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苏辛词比较 [苏辛怀古词比较]

苏辛词比较 [苏辛怀古词比较]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0-29 07:54:18 点击:

苏辛怀古词比较

苏辛怀古词比较 苏轼、辛弃疾的怀古词一脉相承,但苏轼的怀古词内容 更为自由,旷达超脱、浩怀逸气,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表 现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感情豪壮、炽烈、沉郁 悲愤。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 人生遭遇、人生抱负的不同。从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到对时代 价值的追随,怀古词一直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形 式。

摘 要:
苏轼;
辛弃疾;
怀古词 怀古词,立足古迹而发感慨写成的词。词人站在苍茫迷 离的历史与纵横交错的社会的交汇点,站在沧桑变幻的历史 与岿然不动的自然的冲突点,在与历史的对视和反思中体验 社会与人生。宋代的怀古词佳作迭出,苏辛二人的怀古词更 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述:"苏轼作词的精神, 到了他(稼轩),达到最高的成就。辛词对苏词的改革突破, 他在词中所表现的放纵与自由,所表现的浪漫精神,还远在 苏轼之上。""前人评他的词为"词论",便是说他的词,如散 文一般的议论畅达,这种在形式上的开拓与解放,比苏轼的 "词诗"确是更进一步了。"1本文拟在宋代怀古词的发展过程 中,对苏辛二人怀古词做一比较,或许可以看到宋代怀古词 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征。一 苏辛怀古词的异同,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来研 究,举其大端主要区别在于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

一、题材内容 写怀古之情,苏词无所不入,《华清引?感旧》写华清 旧事,"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通过对往昔皇家繁华 景象和如今萧条冷落氛闹的对比描写,流露出了对古代帝王 奢侈生活的批判。《行香子》(一叶舟轻),《江城子》(梦 中了了醉中醒)是追怀隐士严子陵和陶渊明,"算当年,虚 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东汉严光的典故反映出词 人归隐林泉、寄情山水的情怀,流露出强烈的浮生若梦情绪。

"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躬耕东坡的经历使得 苏轼对陶渊明退耕田园的生活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历经患 难的苏轼在与陶渊明共有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

《满江红》(东武城南)和《满江红》(江汉西来)分写兰 亭修禊、黄鹤楼诗等文坛佳话,甚至是徐州燕子楼的风流韵 事,都在苏轼怀古词的视野,写成《永遇乐》(明月如霜) 夜宿徐州燕子楼时,苏轼的怀古词《永遇乐》(明月如霜) 中甚至有一种天涯倦旅、人生如梦的虚幻感:"燕子楼空, 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 愿。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历史让苏轼的怀古 词有了一种贯穿古今的磅礴与人生如梦的虚幻。对社会、对 家国的关注也在苏轼的怀古词中体现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出自最著名的怀古词之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确实道尽千秋怀古之情。开篇 即以滚滚东流的江水着笔,在极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中, 展现纵横千古的画面。接着"故垒"两句,点出历史上的赤壁 战场,作为怀古的序幕,道出感慨的背景。赤壁雄奇壮阔的 景物,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这一脱口而出的感慨和赞美唤回那无数风流人物:横槊 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风流倜 傥的周瑜......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的儒将周瑜,谈笑间改变 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又是对自我当下处境的否定:被 贬黄州的坎坷、光阴虚掷的叹惋、仕途蹭蹬的愤懑。"人间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脱口而出的感叹,亦饱含无限 的情思。苏轼并没有简单表现物是人非之感,而是将自我的 反省结合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将怀古引向更深远的想 象空间。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小我的忧患显 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通观,苏轼得以 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人生如梦的虚幻感却推动苏轼走向了旷 达超然。

苏轼的怀古词无所不入,正如刘熙载《艺概》中说苏轼 的"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他不仅感叹于个体人生的苦 痛,而且还将这一题材升华到对家国、对社会的反思,将对 家国社会的反思、个体自我的苦痛纳入怀古词中,使得这一 时期的怀古词更加深厚,更加凝重,更加阔远。而苏轼的价值在于没有沉浸在这种虚幻之中,而是从中获得一种人生的 旷达,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旷达思想和旷达风格。

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较少见怀古词中常见的抒发兴亡 之感、感叹物是人非的题材。辛弃疾毕生所关注的是高歌奋 起抗金,立志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大业,这使辛弃疾的怀古 词有着明显的个人特色。《稼轩词序》说"公一世之豪,以 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 歌词哉,直陶写之句耳"。这种勇敢迎战的精神见之怀古词, 则一改宫楼箫笛之泣,而发出长淮金鼓之鸣:"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辛弃疾毕生的抱负是统一祖国,故每逢登临常流露 出忧国情怀,"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 西造口壁》),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赏冷泉,却"恨此中, 风物本吾家"(《满江红·题冷泉亭》),歌颂抗金大业是"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表达了词人抗金复 国的坚定意志。有时面对敌寇猖獗,国土未复,诗情激荡, 怒气勃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要以倚天长剑去消灭敌人。历史的兴亡 之感和眼前的家国之忧、豺狼当道的现实和欲射天狼的理想、 忠而见疑的遭遇和无处请缨的创痛交织纠结在一起,发之于 词而成了悲痛愤慨的訇訇之音:悲愤匡复受阻,感慨抱负难 图。

祖国壮丽河山的沦陷,失地人民的苦难,使"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水调歌头》)的词人激情难抑, 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渴望一展雄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辛弃疾 在凭吊和缅怀历史之时,不仅是对先贤的怀念,更多的是借 机呼唤英雄式的人物,来拯救时弊、匡复中原。但是南宋赵 构朝廷只顾一己之利,偏安江左,不思进取,在投降妥协的 政策下辛弃疾屡屡受挫。如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道尽词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二、艺术表现 同样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苏轼和辛弃疾,词风差异早 有定论。东坡之词旷,即旷放清雄,以襟怀境界胜;
稼轩之 词豪,即粗直豪爽,以气势意蕴长。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一点在怀古词中同样适用。

如同样是江边登楼览古,苏辛的词风差异极大。苏轼有《满 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 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 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 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元丰四年(1081年)深秋,苏轼眺望江水,思念家乡, 更想起与这条长江有关的史事。面对长江两岸文化积淀深厚 的古人古事,有感而发,向挚友朱寿昌倾吐肺腑,他认为毋 须去研读恃才傲物而被杀的祢衡,或是嫉贤妒能而杀人的曹操、黄祖,因为他们都已是"飘忽"即逝的历史过客。倒是像 崔颢、李白那样的诗人,他们致力于文学创作,方以好诗流 芳后代。词人冀望友人能够与自己一样超然于复杂的政治斗 争之外,寄意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以求 不朽。苏轼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笔法清空,更见旷达。

而辛弃疾则用真情实感写词,描写博大、飞动的景色、 悲壮沉郁的人物,并借以写自身的坎坷遭遇,理想落空的痛 苦情怀,悲壮沉郁,悲慨苍凉。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 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 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 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 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 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 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更世 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故不禁落泪,情感深沉,词风 苍凉悲壮,伤感不失豪气。

另外,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两者在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辛词在语言上的革新比苏 词更进一步。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 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以文为词,不仅多采经、史、诸子、 楚辞,而且李杜诗、韩柳文和苏诗中的戏谑手法,往往拈来 便是,真正实现了如诗如文的境界。

由以上分析可见,苏、辛二人的怀古词在内容和词风上 具有共同性和连续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评 论:"苏、辛,词中之狂。"2 狂者,言进取之心。但由于二 人所处的时代、际遇、经历和个性的不尽相同,而又形成各 自的特点。总的来说,苏轼的怀古词内容更为自由,感情爽 朗、旷达、浩怀逸气,纵放不羁。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表 现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感情豪壮、炽烈、沉郁 悲愤。

二 苏辛怀古词之所以不同,除去二人分别处于南北宋不同 的社会历史时期、以及二人身世遭遇相异等客观条件外,苏 辛人生抱负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

一、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赵宋王朝在致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宋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

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3然而朝廷内部激 烈尖锐的新旧党争和派系倾轧始终冲突后,这些潜伏的、并日趋严重的种种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和忧虑。但北宋 终为承平之世,苏轼一生虽贬谪不断,人生坎坷多舛,但国 家未有大的变动。苏轼受个人胸襟影响,终能以达观之心待 之。

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则有较大不同。

1126年"靖康之变"之后北宋覆灭,高宗赵构仓皇称帝,在临 安建立起仅有半壁江山。辛弃疾从青年时代就参加抗金义军, 追杀叛徒,决策南向。他作为一代武将,对朝廷苟且偷安、 安于现状的做法极为不满,却难酬大志,尤其是被迫多年离 开抗金前线,这种愤懑在怀古词中便发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和志向不得抒的悲慨。

二、人生抱负 苏辛二人的人生抱负有较大不同。苏轼的人生追求是多 元化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文化艺术,或者是为官一方 都可以让苏轼投入激情,他会在其中忘掉自我的悲喜,使自 己的人生痛苦得以解脱。辛弃疾则始终以其特有的进取眼光 观览历史,历史遗迹唤起的往往是其统一抱负。他们的性情 抱负不同,怀古词的内容与风格也自然不同。刘辰翁在《辛 稼轩词序》中云:"词至东坡,清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 地奇观......(稼轩)隔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 漓慷慨,此意何可复道!"4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 也认为:"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 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5叶嘉莹《论辛弃疾词》一文,均将苏辛词的根本区别归因 于性情襟抱的差异。

三 由以上比较可见,同为怀古词,苏轼、辛弃疾的题材内 容和词作风格有相承之处。同为豪放词风,在时代不同、写 作主体不同的情况下,题材内容、艺术表现、艺术技巧也在 发生演变。苏轼的怀古词关注的是个体生命,虽然其坎坷命 运多由元祐党争造成,但苏轼却能够跳出社会的局限,目光 直指人生的价值,由历史进入更广阔的哲学思考。由此,他 的怀古词也因此呈现旷达之风。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执著 于现实社会,关注个人功业和国家统一,英雄的豪情使其怀 古词更具豪气。但辛弃疾的怀古词艺术手法更为丰富。这是 辛弃疾在继承苏轼词的基础上的又一发展。从这个过程我们 也可以见出怀古词在宋朝的发展历程,从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到对时代价值的追随,怀古词一直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重 要艺术形式。

有意思的是,相对辛弃疾,苏轼也是古人,故也进入了 辛弃疾的怀古词。辛弃疾写有一首《霜天晓角》: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 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 为予窄。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相比,稼轩更多执 着现实,耿耿国忧,故有长啸泣歌之举,以见天地狭窄难纳 其悲。东坡词清雄超旷,稼轩词沉郁悲壮,此词正为明证。

参考文献:
[1] 邹同庆与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 [M].北京:中华 书局,2002. [2]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Z].邓广铭辑校,辛更 儒笺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王水照.苏轼传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巩本栋.辛弃疾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5]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6]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7]汪超硕士论文《唐宋怀古词研究》,2006. [8]陈庆生硕士论文《悠悠东逝水,流不尽,古今情-- 论唐宋金元怀古词》,200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