,学习者已有协作学习的多次经历,教师有意将资源分 配权下放,留给学习者处理和分配资源,以培养学习者自主 合作的能力。独立结构属于简便而又经济的资源分配结构, 教师前期工作量较小,成本较低,适用面广。(2)汇聚结 构。学习者A、学习者B和学习者C各自分配总资源的一部分, 相互之间没有重合关系,但汇聚在一起则构成总体。学习者 要完成整体任务,必须相互配合,有效合作。Jigsaw是汇聚 结构的典型案例。汇聚结构是通过资源分配建构学习者互赖 关系的一种典型结构,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较为常用。

在分配资源时,常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即资源和学习内容融 为一体,学习者得到学习资源后,则必须掌握资源所承载的 学习内容。汇聚结构要求学习者各自承担某一部分学习内容, 然后小组整合学习内容,完成整体任务,所以学习者必须深 刻理解、熟练掌握所分配的学习内容,并将其传授给其他学 习者。每位学习者的工作都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汇聚 结构制造的分离和整合,促使学习者深度交互和相互管理, 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协调技能,也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积极的 合作态度。教师在选用汇聚结构时,需考虑如下情况:其一, 汇聚结构要求学习者独立承担学习内容,学习并传授知识, 因而对其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都有较高要求,适用于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较好的学习者。其二,汇聚结构一般均分学习 材料,每位学习者的难度相当,要求学习者能力水平比较一 致。因此,该结构适用于同质小组(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

其三,汇聚结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资源分配结构,适用于对 于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较为熟练的老师选用。(3)并列 重合结构。三名学习者分配独立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有重 合的部分,但也有差异的部分,可并列开展学习活动。并列 重合结构介于独立结构和汇聚结构之间,学习者之间的资源 互赖关系强于独立结构,但弱于汇聚结构。学习者A、学习 者B和学习者C有部分相同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但学习 资料呈现形式有所差异。例如,教师要求学习者掌握《高等 数学》课程中“函数的极限”内容,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 构时,教师提供的例题和解题方法材料一样,但每位学习者 自己要解的题(材料)则不一样。教师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 结构时,采用并列重合结构,并没有通过资源分配建立学习 者之间的互赖关系,一般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如评价、角色、 任务等建立互赖关系。并列重合结构,既考虑了目标的同一 性,即协作小组的目标一致,掌握某一学习内容,又兼顾了 学习的独立性,即每名学习者独立掌握学习资料,完成相应 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能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因为各自材料 有所差异,所以无法复制他人的成果。并列重合结构适用于 各种类型的小组,包括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对于学习者的 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要求不高,可用于学习者初期开展协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